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笑音點亮了四面風; 輕靈在春的光艷中交舞著變。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煙, 黃昏吹著風的軟, 星子在無意中閃, 細雨點灑在花前。
人間四月,是相會的仲春之月,清明時節,是與別離者重逢的再見之時。春雨如淅瀝的淚水,打濕了頭發與衣襟;陽光如相逢的微笑,在花木中出芽綻放。聚散相牽,悲欣交集,如此春色,如許人間,書中世界,亦復如是。書頁中的字字句句,無非人間世。讀書的人,也無非這世間人,覺與不覺之間,若春光隨風潛入世間,漫卷書頁,于是,不妨坐在春風中,讀一本書。
仲春之月,男女相會,各求所愛,說起春天,首先想到的便是愛情。“我們中國人至今不大戀愛,連愛情小說也往往不是講談戀愛”。這是張愛玲在半個世紀前的一番話,筆底愛恨寫盡,卻說愛情小說也往往不是講戀愛,著實令人慨嘆,若沒有戀愛,愛情又是什么?潘翎的《愛情遺事》,仿佛一個愛情的遺物盒,盛裝著五四以來那些文人所謂愛的骨骸,在春天里生出了糾結的藤蔓,盤繞其間。這不由得讓人想起穆旦的《春》:
綠色的火焰在草上搖曳, 他渴求著擁抱你,花朵。 反抗著土地,花朵伸出來, 當暖風吹來煩惱,或者歡樂。 如果你是醒了,推開窗子, 看這滿園的欲望多么美麗。
這世間有著如此多的地標與指示牌,有的將人引向正途,有的則誘人沉入謊言的沼澤。這是平原,也是迷宮。就像那個古希臘神話中的米諾斯迷宮一般,或許走在這迷宮中的我們,也需要一個阿里阿德涅的線團,讓我們在錯綜復雜的謊言與真相之間,留下可以循跡而行的線索。史家卡洛·金茨堡的《線索與痕跡》,就是這樣一個尋找真相的線團,但就像他所說的那樣:
“真相當然是一個終點,而非起點。歷史學家所做的事(還有詩人,只不過是以不同的方式),與每個人生命的某些部分息息相關:那就是解開那些有關我們存在本質的、真假虛實交相纏繞的故事線索。”
而這個春天的真相,那些喧囂與嘈雜,那些厚重與虛無,那些被遺忘的愛情與被湮沒的內心,就像腳下不知不覺生出的野草,或許你在踩到它們的一瞬間,會感到腳下那種無言無聲而蓬勃的生命力——這便是閱讀的力量。
在未來,我們會繼續每個月向讀者推薦一系列最新出品的好書名單。在選書時依舊堅持書評周刊“公共立場,專業品格,獨立思想,現實情懷”的一貫標準。同時我們也開始在多個城市的書店對書榜進行了線下的展出(展出信息見書榜后),歡迎讀者朋友們關注、前往。
《平原》
作者:杰拉爾德·默南
譯者:陳正宇
版本:后浪文學|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25年2月
推薦理由:
默南的《平原》雖然僅有110多頁,卻像一個深遠如無底洞且路徑縱橫疊交的房間,想要走到底部一探究竟,相當不容易。僅從故事層面看,小說講述了一件簡單的事情,一個年輕的電影制作人,一個外來人,進入澳大利亞內陸平原,想要制作一部電影,試圖用電影揭示平原的“本質”。
探索之初,年輕人非常自信,認為自己完全有能力探索這片風景,但當他身處其中后漸漸發現,“平原”的復雜深邃遠超自己的想象。盡管默南在小說中也寫到一些地域特征,即平原地區的一些簡單的歷史和自然景物,比如歷史上的沖突、莊園主們的家族徽章或丘陵草地等,但他的著眼點顯然在哲學層面。“平原”是什么?它的界限在哪里?書中開篇說,“內陸深處的許多地區還存在爭議——它們到底屬不屬于平原?”當一個人想要探究一個東西的本質時,必然需要一個前提,即這東西是確定的,如果“平原”的物理范圍都無法確定,年輕人想要探索的“平原”也就難以作為一個確然、真實的客體得以成立。此外,年輕的電影制作人和平原人接觸后發現,“他們都只見過平原景色的一些片段而已。”“平原”作為一個整體,并非片段的簡單相加,因此,無論從平原人那里獲得多少對平原的描述和闡釋,也只能是局部且片面的。
而在另一層次上,默南筆下的“平原”又遠遠不止物理意義上的一片土地,而被他賦予了多重隱喻。“每個人在內心深處都是一位旅人,行走在沒有邊界的風景之中。即便是平原人,也要在令人不安的精神地帶里尋找地標和指示牌。”每個人的生活和精神疆域都是一片充滿未知的平原,對它的探索是每個人都無法逃避的責任,甚至可說是一種重負,只不過有的人是有意識的,有的人對此無意識。因此,年輕人在認識了“平原”的復雜性之后說,“至少我是在試圖發現屬于自己的風景。 (再說,還有什么比尋找風景更重要呢?對一個人來說,除了最終找到屬于自己的風景,還有什么能讓他與別人不一樣呢?)”
