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人都在嫌棄的這款蘇35戰機,今日的它為何會跌落神壇?
2017年珠海航展上完成落葉飄特技的蘇35,曾讓中國軍迷熱血沸騰。
這款號稱"四代機天花板"的俄制戰機,卻在短短數年間經歷口碑雪崩。金頭盔對抗賽中不敵殲10C的實戰表現,徹底撕碎了超級側衛的神話外衣。更戲劇性的是,埃及、印尼等潛在買家集體毀約,連俄羅斯空天軍自己都陷入信任危機。
蘇35的隕落折射出當代空戰規則的劇變。其引以為傲的雪豹E無源雷達,在國產有源相控陣雷達面前如同"睜眼瞎";引以為傲的機動優勢,在超視距打擊體系下淪為"花拳繡腿"。烏克蘭戰場上被毒刺導彈擊落的戰例,更暴露出俄式作戰體系的致命短板。
俄式戰機的宿命輪回
從蘇27到蘇35的進化史,本質上是蘇聯軍工思維的回光返照。117S發動機的暴力美學,機翼融合體的氣動魔法,無不彰顯著蘇霍伊設計局的手工匠心。但這種"力大磚飛"的設計哲學,在信息化戰爭時代已顯疲態。
俄羅斯軍工業陷入路徑依賴的怪圈:
過度追求單項參數突破,忽視體系化作戰需求。蘇35配備的L波段雷達雖能反隱,卻以犧牲探測精度為代價;矢量發動機帶來炫目機動,但實戰中反而增加操控難度。這種"偏科式"發展,注定難逃被時代淘汰的命運。
被低估的戰場價值
拋開爭議表象,蘇35對中國空軍的戰術價值遠超想象。其搭載的117S發動機,為國產渦扇-15的研發提供了關鍵參數樣本。矢量噴口與飛控系統的融合經驗,直接催生了殲20的"過失速機動"能力。某種意義上,蘇35充當了中國航發的"活體教具"。
在南海驅離任務中,蘇35展現出獨特的戰術優勢。相比隱身戰機"錦衣夜行"的特性,蘇35掛滿導彈的視覺威懾,配合澎湃的引擎轟鳴,更能對抵近偵察的外機形成心理震懾。這種"亮劍式"存在,恰是和平時期不可或缺的戰略語言。
中國軍購的深意
20億美元引進24架蘇35,實則是筆精明的戰略投資。這筆交易既避免了中俄關系因技術轉讓陷入僵局,又為國產裝備提供了絕佳對標樣本。更重要的是,它驗證了"引進-消化-超越"的軍工發展路徑。
當下中國空軍已形成殲20+殲16+殲10C的黃金三角,蘇35看似成為體系中的"冗余部件"。但若將其定位為"戰術試驗平臺",其在電子對抗、體系融入等方面的探索價值依然顯著。烏克蘭戰場的教訓更警示我們:任何裝備都需要融入作戰體系,單打獨斗的時代早已終結。
實戰檢驗的終極真理
蘇35的際遇印證了現代戰爭的殘酷法則:
沒有完美的武器,只有適配的體系。它的機動神話在超視距打擊下黯然失色,其雷達短板在體系支撐中卻能另辟蹊徑。這種矛盾性恰恰揭示了裝備發展的本質——不存在包打天下的神器,關鍵在于能否融入作戰鏈條。
中國軍工的聰明之處,在于既沒有神化蘇35,也沒有簡單否定。而是將其作為戰術創新的試驗田,從中提煉出航發突破、體系融合、戰法創新的多重價值。這種務實求真的態度,或許才是中國空軍真正的制勝密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