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想要生產航母,那可是真的不容易。
在二戰期間,日本人可是建造了很多的航母,這些航母幾乎一艘長一個樣子,艘艘不重樣,然而這些只生產一艘的航母,竟然個個短命。
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日本人造航母,真的是腦回路清奇
航母的設計和建造,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畢竟,這么大的船,光是設計就很復雜了,而且即便設計出來,幾乎所有的配件那都是專用的,再加上為了滿足航母的使用,連飛機也要進行特殊的設計。
可以這么說,一個型號的航母,要是不生產個三五艘,那可真的是貴的沒邊。
畢竟任何東西都是量產之后,才能變得更加便宜,而且從技術的角度來說,很明顯的也是越成熟的技術越可靠。
但是在二戰的時候,日本偏不這么搞,當時為了支撐日本的對外作戰,日本的航母數量也是相當多的,但這些航母的樣子真的是千奇百怪。
似乎在日本人的眼中,只有新東西才更可靠一般,因此,這些只生產了一艘的航母,就有了一個名字,名叫“孤寡艦”。
日本人愛生產孤寡艦可不是二戰的時候才開始的,從日本生產第一艘航母的時候,就已經是這么玩了。
日本最早的航母是鳳翔號,這艘航母是輕型航母,主打的就是一個規模較小,但生產速度較快。
追求數量不追求質量,也不算是錯誤,畢竟,數量多了也是能夠引發質變的,日本如果真按這個思路搞一批鳳翔號同型號的航母,那也是一股可怕的力量。
沒想到,日本在輕型航母的路上壓根就沒往后走,很快,就又生產了赤城和加賀兩個大型航母,緊接著又搞了一艘龍驤輕型航母,和蒼龍中型航母。
可以說,日本哐哐哐一通造航母,可生產出來的航母,真的是超級具有隨機性,想大想小,全看心情。
到了1941年,日本竟然一共造了12艘完全不一樣的航母入隊服役。
別的不說,12艘航母,艘艘不一樣,也是真的佩服日本人的腦洞,很難想象日本人是怎么鼓搗出這么多型號各異的航母出來的。
從公開的歷史資料來看,日本對于每一艘航母都是全新的設計有著自己的見解,但這些見解,看起來也沒有什么規律可循。
按理說,就算是有對之前生產的航母進行升級,也應該是保留基本的特性,進行優化,但日本人干脆是推翻前作,直接來新的。
這樣的技術發展思路,實在是讓人難以理解。
畢竟,丟棄技術積累和優化,就意味著每一艘新造的航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而這也給日本這些孤寡航母的未來蒙上了一層陰影。
孤寡航母的戰績如何?
雖然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日本人隨機設計航母究竟是出于什么想法,但如果是只看結果,日本人應該有足夠的理由,對當初的隨機性設計思路表達后悔的情緒。
為什么這么說呢?
事實上,日本在二戰期間一共造了20多艘航母,其中60%左右都是孤寡航母,這些孤寡品雖然長的不一樣,但卻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技術不成熟,缺陷很明顯。
這一點在戰績上就表現的特別明顯。
比如在偷襲珍珠港的時候,日本動用了六艘航母,但是這六艘航母中有四艘從下水到被擊沉,僅僅存活了六個月的時間。
很巧合的是,被擊毀的四艘航母全部是孤寡航母,也就是說,這四艘都是孤品,全世界僅此一例。
反而是當時同樣參與珍珠港偷襲事件的另外兩艘,翔鶴和瑞鶴號,足足服役了兩年半和近三年之后,才遭遇重創被迫退役。
為啥,另外兩艘能夠堅持這么久呢?
其實原因無他,就是因為翔鶴和瑞鶴這兩艘本身就是姊妹艦,擁有基本一致的設計,并且因為本身就是同型號的產品,其設計是經過了優化的,所以堅固程度也是孤寡航母無法比擬的。
比如翔鶴號,在珊瑚海和圣克魯斯兩次戰役中,都遭遇了非常嚴重的襲擊,艦體多處受損,但饒是如此,翔鶴號還是堅持到返航,雖然帶傷,卻沒有沉沒。
這就證明,翔鶴號的設計是非常出色的,有專家認為,翔鶴號雖然比不上美國的企業號,但是兩者的性能已經相差不大。
由此可見,像翔鶴這樣的成批生產的航母,在各方面的參數上,絕對都優于日本生產的那些孤寡航母。
而更夸張的則是日本的大鳳號,這艘超大型的航母剛一下水的時候,那真的是如同一座小山一樣,浮在水面上,氣勢上真的是霸氣。
但戰績就真的是霸氣側漏了,因為這艘巨大的航母,下水僅僅三個月就沉了。
更讓人無語的是,大鳳號被擊沉,可不是經歷了多么激烈的戰斗,而是僅僅被一發,沒錯,你沒看錯,就是一發魚雷,就把一座山一樣的航母給擊沉了。
如果說大鳳號短暫的生命讓人意外,那么信濃號就更悲催了。
這艘孤寡航母的生命只有17個小時,他從入隊服役,到被擊沉,僅僅只用了17個小時,而讓這艘航母報廢的,也僅僅只是四枚魚雷。
由此可見,這些新奇的孤寡航母,看似每一艘都在使用新的設計語言,新的設計方式,但是只是看著不一樣而已。
其設計和技術根本就沒有經過嚴格的思考和設計,甚至可以說,這些航母可能僅僅只是能浮起來,僅此而已罷了。
而更扎心的是,日本這些新奇的孤寡航母,花費的成本和建造周期事實上更長。
畢竟,這些航母,沒有同型號參考,沒辦法用同樣的船塢和零件去建造,每一艘連長相都不一樣,意味著所有的材料都需要特殊加工。
這就意味著原本可以在量產的背景下迅速完工的航母,總是要拖拖拉拉的用更久的時間才能完工。
二戰的時候,日本航母數量很多,戰績卻非常拉跨,為啥同樣是航母,美國航母的戰績就要好很多呢?
美國在二戰期間就主要生產量產型航母,比如從1934年開始,此后五年的時間里,美國一共有三艘航母服役,但這三艘航母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基本一樣。
如果非要說有什么不一樣的,那就是一些不合理的細節做了修改,所以,別看只有三艘下水,卻是一代更比一代強。
到了二戰的時候,為了應對戰爭,美國大量生產埃塞克斯級航母,這個型號的航母也不是新品,而是從約克城級改進而來的。
比如大黃蜂號,哪怕被即使沒炸彈和魚雷攻擊,都能全身而退,就可以見得這個設計有多成功。
二戰的時候,美國的埃塞克斯級航母造了17艘,因為高度量產,不但成本低,建造速度快,關鍵的是可靠性好,戰績優異。
別看,美國沒有在新設計上費工夫,但實質上,這才是最高效的做法。
而日本很顯然,不斷推陳出新,缺少了積累,反而浪費嚴重,效率低下。
【免責聲明】:本文創作宗旨是傳播正能量,杜絕任何低俗或違規內容。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私信及時聯系我們(評論區有時看不到),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處理!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