然而,“平原”只是每個人主觀所見、因此必然大不相同的不確定的風景嗎?“平原”到底是什么?隨著在圖書館的多年研究,電影制作人開始進入“時間”這一相對來說更具根本性的問題,對平原的探索也更加“形而上”。到了小說結尾,雇傭電影制作人的莊園主對他說了一段話:“他們認為自己那些被染上顏色的相紙,展示了一個人在自身之外看見的某些東西——他們稱之為可見的世界。但他們從未想過那樣的一個世界到底在哪里……他們是否知道,洶涌的日光無時無刻不在從他們看到的事物中消退,并順著他們臉上的孔洞傾瀉進一片幽深的黑暗之中?如果說可見的世界在什么地方,那就是那片黑暗中的某個地方:一個被不可見的無垠之海拍打著的島嶼。”這段話用比喻,指向萬物的初始,那個根本的來源。
再一次,“平原”的本質是什么?也許就是那“不可見”。
《幻想底盡頭:穆旦傳》
作者:易彬
版本:藝文志eons|上海文藝出版社
2025年2月
推薦理由:
穆旦生于1918年,逝世于1977年,59年的短暫人生,年輕時遭遇戰爭的生死磨難,后半生遭遇批斗勞改,某種程度上說,其一生正應了他的詩《冬》中的一句:“人生本來是一個嚴酷的冬天。”
穆旦留下的詩作并不多,只近160首,但這些詩讓他成為中國新詩史上“最重要的詩人”,此外,他翻譯的拜倫和普希金等詩人的作品,如今也已成為經典譯作。最著名的例子是王小波,他在15歲時讀到查良錚 (穆旦本名) 翻譯的《青銅騎士》,“懂得了什么樣的文字才能叫作好。”
為穆旦作傳,關于其詩歌的討論自然必不可少,在這部《幻想底盡頭:穆旦傳》中,多有結合穆旦生平分析其詩的章節段落,不過一部厚達600多頁的傳記想要展現得遠遠更多。本書作者在引言中說,“本書的寫作,將盡力提供一種廣闊的傳記知識背景,即并不僅僅將事件或人物的討論范圍局囿于傳主穆旦本身,而是較多地攝取了各種外在的、相關的文獻,希冀在穆旦——現已被公認為新詩史上最為重要的詩人和翻譯家之一——的傳記之中,也能較為清晰地看到時代的面影。”
作者將穆旦盡可能地放在具體、鮮活的時代語境中,可以更清晰地塑造出穆旦的形象、解釋穆旦的生命經驗,反之,也可以借助穆旦的遭遇及其詩歌寫作,反映乃至反思時代。
《清承明制:明清國家治理與社會變遷》
作者:陳寶良
版本:大學問 |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5年2月
推薦理由:
“喜從天降”這句成語會被某些荒誕的年代賦予別樣的含義——盡管這樣的含義令人哭笑不得。對生活在大明隆慶二年的這名江南的小錫匠來說,他的人生大喜,就是在一天夜半,忽然從天而降,砸在了自己的頭上。當日他正被一家富戶雇傭制作镴器,勞碌一天睡著正甜,卻被主家匆匆忙忙地叫醒。這位懵然無知的錫匠揉了揉眼睛,才發現自己居然被帶到了富戶家燈燭輝煌的廳堂前,而富戶的女兒已經艷妝打扮,等待嫁給自己了。對這位錫匠來說,這場突如其來的喜事確實解決了自己的人生大事,而讓喜事降下的,從某種意義來說,確實是天意——天子的旨意——富戶之所以如此焦急地將女兒嫁給一個門不當戶不對的錫匠,正是因為他們聞聽盛行一時的謠言,據說新即位的隆慶皇帝要在江南選取13歲以上的女子入宮。為了逃避入宮的命運,于是江南人家掀起了一股嫁女風潮,“無不婚嫁,不及擇配,東送西迎,街市接踵,勢如抄奪”。謠言傳播極盛時,甚至出現了每選取一名宮人,就要一名寡婦伴送入京,其結果是導致寡婦也紛紛緊急再嫁以逃避皇帝的魔爪。待這場謠言過后,好事文人編排出了這樣的打諢詩:
“大男小女不須愁,富貴貧窮錯對頭。堪笑一班貞節婦,也隨飛詔去風流。”
小錫匠的夜半喜從天降和寡婦被迫再婚的故事,自然在事后成了令人捧腹的笑話,甚至在晚明小說中還被改編成了陰錯陽差喜結良緣的傳奇佳話,但笑過后,那倉促被父母嫁出的女兒和被迫改嫁的寡婦的命運如何,卻無人在意了,更無人在意的,恐怕是為何這場謠言會帶給百姓如此大的恐懼?陳寶良的《清承明制》恰是這樣一把打開明清社會的鑰匙,小錫匠喜從天降的故事,即出自本書的上編《國家治理》中的第二章《興訛造言》。本書的三編共計十二篇文章,從明清訪察體制到陰曹地府的陰司訴訟,從地方官員的幕府人事制度,到鏢局、會館與天地會這樣的秘密社會的結成,再到具體而微的塾師的生存狀態與幫閑的清客以及所謂的俠僧和娼尼,看似之間毫無關聯,但實際上卻暗合絲扣。就像導致小錫匠喜從天降的那個皇帝選擇少女入宮的謠言,為何會傳播如此之廣,引起民間如此大的恐懼與騷動,其實第一章明清的訪察體制就已經給出了答案。
訪察,這一原本朝廷用意選拔賢才,摒黜蠹惡,整頓官場,清理吏治的“良政美意”,卻在執行中成了上下官吏仗勢害民的又一稗政。所謂博訪地方利病的結果,一如明代官員楊一清在奏疏中所揭露的那樣““寧苦百姓,不敢忤上官,寧取怨于小民,不敢獲罪于巨族”,上司在拿訪衙門中仗官威作惡的衙蠹,看似是為民除害,但實際上這些衙蠹在得勢之時,恃寵專權,作威作福,借蔭官府,克剝小民,一旦被上司訪拿,則又“不思孽由己作,仍復生計害人”,將“平日婪過贓私,盜過帑餉”一概“諉卸平民”,其結果則是“衙蠹作惡之日,百姓受害;衙蠹獲罪之日,百姓仍復受害”。
