劉曉林/文 在3月28日至30日舉行的電動車百人會論壇上,工信部、國資委、發改委三部委罕見地同時發聲,嚴厲批評汽車行業的無底線競爭。要求“不搞內卷式競爭,不卷價格拼品質,不卷參數拼體驗,不卷噱頭拼服務”,提出要整治市場亂象,打擊價格戰、虛假宣傳。
3月29日,小米汽車發生重大事故:一輛小米SU7標準版在安徽德上高速池祁段發生碰撞后起火,造成車內三名乘員身亡。車輛在事故發生前的一段時間,處于NOA(領航輔助駕駛)狀態。
小米SU7事故看似與汽車業“內卷”沒有直接關系,實際上,正是其惡果的體現。釀成一起惡性事故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在眾多因素中,對智能駕駛的過度宣傳和急于商業化是重要原因之一。此前預測十年才會達到的L3級(有條件自動駕駛),自去年就已出現在多家車企的宣傳中,暗示消費者“對智駕放一百二十個心”。
今年出現的“智駕平權”概念營銷,更是讓全行業都陷入看誰能以“地板級”價格提供“滿級”智駕軟硬件標配的狂熱比拼中。在電動車百人會論壇上,多家智駕科技公司都表示,車企掀起的智駕平權狂歡是供應鏈的噩夢。因為企業無法拋開成本因素做產品,無法做到一款10萬元的車型,只將3%的成本留給核心的域控制器。
實際上,在這起惡性事故發生之前,汽車業無序競爭的破壞性已現端倪。這是一場讓行業、產業鏈、消費者“三輸”的競爭。
首先,不利于汽車行業的長遠發展。周周攀比的銷量數據,被認為比財報更能代表一個企業的競爭力;價格戰帶來的行業盈利全面下降,被認為是充分競爭和技術創新的必然過程。這種錯位的認知正在誤導行業發展方向。可以想見,如果沒有利潤支撐,高投入的技術研發必然難以持續。車企大面積虧損背后,則是國有資本的貶值、地方政府投資的高風險以及無數員工飄搖的前程。
其次,損害產業鏈的健康度。當價格戰波及行業上游,帶來的必然是供應商被強制壓價、欠款以及經銷商破產比例的不斷上升,同時也埋下了技術和質量安全隱患。
再次,誤導認知、誤導消費。“卷價格、比參數、搞噱頭”是汽車業競爭的三大特征。一年內上市的數百款新車的發布會都在比拼造車速度、PPT數據以及智駕“擺拍”效果,時不時對標保時捷和邁巴赫,還將“飯圈”惡習帶入制造業。這些舍本逐末的做法,都會引導消費者沖動消費。
中國汽車企業為什么如此急迫,甚至挑戰技術進步的底層邏輯和基本商業規律,涸澤而漁?客觀上,這種心理與中國汽車業起步較晚相關。幾代汽車人與時間賽跑地“趕超”成就了中國汽車史上亮眼的成績,但某種程度上,也埋下了對“中國速度”和“彎道超車”的執念。雖然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產銷國,但中國汽車業始終未能處理好“量”與“質”的關系。“量”一直都放在“質”前面。與需要時間打磨的品質和品牌價值相比,銷量成為讓中國車企更容易獲得成就感的指標。
但是,歷史上的落后是前進的動力,不是打破底線的借口。如果在產業轉型的歷史時刻,中國汽車業的心態從最初的“產業自卑”轉而變為“產業自負”,忽視價值底線,結果只能是迷失方向,代價慘重。
那么,如何停止急功近利的“內卷式”競爭?三部委雖不點名,但眾所周知,“內卷”由頭部企業操縱,目的是借助不恰當的市場競爭來擴大自身優勢。在僧多粥少的行業大環境下,其他企業只能被動跟隨。目前看來,靠頭部企業的自覺自省來“剎車”,可操作性比較小。因為這些頭部企業的增長模式同樣暗藏風險,面臨著“高處不勝寒”的危機。
對此,三部委已提出針對性的施策方案。包括實施價格監測、推動央企進行戰略性重組、建議技術創新從“應用層”向“底層”轉變等,從上而下的規范化管理,有望打破已成鏈條化的“內卷”模式。
以質為先,方能行穩致遠。汽車確實是能源革命和信息革命的載體,但更是生命的載體。生命平權的意義遠高于智駕平權,車企需要看清基本的底線。在生命消逝的高昂代價下,希望汽車業愿意花時間去修復信心、找回信任,打破對虛假繁榮的貪戀,腳踏實地地造真正的“好車”。
劉曉林經濟觀察報部門主任
行業產業報道部主任
關注汽車產業發展趨勢、行業性事件、企業動態;全程記錄國內新能源汽車的發端、升溫、爆發,以及每一次新技術浪潮;對自動駕駛、造車新勢力、汽車行業投資、上市公司資本運作以及汽車產業政策變動進行持續性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