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軍隊內部進行的反“教條”主義運動,一大批負責軍隊訓練、院校的干部,受到錯誤批判和斗爭。劉伯承元帥被當作軍事教條主義代表,帶病到北京懷仁堂做當眾檢查。
時為軍隊訓練總監部部長、黨委書記的蕭克,也因此事受到極大的影響。他的職務被免除,門可羅雀,許多老戰友跟他挨邊都不敢了。但賀炳炎顯然不在此列。
當時是成都軍區司令員的賀炳炎卻不管這些,他每次到北京,總是揮動獨臂、大聲招呼警衛員:“走,看蕭媽媽(蕭克母親)去!”
新中國成立后,蕭克就把顛沛流離多年、吃盡苦頭的母親接到身邊,悉心照顧。
都說“無事不登三寶殿”,賀炳炎正是借著看望“蕭克母親”的事登蕭家門,看望蕭克。
不認識的人都驚奇賀炳炎的大膽做法,了解他的人卻是一點不驚訝,畢竟蕭克是賀炳炎的老首長、老戰友,冒險登個門怎么了。
賀炳炎的性格,跟他在戰場上的表現一樣,直、硬。
革命戰爭年代,一有打不下來的山頭和打到最艱苦就差一步時,賀龍就會喊:“賀炳炎呢!”
賀龍不用多說什么,只要喊來賀炳炎,勝局基本就定了。為此賀龍感嘆道:“你這娃子啊,燒火棍到手上,都能當機槍來使。”
賀炳炎16歲時跟父親一塊加入的紅軍。1932年在軍校學習時,奉命阻擊進攻蘇區的敵人,由于槍少人多,賀炳炎就沒跟別人搶,把槍讓出去后,就找來一把菜刀,發狂似地朝敵軍沖去。
他左一刀、右一刀,嚇得敵人兩股顫顫。
這次之后,賀炳炎就得了個“賀小龍”(賀龍兩把菜刀鬧革命的事跡廣為流傳)的綽號。后來不知內情的人,還以為賀小龍——賀炳炎是賀龍之子。
1938年12月,賀炳炎出任八路軍120師第3支隊支隊長,跟政委余秋里合作,一同開辟根據地。
余秋里跟賀炳炎一樣,都是在長征時期截肢成的獨臂將軍。有趣的是,賀炳炎截的是右臂,余秋里截的是左臂。
他們雖然都缺了一條胳膊,但并不影響對抗日工作的領導,反倒在冀中大地書寫了一段佳話。
賀炳炎原是120師716團副團長、團長,任支隊長是有點委屈了的。畢竟一個支隊的人數撐死就一個營,甚至更少。
對此賀炳炎完全不在乎,反正是抗日,帶多少都一樣。他與余秋里率領3支隊在冀中,首戰板家窩、再戰上村,接連獲勝,消滅超600日軍外,還把不足400人的部隊,發展到2500多。
120師師長賀龍聽說到非常高興,贊嘆道:“賀炳炎跟余秋里兩個人都只有一條胳膊,剛來冀中的時候沒幾個人,結果東搞一下、西搞一下,搞出一支人數不少的部隊。敵人聽見他們‘一把手’的隊伍來,離得老遠就跑了。”
1939年9月,120師主力轉進到晉察冀邊區北岳區整訓待命后,留下的第2、3、4、5、6支隊,全部交由得到師領導認可的賀炳炎、余秋里之手,統一指揮,繼續在冀中平原堅持游擊抗戰。
賀炳炎的作戰能力不是吹出來的,哪里需要去哪里。百團大戰時,賀炳炎率部返回晉綏地區,參加百團大戰和秋季反掃蕩,并在一場戰斗中成功消滅日寇一支成建制的中隊。
戰后,他升任358旅副旅長,進入延安軍政學院、延安軍事學院、中央黨校學習。
經過數年的沉淀,賀炳炎再次接到重要任務,親率數百名延安培養的干部,去往洪湖地區開辟抗日根據地。
解放戰爭時期,賀炳炎接受彭德懷的指揮作戰。剛開始兩人的配合并不順暢,賀炳炎還當眾向彭德懷拍過桌子,但是摸清彼此的性子和風格后,就變得非常愉快起來。
準確來說,賀炳炎跟彭德懷是同一種人,他們脾氣火爆,但是本性不壞,而且完全不記仇。他們艱苦樸素、廉潔奉公,處處以身作則。
一次戰斗中,賀炳炎的部隊遲遲沒有打下敵人的主要陣地,這時敵人的援軍又趕來了。
主帥彭德懷頓時急了,在電話里沖賀炳炎吼道:“為什么還沒有打下來?你趕快給我拿下它!”
賀炳炎也不忍著,當場吼回去:“部隊傷亡大啊!”彭德懷要他到前線指揮,他說自己在最前線了,再前就進敵人陣地了。
彭德懷不信,兩人就吵了起來。
最后,賀炳炎還是打下了敵人主陣地,全殲敵軍。在戰后總結會上,彭德懷沒有責備賀炳炎,反倒替他解釋:“賀炳炎是一頭牛,我也是一頭牛,我們都是牛脾氣。”
有人說,若是賀炳炎活到66年后,以他的剛直性子,只有兩個下場:要么被氣死,要么被整死。沒有別的結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