從朝廷的制度,天子的旨意,到各級官員,及至官場末端的幕府師爺和衙役,再到最基層的百姓,本書的各章節實際上展現了明清兩朝權力梯級中各階層的生存狀態。權力自上而下的層層碾壓,最后幾乎所有的負擔都加到百姓的頭上。于是他們會因為上層的官員所謂訪察地方利病的巡訪制度而成為各級官吏轉移罪證的犧牲品,也會因為一則與朝廷有關的謠言而驚慌失措。因為在明清權力構架的社會中,這位底層無權者只能忍受所有來自上權的不合法與合法的所有傷害。為了抵制來自上位者對自己的傷害權,他們結成秘密會社,希冀有個俠僧來拯救自己,甚至乞靈于死后的陰間世界可以提供公平公正的審判。但本書的下編卻也揭示出,明清社會的權力梯級碾壓下的百姓,不僅要忍受上位者的侵害,也在侵害中彼此互害,造成有意或無意的謠言與偏見去中傷社會更邊緣的人群。本書各章的數以百千的廣博例證,似乎都在重復著那句來自歷史深處的無奈慨嘆:“只好再苦一苦百姓了”。
《軌道》
作者:(英)薩曼莎·哈維
譯者:林慶新
版本:中譯出版社2025年1月
推薦理由:
出版之初,這本小說因為封面裝幀等原因被讀者網友們紛紛吐槽,但其實作為布克獎的獲獎作品,這本小說的內容還是十分有趣的。《軌道》的體量不大,可以作為中篇小說一口氣讀完。小說故事講述的是6位來自不同地區的宇航員在太空里的故事,他們在太空軌道里按照與地球時間完全不同的概念進行一圈又一圈的環繞飛行,他們每天要進行16次環繞飛行,這意味著他們在空間站里工作的一天等于地球上人類的16天,他們也由此誕生了對地球時間和宇宙時間等概念的新認知。同時,他們在宇宙里遙望地球時看不到陸地和邊界,反倒是大氣的氣流更為明顯,而在地球上生存的人類卻因為氣流看不見摸不著而對環境效應產生質疑。
這是一本以新視角書寫去人類中心主義的一本小說,它用新穎的角度再次描述了人類和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在那個渺小球體上生存的、在龐大宇宙里轉瞬即逝的人類理應團結一體,而現實卻恰好相反。
《真愛遺事:中國現代愛情觀的形成》
作者:[英] 潘翎
譯者:宋菁
版本: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5年3月
推薦理由:
1969年,張愛玲在致友人的信中說:“我們中國人至今不大戀愛,連愛情小說也往往不是講談戀愛。”
從今人的視角看,這話或許偏頗,但揭示出一個關鍵性的問題:“愛”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情感?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掀起質疑孔子和儒家的潮流以前,中國人的愛情很少是個人化、浪漫的,而更多內嵌在家庭秩序之中。著名的東方主義者亞瑟·韋利更是認為,早期中國的男女關系缺乏神秘感,只是一種實用而功利的身體滿足。
本書正是以文藝著述與文人生活為線索,講述了明末至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愛情在中國的發展史。從郁達夫、徐志摩、張愛玲等人的身上,我們會窺見“愛”的復雜性,西方意義上的“浪漫愛”并非普遍與天然的,但這種對愛情的理解在中國也逐漸與傳統思想相結合生根,流行于現代生活之中。
《欲望的先知》
作者:[法]勒內·基拉爾
編者:[美]辛西婭·L.黑文
譯者:錢家音
版本:南京大學出版社·守望者 2025年3月
推薦理由:
勒內·基拉爾 (René Girard) 是誰?從所有能查到的作者簡介里,讀者都可以快速得知,這是一位法國人類學家、思想家,生于1923年,2015年去世。2006年,他的專著第一次出版中譯本 (當時是他的《雙重束縛》) 。下一本則是十年后的《欲望幾何學》。直到最近四年,他的書才陸續被引進翻譯成中文,為更多讀者所知。
基拉爾本人以研究初民社會而著稱。他對“替罪羊”的思考獨到,在《祭牲與成神》 (法文版原名“La violence et le Sacré”) 一書中思考暴力如何成為保全、拯救共同體秩序的方式,并成為一種“神圣”。其實他關心的還是現代人的問題,也是因為這本對談集《欲望的先知》的出版,我們知道,原來他在一般性的研究事務以外,還是一位善于通過對話描述現代人問題、發現現代人問題的人。對他比較熟悉的讀者或多或少聽聞過他喜歡對談,畢竟他的一些重要之作都是采用問和答的方法呈現的,但是我們大概沒有想到,他對這一形式的喜愛達到了“執著于對話”的程度。
為什么現代社會許多主張是通過暴力來追求理想社會,現代人——先是女性,接著是男性——又何以要在實現飲食富足后瘋狂節制,并患上“厭食癥”?在這些現象背后,基拉爾都找到某種遙遠的、古老的欲望。從“替罪羊”“祭牲”到“模仿”,他為現代人闡述了存在于初民社會的參照物。并且,他的對談還獨具一種風趣,當對談人質疑或追問,他能從容應對,比如“如果我接受你的……我的欲望理論的其中一半就被摧毀了…… (所以) 認真來說,并沒有真實的證據來支撐你的觀點”,再比如被問“我(們)該怎么做”這種建議性問題,他的回答只是“沒什么特別需要去做的”,不過他也會補充一句,堅持思考,“躍于周遭之上”。當然,這本書收錄的對談橫跨二十余年 (從1984年到2009年) ,一個人的思考不可能一成不變,哪怕第一篇對談進行時他已經上花甲之年,其回答還是有前后矛盾之處。而這也是對話本來的樣子,它記下一個人彼時的、此時的即時思考。
