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筆下的"潮州底處所,有罪乃竄流",寫出這座古城的神秘與厚重。當晨霧漫過廣濟橋,街巷里升騰的煙火氣中,老阿嬤的竹匾里,紅桃粿像待嫁新娘般嬌艷,油鍋里的春餅正說著"滋滋"的情話。"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東坡居士若是到過潮州,定要把這詩句獻給韓江邊的炊煙。韓江邊的竹匾曬著蘿卜干,阿公的茶盤上永遠少不了一碟菜脯。潮州人的吃食智慧,全藏在灶臺邊的老手藝里。接下來,菜衛衛給大家分享10道潮州名小吃,都是潮州人的“心頭愛”,這10種古早味沒網紅店的精致擺盤,卻是阿公下酒、學生放學、游子思鄉時最惦記的實在滋味。2025年,到潮州旅游可別忘記吃哦!
第一味:潮州蠔烙
你可知為何潮州人管生蠔叫"海底牛奶"?在牌坊街轉角的老字號,師傅的鐵鏟正與平底鍋合奏交響。番薯粉調漿,珠蠔要選指甲蓋大小的才鮮嫩。平底鍋淋豬油,粉漿倒下去“滋啦”一聲,邊緣煎出焦脆邊,中心保留半透明嫩滑。老師傅說秘訣在“三翻九轉”,翻面三次,轉鍋九圈,才能讓蠔肉熟而不老。上桌前撒把香菜碎,蘸魚露吃,脆殼里包著爆汁的鮮,配工夫茶能解膩。這口酥脆里裹著海的味道,老漁民說這叫“浪花咬太陽”。
第二味:潮州春餅
驚蟄后的第一茬春韭最是水靈,老師傅說這是"龍須菜"。薄如宣紙的餅皮,包著綠豆沙、香菇丁、蝦米粒,最不能少的是驚蟄后的頭茬春韭。油炸時溫度控制在180℃,餅皮會起酥松的蜂窩層。舊時清明祭祖必備,因形狀似書卷,寓意“咬住春光好讀書”。涼了也不塌,是田間勞作的便攜干糧。老字號堅持用竹炭慢烘,讓素餡染上松煙香,咬開時層層酥皮如雪片紛落,難怪潮州童謠唱道:"正月正,咬春餅,金銀財寶滿厝廳"。
第三味:潮州鴨母捻
這名字聽著俏皮,實則是潮式湯圓里的"功夫熊貓"。糯米團捏成鴨蛋大小,留個小尾巴方便辨認餡料。綠豆沙的尖尾巴,芋泥的圓尾巴,扁尾是花生糖。煮的時候會隨沸水上下翻滾,像鴨子鳧水。糖水必加姜薯,這種潮汕特有薯類能拉出細絲。阿婆說,看它們在碗里浮沉,比喝工夫茶還解乏。講究人家還要配鳳凰單叢,茶香能把甜味襯得更清透。
第四味:糯米豬腸
誰說豬腸只能裝穢物?潮州人偏要反其道而行。新鮮豬腸翻洗七遍去腥,灌入糯米混合板栗、蓮子、蝦米。蒸足四小時,腸衣變得透明,能看到內餡開花。蘸桔油吃最妙,酸甜正好化解油膩。這道菜誕生于物資匱乏年代,用邊角料做出宴客硬菜,現成了解膩下酒的佳品,老一輩說這是“窮日子里逼出來的講究”。
第五味:糕燒番薯芋
潮州人深諳"粗糧細作"之道,番薯與芋頭切菱形塊,糖漿里要加片陳皮才不膩口。講究的店家會用銅鍋熬糖,說這樣才有"老厝的味道"。番薯取紅肉甜種,芋頭選檳榔芋才粉糯。切菱形塊先炸后糖燒,糖漿要熬到118℃拉絲狀態。裝盤時黃白相間,對應潮州民居“金包銀”的屋頂樣式。冷卻后糖衣變脆殼,熱吃冷食兩種口感,配單叢茶最解膩。舊時嫁女兒的人家,必備此物喻意"金銀滿屋"。
第六味:潮州紅桃粿
走進青龍廟,供桌上最打眼的定是這抹朱砂紅。糯米粉染上可食用的紅花汁,包著炒香的糯米飯、花生、蝦米。桃形模具壓出吉祥紋,蒸熟后抹層熟油,粿皮泛著綢緞般的光澤。阿婆們邊包邊念叨:"紅桃粿,粿紅紅,厝內大小平安康。"這抹紅色里,藏著潮人對天地神明最直白的告白。
第七味:潮州筍粿
清明前后的竹筍最是清甜。老師傅教我看筍節:"三寸以下的嫩筍才能入粿。"半透明的薯粉皮裹著筍粒、豬肉、蝦米,蒸熟后能看見內餡的翡翠色。內餡筍粒占七成,搭配五花肉丁提香。放涼后皮會變硬,因此有“出鍋十分鐘內吃完”的說法。蒸籠揭蓋剎那,氤氳水霧中透出翡翠般的色澤,蘸蒜泥辣椒醬食用,鮮辣激出筍的甘甜,恰似潮州人外冷內熱的性情寫照。老饕們吃筍粿要配鳳凰單叢,說茶湯能引出山海的鮮味,這種吃法倒應了“好馬配好鞍”的老話。
第八味:潮州無米粿
"無米之炊"在潮州不是難題,饑荒年代大米金貴,改用番薯粉做皮。韭菜餡要拌豬油渣增香,芋泥餡得加陳皮解膩。煎制時淋油形成脆底,配潮州三寶之一的菜脯粒。舊時下南洋的潮人,行囊里總要塞幾包薯粉,在異國他鄉,這就是解鄉愁的靈丹。如今成早餐攤主角,印證了“餓出來的智慧最管用”的老話。
第九味:潮州咸水粿
竹編擔子兩頭顫,一頭是雪白的米漿粿,一頭是焦黃色的菜脯粒。大米浸泡六小時磨漿,倒入特制凹形陶盞蒸熟。菜脯粒需陳年冬菜脯,用蝦油慢火炒出焦糖香。攤主多是祖傳手藝,米漿濃稠度全憑手感。最佳吃法是現買現澆,放久米粿會吸收水汽變塌。站在開元寺墻根下吃最對味,檀香混著米香,梵音和著叫賣聲。菜脯要選隔冬的陳年菜脯,用蝦油慢火煸到焦香,這是攤主的看家本領。
第十味:潮州鼠曲粿
《詩經》里"采采芣苢"的野趣,在潮州化作這翡翠色的粿團。清明前采鼠曲草嫩葉,焯水去苦后搗汁和面。咸餡是糯米香菇,甜餡是豆沙混芝麻。蒸籠墊香蕉葉防粘,柴火灶蒸20分鐘。老人說草汁能祛濕,其實更關鍵的是春季食材保鮮法,草汁中的天然防腐成分讓粿品能存放三日不壞。如今機械加工的粿品雖多,但老食客只認柴火灶蒸的。
站在廣濟樓下,看韓江水裹著兩岸食香奔流入海。這些小吃就像潮州話里的古漢語遺珠,每個滋味都封存著一段時光。它們不是網紅店的擺拍道具,而是阿公酒后的談資、是游子行囊里的鄉愁、是神明案前的祝禱。那油光發亮的鐵鍋,那浸透歲月的竹蒸籠,才是千年古城真正的味覺地標。下次來潮州,別只顧著拍牌坊,去巷里尋找這些古早味嘗嘗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