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劉宗敏
劉宗敏,出身于陜西藍田的鐵匠。早年以鍛鐵為業,在潼關之戰中,面對明軍的重兵圍困,他率領軍隊成功突破重圍,為李自成日后東山再起創造了關鍵條件。劉宗敏的功績不止于此。大順軍攻占北京后,他主導推行追贓助餉政策,意圖通過整治明朝官員的貪腐問題,夯實大順政權的經濟根基。然而,該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出現偏差,他拷打明朝官員、強占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等過激行為,極大地激化了各方矛盾,間接促使吳三桂倒戈降清。1645 年,在九宮山之戰中,劉宗敏不幸被清軍俘虜,面對威逼利誘,他堅決拒降,最終遇害,年僅 38 歲。
2、李過
李過,李自成的侄子,人稱 “一只虎”,以治軍嚴謹而聞名。在潼關南原之戰中,他率領精銳部隊突出重圍,成功挽救了大順軍的主力。李過積極投身于大順政權的建設工作,為鞏固政權統治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李自成死后,他聯合南明共同抗清,并將所部改名為 “忠貞營”,繼續堅持抗清斗爭,直至最后病逝。
3、田見秀
田見秀,性格寬厚仁慈。他曾負責鎮守西安,為大順政權后方的穩定立下汗馬功勞。但在李自成敗退之時,出于對百姓的憐憫,他未燒毀糧草,這本是善意之舉,卻使清軍獲得了寶貴的物資補給,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大順軍的潰敗。田見秀的結局說法不一。一種說法是他在兵敗后被清軍殺害;另一種說法則是他出家為僧,隱居于湖南黔陽。
4、高一功
高一功,身為李自成的妻弟,主要負責大順軍的后勤保障與戰略調度工作。山海關戰敗后,他組織軍隊有序撤退,為大順軍贏得了寶貴的喘息時間。他所負責的后勤保障工作,為大順軍的持續作戰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在后期聯合南明抗清的過程中,高一功成為 “夔東十三家” 的核心力量之一,繼續為抗清事業全力以赴。他的部隊一直堅持戰斗,直至彈盡糧絕。1654 年,高一功在抗清戰斗中壯烈犧牲。
5、袁宗第
袁宗第,其部隊以擅長硬仗著稱,常常承擔攻堅作戰任務。李自成死后,他率領殘部輾轉于川鄂地區,聯合郝搖旗等共同抗清長達十余年。他的部隊憑借頑強的戰斗力和不屈的意志,成為川鄂地區抗清斗爭的重要力量,長期給清軍造成極大困擾。然而,1663 年,袁宗第被清軍圍困,兵敗被俘后慘遭殺害。
6、劉芳亮
劉芳亮,憑借 “白馬銀槍” 的形象令明軍聞風喪膽。在攻克保定等戰役中,他巧妙利用地形設伏,為李自成北上掃除了諸多障礙。1649 年,他在湖北九宮山遭遇清軍圍殺,不幸犧牲。
7、郝搖旗
郝搖旗,原名郝永忠,因掌管軍旗而得此綽號。李自成死后,他聯合南明政權共同抗清,在湖南、廣西等地多次擊敗清軍,因此被封為南安侯。他的部隊在湖南、廣西地區堅持長期斗爭,給清軍帶來了極大的麻煩。1663 年,郝搖旗入川作戰時被俘,面對清軍勸降,他堅決拒絕,最終被殺。
8、劉體純
劉體純,在大順軍中被稱為 “果毅將軍”,后來歸附南明,被封為皖國公。他率領 “夔東十三家” 堅持抗清,一直戰斗到 1663 年,最終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自縊殉國。他的部隊在夔東地區長期堅持斗爭,讓清軍頭疼不已。
9、李來亨
李來亨繼承了李過的遺志,領導 “夔東十三家” 進行了長達二十余年的抗清斗爭。他以茅麓山為根據地,多次成功擊退清軍的圍剿。他的部隊在茅麓山地區頑強堅守,持續給清軍造成極大困擾。1664 年,清軍調集十萬兵力圍攻茅麓山,李來亨在彈盡糧絕、絕境之下,選擇焚寨自盡,全家以身殉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