《憂郁的秩序:亞洲移民與邊境管控的全球化》
作者:[美] 亞當·麥基翁
譯者:潘一寧
版本:上海書店出版社
2025年2月
推薦理由:
邊境是一個民族國家的本質體現,進入別國需要一本護照,這是如今多數人接受的普遍常識。不過,在20世紀初,世界政治版圖包含著形形色色的政治單位,民族國家之外,還有城邦、君主國、聯邦、新舊帝國,等等。現代意義上的邊境與移民管控制度如何從這種多元化的政治生態中成為當下普遍存在于各地的形態?美國歷史學者亞當·麥基翁認為,現代國際身份認證體系的形成產生于一系列歷史偶發的事件。移民管控本身并非國際體系在邏輯上必不可少的部分,它與國家對權力與公民個體身份的認知息息相關。
在這一發展過程中,排斥亞洲移民成為相當重要的一環。19世紀末,太平洋沿岸的白人國家紛紛開始完善移民身份識別制度和邊境管控,目的即是為了限制“缺少自由”的亞洲人流動至此。然而這一“限制自由”的舉措,在當時白人移民國家的視角看來是在“捍衛自由”。他們一面在亞洲推行自由主義理念,一面把自身對移民的管控合理化。這一悖論性的歷史揭示了邊境的復雜意涵:它曾將世界劃分為東方-西方、文明-非文明。邊境不僅是有形的地理,更是無形的觀念。
《雀鳥與群狼的對決:扭轉戰局的兵棋游戲》
作者:[英]西蒙·帕金
譯者:周媛
版本:譯林出版社
2025年2月
推薦理由:
幾乎每個人都玩過以戰爭為主題的桌游或是電子游戲,但游戲在真實戰場中發揮的巨大作用卻鮮為人知。二戰時期,在位于英國利物浦的絕密作戰室里,一群年輕的女兵在一名退役軍官的帶領下,開展著一場兵棋游戲,游戲的成果最終助力英國在海戰中擊敗了德國。考慮到彼時女性在英國社會的地位,許多被選入參與這場“雀鳥與群狼”對決的女兵都感到獲得一種“史無前例”的榮譽感。
但正如本書作者西蒙·帕金所寫,盡管這支名為“鷓鴣”的女子服務隊功勛卓著,但如果將大西洋戰役比作一張掛毯,她們頂多只能算作掛毯上的“一根絲線”。戰爭的總結與反思偏愛宏大敘事,平凡但勇敢的女兵們不出意外地被歷史遺忘。沒有一位“鷓鴣”隊員在戰后因其貢獻獲得任何表彰。帕金的珍貴記述提醒公眾,盡管如今歌頌二戰英雄的著述已堪稱汗牛充棟,我們仍需將目光更多地投向那些陰影中的功臣。
《中國繪畫:元至清》
作者: [美] 巫鴻
版本: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5年3月
推薦理由:
傳統的繪畫史往往習慣在每個歷史時期選取代表性的畫家及作品,按照線性敘事介紹畫家的生平與作品的特點,但巫鴻在“中國繪畫”系列中要做的就是打破這一傳統的繪畫史寫作慣例。本書是此系列的第三本著作,也是這一頗具挑戰性的創作項目的收官之作,它延續了前兩卷的研究方法與撰寫方式。在繪畫發展的階段性、歷史資料的留存狀況基礎上,力圖把單個畫家納入整體藝術潮流之中,將畫家的個案與更廣闊的歷史運動過程結合起來。
元、明、清繪畫在諸多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社會和文化條件,但繪畫媒材的演變、文人畫的活躍、地域的交互仍然貫穿其中。媒材也由此成為“中國繪畫”研究系列的一大主題:卷軸畫、壁畫、墓葬畫、冊頁、折扇、條屏等,都成為巫鴻討論的對象。文人畫、宮廷繪畫與商業繪畫的分野,尤其是文人畫的繁榮是理解元、明、清繪畫的一條主線。這些豐富的、立體的元素共同構成了“中國繪畫”的面貌,理解這些多層次因素的演變,才能使我們得以在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了解繪畫與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的變動關系。
《不確定的愛:當代中國育兒的希望與困惑》
作者:[美] 關宜馨
譯者:毛超予
版本:上海譯文出版社
2025年1月
推薦理由:
在關于教育問題的媒體報道中,家長常常以負面形象出現,尤其是母親。她們是有問題的大人,焦慮、偏執、嘮叨,以愛為名控制孩子,唯分數論。但是對人類學者關宜馨來說,家長和孩子一樣痛苦。他們只是先于不諳世事的孩子看到了未來就業與快樂童年之間難以兼容的社會現實,在這種悖謬中苦苦掙扎。每一位家長的進退兩難,都折射出社會的內在張力。
中產家庭的養育焦慮近年來早已成為流量密碼。不僅在中國,全世界許多國家都面臨同樣的問題。關宜馨并不想再把家長們這種充滿矛盾的養育實踐簡單歸因于“功利”“競爭”“階層焦慮”。2004年,她來到昆明進行田野調查,在深入和一些家庭互動后,她發現家長們并不是隨波逐流地投身于社會設定的養育競賽中。家長們的養育投入中往往蘊含著一種“為孩子盡力”的道德安慰,他們像戰場上的軍師一樣“審時度勢”“創造條件”。每一個選擇都包含著他們的道德能動性 (moral agency) 。關宜馨沒有把家長們當成批判/研究對象,而是把他們視為“與我一起工作”的人,并向他們學習生存智慧。她想知道,在事事看起來都被“自上而下”決定并受到周遭條件制約的情況下,“是否還有可能將人類行動理論化、同時避免將生活經驗還原為大尺度的歷史進程?”
