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上方的“關注”按鈕,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北京大學未名湖畔有一座特殊的墓,一塊未經雕琢的長方形黃崗巖橫臥在上面,構成了墓碑。
墓碑上葉劍英元帥親筆題寫了一行鎏金大字:
中國人民的美國朋友埃德加·斯諾之墓。
墓前還常年擺放著毛主席送上的花圈。
這個墓的主人正是毛主席最要好的美國老伙計,著名記者斯諾。
毛主席與斯諾合影
斯諾是二戰時期第一個深入紅區采訪的西方記者,為宣傳報道八路軍的艱苦抗戰作出了杰出貢獻,他本人也與毛主席、周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
新中國成立后,斯諾曾三度受到毛主席邀請訪問中國。
期間他曾與主席展開過一段有趣的對話。
當時中國已經成為核大國,斯諾于是問道:
“既然您說美國人的原子彈是紙老虎,那么,請問中國的原子彈呢?”
聽到老伙計問了如此棘手的一個問題,毛主席先是微微一笑,隨即給出了一個大不一樣的答案。
毛主席給斯諾簽名
這個答案令斯諾心悅誠服,也讓在場的所有人真切感受到了毛主席的政治智慧。
毛主席的美國記者朋友
1928年8月,23歲的美國小伙兒埃德加·斯諾剛從密蘇里大學新聞系畢業,此時他躊躇滿志,決定實現深藏在內心一個多年的愿望——前往遙遠的東方,把古老神秘的中國報道給西方世界。
此時的中國與斯諾的祖國美國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因此剛剛抵達中國的斯諾對這個全新的國度充滿了好奇心。
軍閥混戰,思想之爭,戰爭陰云……似乎中國的一切都是現成的新聞素材,于是斯諾幾乎走遍了中國的各大城市,深入了解了中國的國情和現狀。
在此期間,斯諾結交了魯迅、宋慶齡等一大批中國文化界的翹楚,并為后世留下了珍貴的談話稿。
埃德加·斯諾
斯諾曾這樣評價魯迅先生:
“魯迅是我認識中國的一把鑰匙?!?/strong>
也正是從這時起,斯諾對中國的情感由最初的好奇心逐漸轉變為欣賞與尊重。
與此同時,隨著對中國的了解不斷加深,他的困惑也愈發深重:
中國文化講究以和為貴,可是蔣介石為什么沒有想象中的團結?
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始終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方針,執意槍口對內,這讓斯諾感到十分費解。
根據斯諾的了解,中國共產黨深得百姓的愛戴與支持,為何蔣介石不去打日本侵略者,反而要與共產黨兵戎相見?
帶著這樣的困惑,斯諾下定決心即便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去親眼看一看中國共產黨究竟是什么樣子的?
他想要用自己的親眼所見,給同樣不了解中國共產黨的西方世界,找到一個客觀而又全面的答案。
1936年6月,在宋慶齡的安排下斯諾首次訪問延安,他在延安受到了毛主席、周總理等最高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宋慶齡
斯諾也是二戰期間首個訪問延安的西方媒體記者,延安的艱苦條件和軍民魚水情均給斯諾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他對自己與毛主席的首次見面記憶猶新,在其回憶錄中,他用充滿深情的筆調寫道:
毛主席身材高大魁梧,面帶笑容,握手時他的手掌充滿力量,顯然這是他自信的表現。
我從他身上感受到了一種難以描摹的親和力和個人魅力,我們的第一次見面是如此地愉快。
正是從那一天起,斯諾意識到西方宣傳下的共產主義都是誣蔑之詞,他很快就喜歡上了延安的生活,并與毛主席多次促膝長談,二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美國原子彈不過是“紙老虎”
斯諾在延安生活了四個月的時間,期間拍攝了大量珍貴的照片,也留下了一本本厚厚的采訪筆記。
10月底,斯諾告別延安返回北京,隨即整理自己在延安的成果,發表了大量通訊稿。
這些珍貴的材料使得外界得以看到一個真實客觀的延安,更重要的是,國統區的青年也終于得以看到真實的毛主席、周總理,了解到紅旗下的中國是什么樣子的。
斯諾的作品成為延安向外界展示的一張最好的名片,也徹底打破了蔣介石苦心謀劃多年來對延安的抹黑與造謠。
翌年10月,斯諾在英國倫敦公開出版了其代表作《紅星照耀中國》,此書一經面世立即引起熱議,西方世界為此引發轟動,倫敦一時間洛陽紙貴。
1938年,這本書的中文譯本也在中國發行,延安的風貌得以全面展示在全國各族人民的面前。
值得一提的是,斯諾起初給自己取過一個漢名,音譯為“施樂”,他本人也一直使用“施樂”這個名字在中國行走江湖。
然而,不知為何,《紅星照耀中國》的中文譯本把他的名字寫成了斯諾,加之這本書影響力實在太大,于是他不得已把自己的中文名改成了“斯諾”。
這不啻為一次美麗的誤會。
然而,此后由于國際形勢的微妙變化,斯諾于1941年2月不得已回到了美國。
回國后他曾三次受到羅斯福總統的召見,斯諾也不忘宣傳中國軍民的抗日事業,希望勸說羅斯福總統加大對中國的援助力度。
據說斯諾給羅斯??偨y講過一個故事:
1939年斯諾第二次訪問延安期間,他曾經問過毛主席一個問題:
“您認為,想要取得(抗日戰爭)這場戰爭的勝利,最關鍵的因素是什么?”
