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蒼山洱海間的白族照壁,到西雙版納的傣家竹樓;從麗江古城的青石流水,到香格里拉的藏式碉樓……每一塊磚瓦都鐫刻著人與自然對話的智慧,每一道飛檐都訴說著多元文明交融的故事。這些各具特色的建筑,既是廣袤大地的饋贈,也是人文精神的容器,更在當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孕育出了云南別具一格的居住美學。
大理白族傳統民居 圖源:大理發布
始于山水,歸于煙火。在傣家竹樓聽雨,在白族小院觀云,在彝族土掌房頂曬月亮,在村村寨寨的火塘邊圍爐烤茶……建筑的門門框框里藏著另一個維度的云南,也吸引了越來越多因為“愛上”而“住下”的旅居者們。
昆明海晏村
他們住進滇池邊的海晏村看日落,住進曲靖土瓜沖村觸摸鄉愁記憶,住進文山六郎城村體驗石斛康養、在沙溪古鎮的老院子久居下來,成了“新云南人”。他們把云南的綠水青山、鄉情鄉愁,化作了“心安此處”的“第二故鄉”。
云南建筑是天人對話的信箋
云南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從雄偉的高山峽谷到廣袤的壩子,從奔騰的江河到寧靜的湖泊,不同的地理環境塑造了建筑與自然共生的獨特法則。
傳統古村落曼遠村
滇西北高原的藏族碉樓,用厚達一米的石墻抵御寒風,狹小的窗戶如同戰士的眼睛,在風雪中守護溫暖。滇南濕熱河谷的傣家竹樓,則以輕盈的干欄式結構將生活空間抬升,讓穿堂風帶走暑氣,樓下圈養牲畜的布局暗合生態循環的密碼。觸摸藏族碉樓、走進傣家竹樓,感受云南別樣的建筑之美。而在山區,哈尼族蘑菇房頂著厚厚的茅草傘蓋,宛若朵朵野生菌;佤族村寨的寨樁圖騰柱直指蒼穹,傾訴著司崗里的傳說;彝族土掌房屋頂曬滿紅辣椒,冬暖夏涼,防火實用;布朗族翁基古寨則與千年茶樹共生,景邁山上飄出的茶香。每個民族的建筑,都能引出一段段動人的故事。
麗江大研古城 雷桐蘇 攝
這種因地制宜的智慧,在麗江古城達到了極致。玉龍雪山的融水化作354座石橋下的清泉,三眼井系統將“上飲、中洗、下浣”的水資源利用刻入日常倫理;木結構的房屋順應地勢起伏,既避免洪水侵襲,又以“屋脊如蒼鷹展翅”的曲線呼應雪山輪廓。正如納西族古訓:“山是筋骨,水是血脈”,建筑不是與自然對抗的堡壘,而是天人對話的信箋。
來自上海的大廚紀小月夫婦就是被古城建筑征服的旅居者,因為一次旅游便深深愛上了麗江,經過多次考察,二人最終將餐廳選址在白沙古鎮,她說“云南是一個充滿魅力的地方,是我心中的理想居住地,我們打算在麗江的三個古鎮都開餐廳,讓更多人在古城里邂逅我們的美食。”
多元文明在磚瓦梁檁間握手言和
云南作為中國西南多民族聚居的邊疆省份,地處“茶馬古道”“南方絲綢之路”交匯處,成為漢文化、邊地文化、東南亞文化、西方文化的碰撞之地,建筑呈現出多元交融的獨特風貌。
建水朱家花園 圖源:建水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走進建水朱家花園,三重檐歇山頂的莊嚴與江南園林的婉約渾然一體。滇南儒紳將中原文化的“禮序”融入數百道木門花窗,又在梁枋間雕刻金馬碧雞,讓邊地風情在禮制空間中自由生長。住在這樣的屋檐下,能體會先民的智慧、感受歷史的脈搏、尋求創作的靈感,加入一場跨時空的對話。
圖源:蒙自市融媒體中心
在滇越鐵路的碧色寨車站,法式黃墻與云南紅瓦構成的站房,見證了云南近代百年風云,也見證云南對世界的開放與溝通。如今,銹跡斑斑的米軌旁,依舊留著馬幫漢子的煙袋、越南商客的漆器、法國機械掛件以及安靜的紅土網球場。這些建筑遺存如同凝固的光陰,成為紅土高原上耀眼的“時光項鏈”,讓我們不禁想去“帶一帶”。
圖源:“騰沖文旅”微信公眾號
漫步于騰沖和順古鎮,青石巷陌間高墻大院的中原風骨與南洋風情的明艷細節悄然相融。滇西僑鄉以火山石壘砌方正院落,月臺深檐下“耕讀傳家”的祖訓透著儒家意蘊,卻在磚雕里刻下象腳鼓紋樣,讓馬幫鈴聲穿越垂花門廊。僑商將翡翠之路的異域光華揉進宗祠牌坊,五彩彩繪在文昌宮窗欞上流淌出溫柔的霞光。“云涌吉祥,風吹和順”,邊陲古鎮在百年煙雨中繪成一幅水墨洇染的長卷。
深圳設計師劉謙13年前賣掉自家房產,在騰沖和順古鎮打造網紅民宿“幸福里”,以“輕介入、微改造”理念保留明清古建筑群風貌,融合現代設計,成為古鎮旅居標桿,帶動和順古鎮民宿從零星幾家增至500余家,被譽為“騰沖旅居民間宣傳大使”。