《1517:全球視野下的“奇跡之年”》
作者:[德] 海因茨·席林
譯者:王雙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5年2月
推薦理由:
1517年,并非歷史上重要的一年,盡管在這一年的10月31日,馬丁路德將自己的九十五條論綱釘在了維滕貝格教堂大門上,這被視為宗教改革運動的序幕,因此被后世稱為“奇跡之年”。但事實上,正如當時的一位不甚有名的作者在自己的筆記中所描述的那樣,那個時代的大多數老百姓既不會讀,也不會寫,他們只會被震撼的視覺圖景或是煽動性的夸張言論所引動——盡管在今天看來,這多少有些冒犯性,但在1517年,這卻是事實。歷史的走向,以及萬千個體的命運,都取決于某些人,特別是那些識文斷字的權力執掌者與影響者們的意志,他們的觀念與行為塑造了那個時代的潮流,而潮流的開端以及它的影響,需要時日才能顯現出來。
在《1517:全球視野下的“奇跡之年”》的開篇,作者海因茨·席林講述了一件發生在異聞:意大利北部貝加莫地區維代洛的民眾見證了一場“天軍之戰”,兩支幻影般的軍隊在樹林前開闊的空地上談判,最終金鼓齊鳴,如地獄般廝打血斗,當一切歸于平靜后,一些膽大的人近前一看究竟,卻只看見數不清的野豬在原地打轉,最后消失在森林中。如果不是作者寫出來的話,那么今天的讀者對這樁五百年前的異聞可以說一無所知,盡管當年它出現在大量小冊子中,傳揚到歐洲各地。同樣,也在這一年,一支葡萄牙使團來到廣州海面,希望覲見中國皇帝。對中國人來說,這一年是正德丁丑年,而這支歐洲的使團則被視為來朝貢的蠻夷。蠻夷們被要求演習中國禮儀,帶到北京,卻因為“不恭”,在北京的館舍留滯一年后又被遣送回國。關于這支使團的記錄,在中國的史書筆記中只得寥寥兩頁而已,他們的到來,并未對當時如日中天的大明帝國產生任何實質上的影響,只是一支連聲音都聽不到的微末插曲而已。
1517年,世界尚未連成一體,東是東,西是西。當歐洲學者為了一本名叫《蒙昧人書簡》的諷刺小冊子而站隊選邊論戰不休時,中國的文士卻要應對任性的正德皇帝的游行無度,以及陽明心學的強勢沖擊。地球的兩端關心的不是同樣的議題,面對的也不是同樣的難題,但歷史所謂的“奇跡”,正是在那千絲萬縷看似毫不相干的人與事,跨越時空連接在一起,而連接的點,在當時卻渾然不覺,直到它們成為歷史,才能發現其中的意義。
《我不能在鳥獸身旁只是悲傷》
作者:花蝕 帕索卡
版本:博集天卷丨湖南文藝出版社
2025年3月
推薦理由:
保護自然,是否必須以犧牲人的發展為代價?傳統生態保護的故事往往被簡化為兩種敘事:要么是“人與自然對立”的悲壯抗爭,要么是遠離塵囂的浪漫想象。從西藏墨脫、新疆阿爾金山、云南西雙版納、東北雪原、嶺南林峰,再到北京和上海……花蝕用三年的時間,深入中國最具代表性的生態熱點區域,以調查者的敏銳和詩人的細膩,記錄下了16個關于生存與守護的故事。當一頭棕熊“攻占”鄉政府大樓,當穿山甲救助者與盜獵者面對面,當“鳥塘經濟”讓獵鳥人變成護鳥人,當傈僳族與長臂猿意外共生,一個個“人、動物、自然共脈而生”的生態故事,揭示了人與自然關系的復雜性。
顯然,保護穿山甲與養活一個村莊同樣重要。行之有效且能持續的生態保護,必須根植于當地人的生活邏輯和文化傳統。在這本扎根本土的“生態生存啟示錄”中,我們可以看到生態保護在中國土地上最真實樣貌——荒誕與溫情并存,充滿矛盾卻又孕育希望。正如書中所說的那樣:“自然的一千條道途都通向人類。”理解這一點,或許就是我們守護這個星球最重要的開始。
《如何閱讀一棵樹:探尋樹木的生命密語》
作者:[英]特里斯坦?古利
譯者:四木
版本:青豆書坊丨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25年3月
推薦理由:
從一片樹葉到整座森林,樹木的沉默中藏著千萬年的智慧,特里斯坦?古利則賦予我們與自然交談的能力。書中,作者以“閱讀”為隱喻,為我們揭示了樹木隱藏的線索:樹的枝葉、樹皮、樹干、花朵以及樹樁的密語。他以“樹枝的分層”為起點,揭示了樹木如何在光照與陰影的博弈中塑造形態:不同的分枝不僅是光合作用的效率之爭,更是樹木對環境的動態回應。他將樹木的形態學差異轉化為動態的生命敘事:從一片葉子的溫度梯度推斷微氣候變遷,從樹皮裂紋的疏密構建起樹木的“生命年表”,以“樹旗現象”詮釋風力的塑造作用。
與此同時,作者并未止步于對自然現象的剖析,而是把樹木的生存策略引入人生社會,將閱讀樹木上升至閱讀生命。他以樹木為棱鏡,折射出生命與環境、個體與群體、人類與自然的深層對話,不僅教會我們如何觀察一棵樹,更教會我們如何以樹的尺度,理解生命——緩慢、堅韌,且始終與萬物相連。顯然,每一棵樹,都是一部未完成的史詩。它們的每一道年輪,都鐫刻著人類與自然共生的圖景。
《她來劈開這山》
作者:病鶴齋
版本:后浪 | 花城出版社
2025年2月
推薦理由:
在我們熟悉的童話中,總有些人習以為常地對女性命運的規訓。寫作者病鶴齋童年時就對這些童話中語焉不詳的性命運感到困惑:“小女孩怎么突然被詛咒了?公主怎么突然被拯救了?接吻居然有這么大的魔力?”病鶴齋認為,這種童話中對女性形象的壓縮會讓女孩們失去對未來的想象力,受困于單一的幸福標準。