斯諾本以為毛主席會回答“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然而主席的答案令他欽佩不已。
主席目光堅毅地說道:
“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羅斯福在聽了斯諾講述的這個故事后,對毛主席也是贊嘆有加。
最終,主席的預言成為現實,中國軍民實現了偉大抗戰的勝利。
但不得不說的是,促成日本帝國主義無條件投降的最直接原因,還是在于美國人在日本本土投放的那兩枚原子彈。
這兩枚原子彈令全世界都驚駭于美國所掌握的這種恐怖的殺傷力。
對此,《解放日報》也發文表示原子彈確實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強力武器,為徹底打敗日本帝國主義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毛主席卻有更為深刻的認識。
主席指出,原子彈其實只是煙幕彈,是紙老虎。
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的,歸根到底是全國上下軍民一心。如果我們過度夸大了原子彈的作用,就會陷入到美國人設計好的宣傳陷阱之中。
這種宣傳會在不經意間抹殺了十三年來抗日軍民付出的巨大犧牲與歷史功績,我黨多年政治耕耘的辛苦成果也就付諸東流了。
主席的一番話振聾發聵,“美國原子彈是紙老虎”的論斷也在坊間廣為流傳,有效地抵制住了美國人居心叵測的新聞攻勢。
偉大的“兩彈一星”工程
隨后爆發的朝鮮戰爭則進一步證明毛主席的論斷是正確的,“聯合國軍”拿著全球最先進的武器,卻無法打敗軍民一心的中國人民志愿軍。
足見,決定戰爭成敗的核心因素不是武器,而是人心。
眼看中國共產黨在毛主席的領導下接連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新中國的成立、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斯諾內心無比激動,他迫切想要來新中國好好看一看,并為自己的老友毛主席送上最為誠摯的祝福。
可惜此時中美關系交惡,斯諾的想法難以成行。
由于美國懷疑他“親共”,因此對他展開了嚴密地監視,最終斯諾不得不離開美國前往瑞典生活。
就在斯諾遭到美國政府的迫害時,毛主席也沒有放下斗爭的腳步。
主席深知新中國如果沒有核武器,那么就無法在外交場合擁有話語權。
于是,在1955年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上,毛主席首次提出中國要研制核武器的主張。
據當時國土資源部門測算,中國境內探明有豐富的鈾礦石,完全可以實現自主研發的原料供應。
于是,毛主席果斷拍板啟動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兩彈一星”工程,由聶榮臻、陳云等中央領導人主抓項目,由錢學森、鄧稼先、錢三強等國內頂尖科學家組成科研團隊,調集全國范圍內一切人力物力支援這個浩大的工程。
當年美國研制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耗費了20億美元,運用了當時最先進的計算機技術來攻關計算任務。
而中國科學家則完全依靠尺規作圖同樣計算出了準確數據,其間的艱難可想而知。
1963年,原子彈的研究進程從理論開始走向實踐,為此大批科學家隱姓埋名前往新疆羅布泊,組建了馬蘭核試驗基地。
1964年9月2日,中國首枚原子彈組裝完成。
總理立即將這個喜訊上報給毛主席,并請示毛主席何時試爆。
