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2025年上半年已經過去,一年一度的招聘季也快要接近尾聲。試問,有多少康復人在這個當口離開公立醫院了呢?
翻看各大軟件的招聘信息,對我們康復人,他們的條件開得實在是誘人:
“某民營醫療機構康復技師底薪5k,七險一金,去了可直接從主任技師成為科室副主任”,“養老機構招聘康復醫護,編制內外同工同酬…”。
當然,我們都明白,這些條件對于康復人來說不過只是“錦上添花”,真正促使我們想離開公立醫院的其實是這些事...
經常聽本院或其他公立醫院的同仁們抱怨:領導們不做實事只謀政績,開會辦活動的作秀時間比工作時間還長;主任不給機會只給小鞋,評優不論專業只論關系、論課題文章,誰能討他好誰就晉升快;病人胡攪蠻纏,醫院只管息事寧人,沒人考慮康復人的感受;付出與收入嚴重不匹配,幾十年如一日,房貸都快還不起了...
隨著各類醫療集團、民營醫療機構、診所及醫務人員創業公司的不斷發展,很多康復同仁的需求和價值也在不斷變化,想要尋找“做一個純粹的、收入可觀的、工作壓力小的康復人”的機會。
然而,每當有人向筆者咨詢要不要跳槽、要不要辭職的時候,筆者也是不敢替他們拿主意。因為筆者認為,在公立醫院的康復人有著別具一格的優勢,但民營醫療及其他的一些醫療機構確實又有他的好處所在。
01
公立醫院 VS 民營醫院
在醫療領域,公立醫院與民營醫院這兩種醫療體系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關系一直備受關注。
公立醫院作為傳統醫療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雄厚的醫療資源與專業技術。無論從醫療設備、醫務人員數量,還是醫療服務水平以及醫學教育與研究方面來看,公立醫院都展現出相對優勢。
其先進的設施、多元的學科設置以及豐富的臨床經驗,使得公立醫院成為了患者的主要救治場所。此外,公立醫院還享有較高的社會信譽,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與關注,從而為其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遇。
然而,在這一體系中,康復科卻常常因為其作為后置科室的特性,而顯得較為邊緣化。由于其處于醫療流程的后端,康復科往往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與資源投入,從而導致其在公立醫院內部的地位相對較低。
這種現象不僅影響了康復科醫務人員的職業發展與待遇,也限制了康復服務的全面展開。
與此同時,民營醫院作為新興力量,逐漸在醫療市場上嶄露頭角。民營醫院通常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與市場敏感性,能夠更靈活地適應患者需求的變化。
雖然在硬實力方面可能不及公立醫院,但民營醫院通過引進先進的醫療技術與管理經驗,也在提升自身醫療服務水平上取得了顯著進展。同時,民營醫院常常能夠為康復科等特殊領域提供更加專業的關注與支持,填補了部分醫療領域的空白。
但民營康復科在與公立醫院相比的情況下,可能會面臨一些劣勢,這些劣勢可能影響其在醫療領域的發展和競爭地位。例如:
·民營康復科可能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和政策優惠,導致其在設備采購、人才引進、項目申報等方面受到限制。
·民營康復科可能難以建立穩定和廣泛的合作關系,導致其在患者來源、轉診渠道、學術交流等方面處于劣勢。
·民營康復科可能面臨較高的市場風險和競爭壓力,導致其在服務質量、價格定位、品牌形象等方面需要不斷調整和優化。
需要注意的是,盡管存在這些劣勢,但也并不意味著民營康復科無法取得成功,只是對于康復人而言,民營醫院高報酬的條件下是高要求,只有付出相應的努力才能獲得理想的回報,以及同時面臨各種風險與不確定因素。
02
自我發展與行業本質
醫療行業,包括康復領域在內,某種程度上可以說與“服務業”相似。
雖然在日常的檢查和治療過程中,患者絡繹不絕、醫務人員按部就班地履行職責,但這實際上是以提升服務效率、更好地服務患者、挽救生命為目標的過程。
患者踏足醫院、耐心排隊等待的動力源于醫院的聲譽、水平和專業救治能力。雖然就診量龐大,但大部分患者之所以選擇某醫院,并不僅僅因為個別醫生,更因其醫院的聲望。這對康復科等輔助科室尤為重要,因為這些科室的服務更加依賴檢查數據與指標。
對于康復人而言,患者不僅是因醫生聲望或儀器更新而選擇前來,更多的也是對醫院名聲和實力的看好。因此,從公立醫院轉到民營醫院或其他機構,康復人可能面臨患者數量驟減的挑戰。
畢竟,原公立醫院的患者群體是不可攜帶的“病源”。
雖然離開公立醫院,前往待遇更好的民營機構也是一種選擇,但醫務工作者的情況較為特殊。盡管民營醫院的底薪可能相對較高,但最終薪酬仍然主要由“績效”決定。在醫療行業,無論是公立還是民營,固定工資仍較少見,而績效薪酬卻成為普遍現象。
離開公立醫院擁擠的就診環境,雖然能減輕工作壓力,但也可能導致康復人的樣本量銳減,每日工作量大幅減少。在這種情況下,即便底薪較高,是否足以應對房貸、車貸等壓力仍需深思熟慮。
總體而言,醫療行業的特殊性決定了醫務人員的薪酬與發展路徑與普通行業不同。在選擇轉換醫療機構時,不僅需要考慮待遇,還需綜合考慮工作環境、機會等因素,以實現更全面的個人發展。
03
人才流動需考慮時機
近年來,由于不可抗力的因素,導致各行各業的盈利情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醫療行業亦然。
對于康復從業者而言,大環境不僅影響了其當時的收入,還導致之前購置的設備成本需要由康復科自行承擔。部分地區和醫療機構可能嘗試收回疫情補貼,從康復科的績效中進行抵扣,這也進一步加大了康復科的負擔。
康復科的經濟恢復面臨一定挑戰。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提升學歷和從事科研常常是提高職稱和薪酬的途徑。然而,隨著本科、碩士和博士人數的增加,以及海外人才的回流等因素,國內學歷的貶值趨勢逐漸顯現,使得一些人感嘆學歷提升速度跟不上醫院招聘要求的增長速度。
今年又有近一千萬大學畢業生加入就業市場,就業形勢異常嚴峻。一些大型醫院的招聘要求往往以博士、博士后為起點,甚至有些縣級醫院也要求申請人具備碩士學歷。
在面對如此龐大的新畢業生人群時,是否有幾家醫院會愿意雇傭那些對工資、績效、待遇和福利提出更高要求,但在體力、耐力、實力甚至財力方面難以超越的老員工呢?
疫情期間,康復科的人力資源可能有所擴張。如今,康復科已經擁有豐富的人才儲備,技術方面的專業人才亦不乏其人。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從事康復工作的人員是否應該離開相對穩定的公立醫院環境,以及放棄熟悉的工作崗位,都需要深思熟慮。
在做出決策時,還需綜合考慮個人的職業發展和生活狀況,慎重選擇。
· 歡迎點贊、在看、分享到朋友圈 ·
部分來源:丁香人才、康知了
編輯:云自閑
—本文部分內容為廣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