《她來劈開這山》是一本顛覆傳統童話敘事的童話集,從我們熟悉的女性童話角色出發,講述令讀者耳目一新的故事,“重建女孩們的故事屋”。25個明亮、大膽的新童話,試圖劈開那些“從來如此”的童話和傳說,還原女性本來的面目與真實的欲望。“仙女,我覺得他們在騙你。”“誰在騙我?”“你的父帝,你的丈夫,你周圍所有告訴你你得靠羽衣才能飛的人。”“你是仙女啊,仙女本來就會飛。”
《樹兒:我的女兒來自星星》
作者:朱矛矛
版本:北貝|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5年3月
推薦理由:
本書是一位雙相情感障礙母親養育孤獨癥女兒的非虛構手記。中國殘聯2023年發布的中國殘疾人普查報告數據顯示,中國孤獨癥患者已超1300萬人,且以每年近20萬人的速度增長。這意味著在普通學校,一個年級段里起碼有一兩位不同障礙的特殊兒童。他們以及他們的家人又在過著怎樣的生活?
“樹兒確診孤獨癥前和確診孤獨癥后,她仍舊是同樣的一個人,同樣是你女兒,你對她的態度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改變?”在女兒樹兒五歲那年被確診孤獨癥后,和許多父母一樣,本書作者經歷了漫長的心理轉變,親人對待樹兒的態度也在無形中發生著改變。隨著那些關于“生命”與“養育”的既有觀念持續松動,作者開始嘗試在保證自身情緒穩定的前提下,陪伴女兒按照她自己成長的步調向前,去學著接受生命中的那些“無常”與“不定”。在小家庭之外,作者也以陪讀媽媽的身份與女兒一同入學普通小學,從另一個視角窺見了普通學校教育的另一面。這既是一次發生在母女之間的雙向救贖,也是一場直面孤獨癥偏見的社會觀察實踐。
《不再踏入流量的河》
作者:凡之昂
版本:望mountain |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5年2月
推薦理由:
追逐流量的寫作正在給新媒體從業者們帶來怎樣的傷害?
本書是前新媒體從業者的一線觀察與反思記錄。作為一個曾經寫出過許多百萬流量文章的作者,本書作者曾帶著莫大的對寫作的熱情投身內容行業,卻在快餐式的內容生產流程中被持續消耗以致透支。流量主導的套路化寫作正在產生越來越多相似的主題和內容,面對突發熱點寫下的“十萬+”往往來自多篇學術文章的迅速整合,在了解都談不上時更遑論是否認同。當文字離生活漸遠、與真實的感受相疏離,寫作本身也難逃自我的異化。這樣的寫作對讀者端同樣構成了傷害,觀眾和創作者都不再是資深愛好者,但并不能說明觀眾需要這樣的作品。只能說寫作者為了自己的目的,只給了觀眾這樣的作品。然而,閉環似乎已經形成。
這本書最終也沒有提供所謂的“解法”或“答案”,但正如作者所言,書寫這段經歷的過程本身就是“為自己安排的一場精神復健”。如何重新找回寫作的勇氣,恢復對生活的感知與熱情?這從來不是一場只與某個人有關的逃生。
《理解性別差距:美國女性經濟史》
作者:[美] 克勞迪婭?戈爾丁
譯者:孫晶楠/孫樹強
版本:三聯書店
2025年3月
推薦理由:
女性的經濟角色正在發生重大變化,但經濟史關于女性的書寫卻長期處于空白。在勞動力市場上,女性工作的發展變化很難被通常的指標衡量,它不像大多數其他經濟變量那樣可以被理解為對經濟因素做出反應的孤立過程。從歷史的角度而言,女性參與勞動的歷程與家庭和社會化過程緊密相連,并通過個體的生命周期與千千萬萬女性的過去與未來相通。
有鑒于此,這本關于女性勞動力市場研究的著作更顯及時與難得。本書作者克勞迪婭·戈爾丁是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她以經濟學家的身份進入這段歷史,梳理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末美國女性在勞動力市場的多個數據,并綜合參考同時段美國女性在教育、家庭、社會地位等領域的變化。盡管百年間女性取得的進步成績斐然,然而經濟領域的進步通常是模糊不清的。戈爾丁發現社會和工作場所性別差異消失得仍舊緩慢,男女收入差距的縮小并不意味著“工資歧視”的終結,就業市場的歧視仍然細密滲透在行業分布、性別分工等多個領域。這個過程中,真正的進步可能會發生,但往往被推遲數十年之久。
在研究結束時,戈爾丁稱她更深刻地意識到,遙遠的過去是如何影響現在的,規范和期望是如何阻礙變革的,以及持續的變革又將會以怎樣的方式產生影響。在戈爾丁看來,我們只有把女性作為個體,才能最終實現真正的平等。
《論競爭性市場體制》
作者:吳敬璉 劉吉瑞
版本:東方出版中心
2024年12月
推薦理由:
這是一本來自37年前 (1988年) 的對談之書,對話者是經濟學家吳敬璉和當時的青年學者劉吉瑞。書中收錄的對談內容,均有關經濟思想史、經濟制度史與中國經濟,而中國之經濟改革為所有論題的中心。若是要說出一個主線來,那就是怎樣在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之下建立競爭性市場體制。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是前提,競爭性市場體制是目標,也是此書題目的由來。