在云南,每一片瓦當的弧度、每一根斗拱的接縫、每一刀木雕的轉折,都在訴說:歲月易朽,但交融永遠鮮活。在云南,多元文明從未彼此征服,只在磚瓦梁檁間握手言和,它們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仍在呼吸的文化細胞。
匠人精神造出“不抗拒生活”的房子
當現代化的玻璃幕墻、摩天塔樓席卷全球,云南的工匠們卻用“修舊如舊”的執著守護著文化根脈。麗江古城將修建活動應保持原有的布局、形式、風格、風貌寫入保護條例……木府重建工程中,匠人們用傳統榫卯工藝復原梁柱,讓徐霞客筆下“宮室之麗,擬于王者”的盛景重現人間。在大理喜洲,傳統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白族院落依然錯落有致,木雕花窗透出的樹影成為時間頒發的勛章。
巍山古城
守正不意味守舊。青年建筑師趙揚正在云南進行著一場場溫柔的“改造”實驗。他堅信設計不是先入為主的觀念,而是在具體情境中見招拆招,從生活中來,再回到生活中去。十多年安居云南,他欣慰于自己被喚作“大理人”,也更堅定了從本地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從而建造出“不抗拒生活”的房子。
圖源:紅河文旅 彌勒文旅
云南“鬼才”藝術家羅旭的設計靈感源于對自然的直覺捕捉,他以“紅磚”為語言,將土地的溫度與匠人的呼吸凝結。從土著巢到東風韻再到蟻工坊,無論是萬花筒藝術館的“酒瓶城堡”,還是半朵云會客廳的流云穹頂,皆以幾何交錯的磚塊堆疊出力學與美學的雙重奇跡。“不用一根鋼筋、一顆釘子”,僅憑紅磚的咬合與重力平衡,便讓這些建筑如植物般自然生長,展現出“從土地中誕生,向天空伸展”的無窮生命力。
從材料的質樸到工藝的精妙,再到強烈的視覺張力,云南房屋的故事始終圍繞著兩個永恒命題展開:如何讓建筑成為土地的知己,如何令空間化作時光的載體。當現代設計師接過先民傳下的營造密鑰,他們不是在顛覆傳統,而是以新的音律續寫未完成的交響曲。
“可觸摸的文化”讓旅居者不再是旁觀者
在全球化浪潮中,云南古老的建筑被賦予新生,正成為講述中國故事的文化IP。麗江古城將30座老宅改造為文化院落:恒裕公民居博物館里,百年前的東巴文賬簿仍在訴說茶馬古道的商貿傳奇;昆明龍泉街道片區留下了28處西南聯大時期的歷史建筑,林徽因、梁思成舊居,清華文科研究所舊址等逐步修復的院士小院都?變身研學基地,年輕人可以在雕花窗欞間觸摸西南聯大的學術星火;沙溪古鎮的百年糧倉蛻變為先鋒書局,茶馬古道上的驛站化身數字游民的共享空間……悄無聲息地改造,既是對過往的追憶,也是對未來的邀約。
麗江古城 圖源:麗江市文化和旅游局、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局
而“可觸摸的文化”也讓旅居者不再是旁觀者。大批的數字游民、文藝創作者等新群體涌入云南,催生了“藝術家第二居所”“鄉村文創工坊”等新興業態,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藝術人才扎根鄉村。建筑活化成為文化傳承與旅居經濟的紐帶,云南的生活,也成了世界理解中國的一扇窗——窗內是“采菊東籬”的詩意,窗外是多元共生的前沿。
與其等風來,不如追風去。當“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以數百億流量席卷全球社交媒體時,“旅居云南”的話題就已經超越旅游宣傳的范疇,成為動人的云南故事,它完美銜接了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全球的時空維度。而云南,已不再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成為一種精神原鄉。
阿者科村蘑菇房 紅河州委宣傳部 供圖
從遠古先民在樹梢搭建的巢居,到今日設計師以玻璃與鋼構重塑的山居美學,這片土地上的建筑始終以謙卑的姿態匍匐于大地,又用飛揚的屋檐觸摸彩云。當現代人困在“千城一面”的焦慮中,云南的建筑群落依然保持著“各美其美”的從容,或許這正是“象往之地”的魅力。
吳良鏞說:“我畢生追求的就是要讓人們詩意般、畫意般地棲居在大地上。”安藤忠雄說:“建筑是關于希望的,它要成為自然的一部分。”建筑大師們對美好住所的想象畫面,一直在云南實踐、生長、進化……這片土地最動人的創造,在于它消弭了“設計師”與“居住者”的界限,讓兩者在雨林與雪山的交響中悄然和解。
來源 云南網
責任編輯 易科彥
責任校對 楊飏
主編 武熙智
終審 副總編輯 王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