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艦真的不怕死嗎?
竟然敢挑釁、抵近中國山東艦,他們哪來的自信?
2024年4月2日啟動的"海峽雷霆-2025A"聯合軍演中,我國首艘國產航母山東艦編隊以雷霆之勢突破島鏈,在臺灣島以東海域展開艦機協同、區域制空等實戰化演練。這場展示解放軍"體系作戰+精準打擊"能力的行動,意外成為日本海上自衛隊表演危險操作的舞臺。
對此,日本防衛省高調宣稱,其"大波"號驅逐艦(DD-111)在臺灣東南440公里海域,以"貼面偵察"方式橫切山東艦航路,拍攝到航母艦艏高清影像。這種刻意抵近的行為不僅違反《國際海上避碰規則》規定的安全距離,更在戰術層面構成嚴重威脅——若兩艦突發機械故障或操作失誤,6300噸的日艦與6萬噸級航母的碰撞將引發災難性后果。
解剖日本"航母焦慮癥":裝備代差催生危險試探
此次執行挑釁任務的"大波"號,作為高波級驅逐艦的次艦,裝備雖含MK-41垂發系統與ESSM防空導彈,但其1990年代設計理念已顯疲態。反觀山東艦,作為搭載電磁彈射系統的第三代航母,配備殲-35隱身戰機與空警-600預警機,已形成代際優勢。
這種裝備落差加劇了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戰略焦慮:2023年防衛白皮書顯示,日本全年出動艦機跟蹤中國航母達47次,創歷史新高。其所謂"情報收集"已異化為系統性對抗——從"遼寧艦"首航宮古海峽時的"八艦圍觀",到如今山東艦遭"航路強穿",折射出日本對失去西太海上優勢的深度恐慌。
危險游戲背后的戰略困局
日本此次冒險行動暴露三重困局:
戰術層面:依靠冷戰時期反潛體系,難以應對現代航母立體攻防;
戰略層面:所謂"第一島鏈"在中國雙航母戰斗群面前形同虛設;
外交層面:刻意配合美國"印太戰略"卻淪為地緣博弈棋子。
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方在事件后通過防衛省官網公布航拍影像,企圖將危險動作包裝成"實力展示"。這種輿論操弄既違背《中日海上聯絡機制》精神,也與其標榜的"專守防衛"原則背道而馳。
硬核實力鑄就海上長城
面對挑釁,山東艦編隊展現出極高專業素養:
? 全程保持戰備狀態,未因干擾中斷演訓;
? 艦載機起降頻率達到晝夜60架次峰值;
? 護航艦艇形成200公里縱深防空網。
這場"遭遇戰"恰好驗證了我軍"全域懾戰"能力:055大驅的鷹擊-21反艦彈道導彈、殲-15D電子戰機的電磁壓制、以及水下攻擊核潛艇的隱蔽突擊,共同構成立體防御體系。正如防務專家所言:"挑釁者能拍到艦艏,只因我們允許他們在這個距離存在。"
向海圖強:從被動應對到主動塑造
事件給予我們深刻啟示:
我們還需要實現新的技術突破,電磁彈射與艦載預警機使航母戰斗群前推1000海里;體系創新,"航母+東風"組合實現區域拒止與遠海存在統一;以及不斷地強大,2023年中美海上相遇事件下降23%,專業處置能力獲國際認可。
當日本還沉溺于"拍照挑釁"的戰術游戲時,中國海軍已在實戰化訓練中錘煉出"反介入/區域拒止"的硬實力。從亞丁灣護航到也門撤僑,從深海科考到極地破冰,人民海軍正以更自信的姿態守護國家利益。
波濤洶涌的臺灣東南海域,既是強敵環伺的演兵場,更是檢驗大國海軍成色的試金石。當"大波"號鏡頭里的山東艦劈波斬浪時,世界看到的不只是鋼鐵巨艦的雄姿,更是一個民族向海圖強的決心。歷史終將證明:任何試圖阻撓中國統一和崛起的行徑,都不過是螳臂當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