當時,圍繞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問題爭論不休。受蘇聯計劃體制的影響,社會主義被簡單等同于計劃,而市場經濟被等同于資本主義,“市場”這個詞也總是被認為“隱藏著資本主義的幽靈”。隨著經濟改革實踐的發展,對市場取向的改革也泛起許多錯綜復雜的批評和否定。任職于國務院經濟研究中心 (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前身之一) 的吳敬璉受委托組建課題組,草擬1988年至1995年的“中期改革規劃”,而這一對談就是在1988年“中期改革方案討論會”籌備期間進行的。吳敬璉為經濟改革建言,也不停糾正他本人陳舊的部分。計劃和市場只是資源配置的兩種形式,資本主義有計劃,社會主義有市場,如今看來已經是常識的看法在那個時候并無定論。他接受年輕的經濟學人提問,在經濟改革失敗論泛起的時候主張“除了改革,我們別無選擇”,闡釋了經濟改革的必要性、緊迫性。
1991年12月,《論競爭性市場體制》初版,1992年4月重印;1992年10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式確立。同年12月,《論競爭性市場體制》被國家新聞出版署等有關部門的評委會授予“中國圖書獎”一等獎,評委會認為它為“目標模式的輿論準備作出了歷史性貢獻”。進入21世紀,本書也曾于2009年重印。
此次再版,為《吳敬璉集》的一部分。書中所論問題雖然有相當的歷史性,現在,許多問題已經不復存在,不過還是有再讀此書的幾個理由:其一,對話者的回答兼有思辨性和實踐性,在中外經濟學史上都少見,這在全世界經濟學走向過度學科專業化的當下顯得尤其稀缺和珍貴;其二,提問者基于理論、現實和各國經濟體制實踐變化,圍繞實質問題提問,有展開、延伸和追問,與對話者幾乎沒有多余的對談,提供了一種經濟學對話范本;其三,今年2月在京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再次肯定了民營經濟發展,也提供了充足的政策支持,回看歷史,一路走來,建立“競爭性市場體制”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其四,當年所談的一些具體現象和觀察,在今天讀來仍有啟發,比如當時有觀點認為承包制是參與競爭的一種有效方式,要把承包制照搬到各個領域(包括非生產性行業),這看似與“競爭性市場體制”匹配,吳敬璉則擔憂,假如承包制進入教育、醫療等行業,將可能引發學校只關注升學率、醫院只關注創收等問題,“存在從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走向謬誤的危險”。另外給人印象較深的是,對談所使用的材料來源廣泛——從經濟學、哲學、歷史學等學術專著,到政策文件、檔案、企業實地考察記錄,再到各類報刊。可見那一輩經濟學人日常閱讀之廣。
《陳寅恪四書》
作者:張求會
版本:廣東人民出版社
2025年1月
推薦理由:
近些年來,研究陳寅恪的文章和著作層出不窮,張求會的新作《陳寅恪四書》就是其中一部史料豐富、考證嚴謹的著作。這套叢書從“陳寅恪后半生的命運”“陳寅恪與六位友生的交往” “陳寅恪的集外作品”“陳寅恪研究之再研究”四個維度豐富陳氏鮮為人知的生平面貌,為有探究心的讀者補充過往研究中被忽略或一筆帶過的大師印象。
作者張求會研治陳學三十余載,長期從事江西義寧陳氏家族的文獻整理和研究,著有《陳寅恪的家史》《陳寅恪叢考》等陳寅恪相關的研究著作。對于陳寅恪的道德高度與學識成就,其背后的文化成因和歷史脈絡,張求會有著深刻理解和體悟。讀者在閱讀中可以感覺到,盡管作者寫的是陳寅恪往事,念的卻是當下。張求會在后記中寫道,寫作此書的過程也是在抒發自己的“幽憂之思” (陳寅恪語) ,因為只要陳寅恪警示過的問題還未得到解決,“那么通過還原歷史場景、揭橥真實意愿來幫助人們準確理解陳先生的作品都不會是無用的”。
《造臉》
作者:[美] 琳賽·菲茨哈里斯
譯者:房瑩
版本:譯林出版社
2025年1月
推薦理由:
“整容”“醫美”已經成為很多人重塑自信、獲得外界認可的重要手段,由此引發的爭議也是當代社會不容忽視的重要議題。然而,整形外科手術的出現最初并不是為了緩解“容貌焦慮”,而是來自殘酷的戰爭。《造臉》圍繞整形外科之父哈羅德?吉利斯的人生,講述了一段曾被人們忽略的醫學史。
最早的整形外科手術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哈羅德·吉利斯召集團隊創辦了世界上最早的致力于面部重建的醫院。修復傷員的面部不僅要突破醫學技術上的難關,更要面臨外部社會的挑戰。在人類歷史中,毀容長期被視為一種恥辱,面部帶有印記會被詮釋為道德敗壞或智力退化的外在標志。從戰場回來的截肢者以英雄的身姿獲得歌頌,毀容者卻被視為怪胎而遭到厭惡。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哈羅德?吉利斯和他的團隊修復的不僅是傷員的皮膚,而且是他們被外界嘲笑、敵視而破碎的靈魂,為這些傷兵做整形手術,也是在修復人性可貴的尊嚴。
《線索與痕跡:真的、假的、虛構的》
作者:[意] 卡洛·金茨堡
譯者:魯伊
版本:三聯書店
2025年3月
推薦理由:
我們知道這是謊言,但為何我們依然會相信謊言呢?
