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時間過得真快,2025年4月4日20時49分,我們將正式迎來清明節氣,因清明節令期間“氣清景明、萬物皆顯”而得名。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與此同時,清明節又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掃墓祭祖、慎終追遠的大日子。
清明最初只作為節氣名稱使用,并沒有節日的屬性。《歲時百問》是這樣解釋清明的:“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不難看出,清明有天朗氣清、春耕時宜之意。它是反映自然界物候變化和農事的重要時間節點。
清明作為節日始于唐朝,話說在這之前,以祭祀核心的節日還是寒食節,到了唐代,規定寒食至清明連休七日。這么一來,寒食節的墓祭習俗與清明的節氣融合,清明逐漸從節氣升格為了節日。漸漸地,寒食禁火、吃冷食、以及上巳踏青的習俗都被清明吸納。王維的《寒食城東即事》:“少年分日作邀游,不用清明兼上巳。”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清明在當時已經成為擁有了祭祀、踏青、蹴鞠、蕩秋千、插柳、吃青團等多種習俗的復合型節日,寒食節卻成為了清明的“前奏”,而上巳節更是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今年清明節不一般,可謂“60年難遇”
·第一,今年是晚清明。今年的清明節是在4月4日晚上20點49分,又是在農歷的三月初七,屬于晚清明。有農諺說:"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這句話是說如果清明節在農歷二月份溫度回升就比較快,莊稼返青早,農作物一片青色。如果清明在農歷三月份溫度回升就比較晚,倒春寒比較多,農作物返青晚,田里的雜草都還沒有開始生長,農作物生育期要推遲。
·第二,今年是閏月清明。這里說的閏月清明并不是說清明節出現在閏月里,而是說今年閏六月。有農諺說:"閏月清明不上墳,上墳禍事要臨門"。這句話是說閏月清明最好不要上墳,否則可能有災禍發生。因此今年清明節上墳需要提防。
·第三,今年是雙春清明。這里說的雙春清明是說今年有兩個立春,是一個雙春年。有農諺說:"清明遇雙春,遍地起新墳"。這句話是說如果清明節遇上雙春,莊稼歉收,許多農民會被餓死,說明年景不好。因此今年是一個充滿變化的年份,也被認為需要提防。
最美的5首清明詩詞:
1. 杜牧《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賞析】這首詩堪稱“清明第一詩”,短短四句,勾勒出煙雨朦朧的清明圖景。“欲斷魂”三字,寫盡行人的哀思與孤寂,而牧童遙指的“杏花村”,又為畫面增添了一抹溫暖的色彩。
2. 蘇軾《東欄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賞析】
蘇軾在清明時節,看到梨花如雪,柳絮紛飛,不禁感慨人生短暫。“人生看得幾清明”一句,既有對時光流逝的無奈,也暗含豁達——珍惜當下,才是對生命最好的致敬。
3. 晏殊《破陣子·春景》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賞析】
晏殊筆下的清明,少了幾分哀愁,多了幾分春日的明媚。燕子、梨花、黃鸝、飛絮……組成了一幅生動的清明踏青圖。
4. 黃庭堅《清明》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賞析】
黃庭堅的這首詩,既有對自然生機的描繪,又有對生死哲理的思考。“賢愚千載知誰是”一句,道盡人世無常,無論是賢者還是愚人,最終都歸于黃土。
5. 孟浩然《清明即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賞析】
孟浩然在長安度過清明,城中車馬喧囂,城外春色盎然。而他獨坐空堂,以茶代酒,思念遠方的親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