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討及兩岸統一的問題時,"和平統一"與"武力統一"這兩種方式總是無法避開。不過在近些年,臺灣的軍事專家謝寒冰則敏銳地指出,大陸正在有一種新的方式來促使兩岸統一,并且這種方式不費一兵一卒,臺灣自己就會回歸。
那么他口中的新方式,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從歷史來看,中國大陸對臺政策始終保持著戰略定力。1981年9月,葉劍英元帥提出"有關和平統一臺灣的九條方針政策",其中第三條給予臺灣保留軍隊的特殊待遇。到了九十年代,汪辜會談開啟制度化協商,以及2010年ECFA的簽訂,給兩岸帶來了經貿黃金期,尤其是對于臺灣方面來講,可謂是獲利頗豐。
然而,臺灣當局在享受大陸惠利后,卻將經濟收益轉化為軍購,僅2024年的新增軍費就占了GDP的3%,并且與美國簽訂了超20億美元軍售協議。
這種政治上的"以怨報德"迫使大陸重新審視對臺策略。當和平善意屢遭踐踏,調整施政重心就成為必然選擇。
而謝寒冰口中的“新方式”便是基于此背景而出現的:通過軍事威懾、經濟施壓、行政管控等多維度手段形成綜合壓力,迫使臺灣社會正視現實走向統一。
首先,大陸在軍事層面展現出的戰略耐心最值得關注。解放軍近年來已形成常態化戰備警巡,075型兩棲攻擊艦與071型登陸艦頻繁現身臺島以東,配合驅逐艦群形成立體封鎖。這種部署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武力威脅,而是通過持續存在形成心理威懾。
2024年"聯合利劍"系列演習中,解放軍首次在臺島東部海域實現航母編隊與岸基火力的交叉覆蓋,對關鍵航道形成實際控制。臺軍退役將領坦言,如今臺島周邊12海里外的海域空域已基本失守,軍事防御縱深被壓縮到極限。
其次,經濟手段的精準運用體現出了戰略智慧。大陸逐步中止ECFA優惠措施看似強硬,實則是對畸形經貿關系的撥亂反正。數據顯示臺灣對大陸出口享受的關稅減免累計超94億美元,而大陸僅獲得不足10億美元的對等優惠。
當這種單方面讓利成為臺當局"謀獨"資本時,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就顯得尤為必要。2024年兩岸貿易逆差仍達千億美元規模,臺灣外匯儲備僅夠支撐五六年的事實,讓"窮臺戰略"具備了釜底抽薪的威力。
而海警力量的創造性使用堪稱點睛之筆。在金門海域,大陸海警船已突破所謂"禁限制水域"實施常態化巡航,臺方海巡船從最初的對峙驅趕,到如今避而不見的態度轉變,生動演繹著執法管轄權的此消彼長。
這種非軍事化的管控手段,既避免了戰爭風險,又實現了事實上的海域控制。就像當年通過海警船實現對黃巖島、釣魚島的實際管控那樣,大陸正將臺島周邊海域切割成網格化的管理單元。
基于此,臺灣民眾的心理變化就值得玩味了。當越過所謂"海峽中線"的我軍戰機從年度個位數激增至每月數十架次,大陸海警船出現在基隆港外6海里處不再成為新聞時,這種"習以為常"心態,正是最危險的認知馴化。
如今的金門漁民在遇險后選擇直接呼叫大陸海警已成常態,臺中港貨輪為保航線主動向大陸報備也漸成慣例。量變到質變的累積效應,正在重塑臺灣社會的集體認知。
除此之外,國際環境的變化同樣助推著"逼統"進程。美國雖然持續對臺軍售,但2024年向臺灣交付的所謂"非對稱作戰武器"多屬單兵裝備,暴露其"武裝臺灣"的象征意義大于實質。
當美軍在琉球與菲律賓的基地群日益暴露在解放軍火力覆蓋之下,所謂"馳援臺灣"的承諾愈發顯得蒼白。大陸海警船在臺海爭議水域的每一次成功執法,都在國際社會強化著"中國擁有主權"的認知烙印。
面對這種全方位、多層次的施壓態勢,臺當局的應對愈發捉襟見肘。所謂"豪豬戰略"在解放軍立體封鎖下淪為笑談,鼓吹的"源頭打擊"能力面對大陸縱深防御毫無勝算。
當大陸漁船自由出入傳統漁場而臺方海巡不敢阻攔,金門供水管道成為生命線而臺當局無力自建海水淡化廠時,治理能力的優劣對比已不言自明。這種溫水煮青蛙式的擠壓,正在消解"臺獨"勢力的抵抗意志。
大陸現階段采取的"逼統"策略,本質上是通過展示實力來打破臺灣當局的僥幸心理。當臺灣社會真切認識到"拒統無出路、外力靠不住、拖延無希望"的現實后,和平統一的民意基礎就將水到渠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