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孟達
孟達原本是劉璋的部下,后來投靠了劉備,駐守江陵,擔任宜都太守。然而,在關(guān)羽圍攻樊城時,他和劉封拒絕提供援助,致使關(guān)羽兵敗。孟達因害怕受到責罰,再加上與劉封關(guān)系不和,于公元 220 年投降了曹魏,受到曹丕的重用。曹丕去世后,他又企圖再次叛歸蜀漢,可惜計劃泄露,被司馬懿迅速擊敗并斬殺。
2、 賈詡
公元 192 年,賈詡獻策李傕、郭汜反攻長安,致使王允被殺,東漢朝廷陷入混亂。賈詡一生多次更換主公,從董卓到曹操,每次都只為自身利益謀劃。在張繡麾下時,他兩次幫助張繡擊敗曹操,后來又勸說張繡投靠曹操,還為曹丕繼位出謀劃策。賈詡雖然智謀超群,但頻繁易主、不顧百姓生死的行為,讓他被人們稱為 “毒士”,其人品在三國時期飽受質(zhì)疑。
3、徐庶
徐庶(徐元直)的為人存在很大爭議。無論是依據(jù)三國史料,還是演義小說,他都很難被稱作忠臣孝子。他母親的死與曹操有直接關(guān)系,可他依然在曹營為官,沒有尋找機會回歸劉備陣營;在赤壁之戰(zhàn)時,他看破了龐統(tǒng)的連環(huán)計卻沒有說破,有負曹操給他的俸祿,沒有做到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
4、法正
法正原本是劉璋的部下,后來幫助劉備奪取益州,成為關(guān)鍵人物。他因為懷才不遇而背叛劉璋,與張松合謀,為劉備提供內(nèi)應(yīng)。法正得勢之后,展現(xiàn)出睚眥必報的性格,對昔日的仇敵施以重刑,甚至將其殺害,引起眾人的不滿。盡管諸葛亮深知他的行為不妥,但礙于劉備對他的信任,只能選擇沉默。
5、張松
張松原本是劉璋的謀士,卻因為不滿劉璋的暗弱,心生異志。建安十三年,他攜帶益州地圖想要獻給曹操,卻遭到冷遇,于是轉(zhuǎn)而投靠劉備,獻上地圖并愿意作為內(nèi)應(yīng)。張松回到益州后,極力勸說劉璋與劉備結(jié)盟,共同對抗張魯。然而,他的陰謀在建安十七年敗露,被兄長張肅告發(fā),劉璋憤怒之下將他斬殺。張松的背叛不僅讓劉璋陷入困境,也使益州局勢發(fā)生了變化。
6、司馬懿
司馬懿出身名門,起初拒絕曹操的征召,后來因受到威脅而歸附。在曹魏政權(quán)中,他表面忠誠,實際上暗藏野心。幫助曹丕奪位之后,他逐漸掌握大權(quán)。曹叡時期,他屢立戰(zhàn)功,威望日益增高。在高平陵之變中,司馬懿發(fā)動政變,奪取軍政大權(quán),誅殺曹爽及其黨羽,徹底背叛了曹氏。
7、郭圖
郭圖是袁紹麾下的謀士,卻以目光短淺、自私自利而著稱。官渡之戰(zhàn)中,他極力主張速戰(zhàn),反對沮授的持久戰(zhàn)策略,最終導致袁紹大敗。烏巢危機時,他提議 “圍魏救趙”,結(jié)果袁軍慘敗,糧草盡失。為了推卸責任,郭圖誣陷張郃、高覽,致使二人投降曹操,進一步削弱了袁紹的勢力。此前,他多次誤導袁紹,比如反對迎奉漢獻帝、主張立即攻打曹操等,都讓袁紹錯失良機。袁紹死后,郭圖支持袁譚,加劇了袁氏內(nèi)亂,最終導致袁氏集團滅亡。
8、楊松
楊松以貪婪無度而聞名。劉備為了奪取益州,賄賂楊松,讓他說服張魯退兵,間接導致馬超投降劉備。后來曹操利用楊松的貪婪,賄賂他誣陷龐德,使得龐德被迫投降曹操。曹操攻打漢中時,楊松因為收受了賄賂,出賣張魯,致使張魯投降。最終,曹操斬殺楊松,以起到警示眾人的作用。
9、糜芳
糜芳出身豪族,與兄長糜竺一同輔佐劉備,曾經(jīng)資助劉備度過難關(guān),深受劉備信任。然而,在關(guān)羽鎮(zhèn)守荊州時,糜芳因為與關(guān)羽不和,心中產(chǎn)生怨恨。建安二十四年,關(guān)羽北伐曹魏,糜芳負責后勤工作,卻因為供應(yīng)不足遭到關(guān)羽的威脅。此時,東吳呂蒙偷襲荊州,糜芳害怕受到關(guān)羽的懲罰,于是投降東吳,導致關(guān)羽敗,荊州失守。糜芳在東吳雖然被封為將軍,但備受排擠和羞辱,最終在悔恨中度過余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