歷史學的目的是為了求真,盡管歷史已經成為過往,但過往的陰影卻依然蔓延到現代的大地上,從剛剛過去未久的全球瘟疫,到如今依然如火如荼的戰爭,人類的恐懼與殺戮,幾乎都能往前找到它的所謂歷史根源。那些種族的仇恨,那些領土的爭奪,甚至侵略者與抵抗者雙方也會將歷史用來塑造各自的形象,或鼓舞士氣,或將侵略粉飾成收復統一的正義之戰。生活在歷史漫長陰影中的我們,盡管明知那已是歷史,但對歷史中生出的種種謊言又有幾分抵抗力?
四年前,卡洛·金茨堡在接受書評周刊的采訪時,這位以《奶酪與蛆蟲》和《夜間的戰斗》這兩部歐洲近代早期心態史經典名著而蜚聲世界的歷史學家表示,自己正在關注的領域是“假新聞”。如今,這部《線索與痕跡》或許正是回應了當年的采訪。就像他在序言中所述,這本書的緣起,是海登·懷特在他的《元史學:19世紀歐洲的歷史想象》中,提出了這種受后現代主義新懷疑論啟發而產生的學術觀點——鑒于想象是歷史敘事和小說敘事中共有的元素,那就不妨將兩者都視為虛構。這種歷史即虛構的觀點“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因為互聯網的助力,以或隱或現的不同形式一直延續到了現在。肇源于孕育了這種觀點的美國學術環境,‘真實 (vero)’ 、‘虛構 (finto)’ 無從區分的觀點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廣為流傳,從而削弱了對‘虛假 (falso) ’ (假新聞) 的抵抗力。”
《線索與痕跡》是一系列文章的結集,但它正是從歷史的角度對那些時下依然陰魂不散,甚至借殼還魂的歷史謊言與假新聞的一針疫苗。就像疫苗是從病毒中提取的一樣,金茨堡也特意將那些歷史中的虛構與謊言作為研究對象。諸如用以煽動猶太人陰謀論的《錫安長老會紀要》,盡管它是一部偽造文本,但自誕生的兩百年里,蠱惑了無數人,從歷史的角度來說,它是一部偽造的假文本,卻是一部研究謊言如何影響歷史的真史料。就像金茨堡指出的那樣,因為這些謊言影響下所制造出的事實,使得它們成為了“事實真相的文獻”。
“任何敘事——真的、假的、虛構的——都暗含著某種與真實的關系。因此,自古以來,各種各樣的敘事便交織在一起,彼此雜糅,互相指斥,矛盾相向。”因此,歷史學家的任務不僅僅是去偽存真,同時還要解答偽史是因何、如何制造出來的,以及它們是如何影響了真實,以及成為了另一種意義上的“真實”——“真實的謊言”。或許我們要再次重復那句名言:政客用謊言掩蓋真相,藝術家用謊言說出真相,而歷史學家則用真相讓世人看到,他們是如何撒謊。
新書月榜,去往城市和書店
因書而遇。新書月榜。正在去往更多城市與書店。2025,期待更多伙伴和我們一起,通過新書月榜欄目,讓好書與讀者相遇!
Station 12
武漢?境自在書店|深刻也快樂
時間不言,只在清晨描摹萬物的輪廓,顯示又劃過時間的一格。在過去的一年,每一個月的新書月榜,都是境自在與書評君不變的相約,我們一起在書里打撈一點舊東西,武裝自己,前往全新的世界。新的一年,繼續閱讀吧,但無須壓力,就做一個生活的二流思想家,深刻也快樂。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
書評周刊?新書月榜,期待遇見更多的書店!有意合作的書店或空間,歡迎發郵件至zhangyao2023@bjnews.com.cn。“閱讀需要主張”,我們相信——好的閱讀過后,會有新的世界出現。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作者:新京報書評周刊編輯部;編輯:李陽;海報設計:師春雷;校對:劉軍。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最近微信公眾號又改版啦
大家記得將「新京報書評周刊」設置為星標
不錯過每一篇精彩文章~
閱讀本期專題更多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