主席聞訊后深感欣慰,他回想起了自己評價美國原子彈是紙老虎的論斷,于是說道:
“原子彈主要是用來嚇唬人的,既然如此越早越好?!?/strong>
在主席的指示下,當年10月16日,鄧稼先領導爆破組在羅布泊試爆了中國的首枚原子彈,中國就此成為全球第5個擁有核武器的大國。
然而,面對中國取得的突破性成就,西方媒體居然步調一致拒絕承認中國擁有核武器,并不斷抹黑我們的報道是假新聞。
面對這樣的局面,毛主席和周總理不約而同想到了斯諾,他們希望能夠通過斯諾來客觀報道中國成功研制出原子彈的事實。
于是,主席親自發出邀請,聯系斯諾訪問中國。
斯諾再度訪華舊事重提
此時的斯諾受到毛主席的邀請令他激動不已。
事實上這也是他求之不得的一件事情,只是礙于美國的阻礙,這才導致他已經很長一段時間沒有造訪中國。
在周總理的巧妙周旋下,中國原子彈試爆成功的三天后,斯諾乘坐的飛機就順利降落在了首都機場。
斯諾明白,自己是帶著任務來中國的,因此他一下飛機就直奔中南海與周總理會面。
二人經過一番商量想到了一個簡單高效的辦法:
總理將原子彈試爆當天,新華社記者在羅布泊拍攝的8張高清相片交給斯諾,隨后由斯諾帶到美國通過媒體公開出來,這樣的西方敵對勢力對中國的造謠和污蔑就能迎刃而解。
斯諾欣然接受了這一重任,并去看望了自己的老友毛主席。
主席見到斯諾到來也是十分高興,二人一同回憶了在延安戰斗生活的歲月。
那天主席原本的行程安排只允許與斯諾會面半個小時,然而主席興致很高,足足與斯諾聊了四個小時。
談話的最后,主席不忘提醒斯諾回去后,一定要好好幫助中國報道這一次核試驗成功的消息。
斯諾盯著手里的照片,突然冒出來一個問題:
“您曾經評價美國的原子彈是紙老虎,我們都印象深刻。那么請問中國的原子彈呢?”
說罷,斯諾還微笑著揮舞了一下手中的照片。
這個問題雖是一個娛樂玩笑,但是卻不好回答,眾人也都把目光投向了毛主席,想要聽一聽主席的答案。
主席聽出了斯諾的玩笑意味,因此對他同樣報以微笑。
主席說道:
“如果真打起仗來是要死人的。但最終它還是要被消滅的,到時候就變成紙老虎了。”
主席大不一樣的回答贏得了在場所有人的掌聲,斯諾也深感主席的智慧博大精深。
斯諾回國后立即公布了這八張珍貴的照片,西方世界也不得不承認中國是核大國的軍事地位。
然而此時,日本人受美國人的指示跳了出來,表示懼怕中國會利用核武器對日本進行軍事報復,呼吁國際社會進一步制裁中國。
對此,毛主席大義凜然站了出來,代表中國政府公開承諾:
中國政府絕不會率先使用核武器。
此后,主席還公開表示中國的原子彈僅作為防御性武器,因此會不斷減少生產的數量。
主席的一系列公開主張向全世界展示出中國是一個可以信賴的、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當然,這一段核武器斗爭的故事中,既有著中國科學家的智慧凝聚,也有著斯諾的一份功勞。
1972年2月15日這一天,斯諾在瑞士病逝,享年67歲。
臨終前斯諾留下遺愿,希望自己一部分骨灰能夠安葬在中國,因為他的內心深愛著這個國度。
主席聞訊后立即指示有關部門要克服一切困難,替老伙計完成心愿。
1973年10月19日這一天,斯諾的部分骨灰運抵中國,被安葬在他剛來中國時令他眼前一亮的未名湖畔。
與他相伴的,是主席精心準備的一束花圈以及葉帥親筆題寫的墓碑——中國人民的美國朋友埃德加·斯諾之墓。
參考文獻:
①朱銀全:《歷史豐碑》,西安: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2012年。
②尹均生:《埃德加·斯諾》,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6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