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丨周總理夫婦在密云水庫合影
前言
“骨灰不保留,要撒掉。”1976年1月8日,周總理在北京因病逝世,當天鄧穎超大姐向中央提出了周總理生前的最后一個請求。
按照周總理的生前遺愿,鄧穎超委托周總理身邊的四位工作人員,將骨灰撒在了北京、密云水庫、天津以及濱州黃河入海口。撒在北京表示總理和全國人民心連心,天津是周總理起步鬧革命的地方,黃河入海口代表了總理對母親的懷念,那么撒在密云水庫又有著怎樣的寓意?
“今天沒有的,明天就要有!”
“我一生就關心兩件事,一個上天,一個水利。”周總理在生前曾這樣說過,在他西花廳辦公室的桌上,放置有兩架小飛機模型,周總理就是要用這兩個模型提醒自己,不要忘了這兩件大事。
圖丨周總理在辦公桌前認真工作
北京城自古依水而建,水系相通,到了清朝末年由于朝政內部混亂,外部還要應付不斷爆發的起義和列強的無理要求,政府財政日益緊張,導致對河道疏于管理,最終造成了北京的用水問題。潮白河上游落差較大,經常在密云泛濫成災,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北京和河北聯合調查之后,決定修建密云水庫。
修建密云水庫的計劃很快就放到了周總理的辦公桌上,其實在國家的建設規劃中,密云水庫在國家第三個五年計劃中,此時開工將整整提前十年時間。按照設想,密云水庫工程量大,預期效果高,以當下的能力能否完成,其中存在很多的問題。
收到修建密云水庫計劃的三天之后,周總理決定親自到潮白河考察。1958年6月26日上午,剛剛在十三陵水庫勞動完的周總理,不顧身體疲勞乘車前往密云縣,在經過即將竣工的懷柔水庫工地時,周總理下車到工地視察。
圖丨周總理在十三陵水庫工地參加勞動
盡管那一天陽光毒辣,但周總理一邊走一邊和身旁汗流浹背的民工們握手交談,對于十三陵水庫和懷柔水庫的施工進展,周總理非常滿意,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現場視察之后,他馬不停蹄地乘車來到潮白河河畔,為規劃中的密云水庫勘察選址。
當時的公路還是沙石路面,一路顛簸加上長途跋涉,工作人員都十分擔心周總理的身體。當汽車到達潮河河灘時,周總理精神抖擻地下車大步向前走去,用望遠鏡察看地形和潮河流向,絲毫不在意腳下凹凸不平的亂石灘。
過了一會兒周總理感到有些疲倦,隨意地坐在河灘中的一根木頭上,展開庫區地形的圖紙和大家一起研究方案,在認真聽取專家們的匯報之后,周總理提出問題和大家一起討論,最終同意了潮河主壩和九松山副壩的規劃選址。張光斗教授介紹了國外的先進工程技術之后,周總理堅定地揮了揮手:
“我們一定要有敢于趕超國外先進技術水平的思想,他們有的,我們要有,他們沒有的,我們也要有,今天沒有的,明天就要有!”
圖丨周總理視察密云水庫壩址
視察完潮河之后,周總理立刻乘車向白河駛去,剛剛抵達白河河畔溪翁莊的時候,突然天降大雨,周總理認為此時河流清晰,察看壩址更為真實,堅持要冒雨去白河河灘。當時河灘上的河卵石早已經被雨水打得又光又滑,走在上面很容易滑倒,為了總理的安全,大家一再勸說周總理先避避雨。
工作人員帶著周總理走進一戶農民家,女主人認出了是周總理,激動得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端出了一簸箕黃杏招呼周總理和工作人員吃。周總理盤腿坐在土炕上,一邊吃杏一邊和老大娘拉起了家常,很快大娘就不再拘束,和周總理有說有笑。
察看完白河壩址之后,周總理乘車返回密云,途中汽車不慎陷入了泥中,周總理毫不顧忌地跳下車,和工作人員一起踩著泥推車。來到密云縣委之后,周總理和大家又詳細討論了一番,等返回北京的時候已經到了晚上七點。
圖丨張光斗和同學們共同完成密云水庫設計
周總理回京不久就親自召開會議,專門研究水庫修建的問題,會上決定將第三個五年計劃開始修建密云水庫的計劃,提前為1958年汛后開工,并任命清華大學張光斗教授作為修建密云水庫的總負責人。
“密云水庫就是人民頭上的一盆水”
在周總理的親自關懷和安排下,經過兩個多月的緊張籌備,修建密云水庫的工程于當年9月1日正式開工,周總理還特別指定水電部、河北省和北京市的三位同志組成領導小組,并指派國務院齊燕銘副秘書長代表國務院協調中央和地方單位,全力支持水庫的建設。
每當施工進入到關鍵時期,周總理總會親自趕赴現場進行考量和安排,幫助指揮部解決重大問題,如果不能親臨,也會派人或打電話詢問水庫的進展情況。當時指揮部提出了“一年攔洪,兩年建成”的口號,要在這么短的時間中建成,質量是周總理最關心的問題。
圖丨周總理關于修建密云水庫的批示手跡
在水庫開工一個月之后,周總理親自到工地視察。聽取完設計匯報之后,周總理提出了許多問題和改進意見,指示設計一定要做到讓施工“多快好省”;聽取完施工匯報之后,周總理關切地詢問了民工工區的安排和施工機械等問題,指示必須要重視施工質量。
在一次座談會上,周總理反復向大家強調既要保證進度,又要保證質量,絕不能把水庫這樣一個水利工程建成水害工程,或是一個無利可取的工程,工程質量永遠是對人民的頭等大事。說話間周總理起身雙手舉過頭頂:
“這座水庫猶如首都人民頭上的一盆水,一旦盆子倒了或漏了,灑出大量的水來,人民的衣服就要被打濕了。”
雖然周總理用了“打濕了”這個字眼,但大家心里都明白,一旦密云水庫這個“水盆”打翻,北京千百萬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將會受到極大的損害。
圖丨密云水庫工地
白河大壩的壩底是四五十米厚的沙子卵石層,建在這樣的地基上,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基礎滲漏問題,如果不能解決,對建成之后大壩的安全將造成極大的威脅。周總理對這個問題十分重視,發動專家們積極想辦法,經過幾種方案的比較,做混凝土防滲墻是其中最好的方案。
這一種方法只在一些國家使用過,我國和蘇聯都沒有用過這種方法,周總理聽完匯報之后支持這一種方案,并鼓勵專家們在對新技術沒有完全掌握的時候,首先要摸索、消化,同時囑咐大家對這樣重大的工程要特別慎重,通過試驗之后有把握再正式開工。
“攔洪”是修建水庫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在密云水庫開工之后,必須在次年汛期到來之前,使水庫能夠達到攔蓄潮白河洪水的程度,其中涉及到2000萬立方米砂石土方的開挖搬運。一旦攔洪失敗,不但已經建成的工程會被沖毀,也會危及到潮白河下游千百萬人民的生命安全。
圖丨奮戰在水庫工地的工人們
1959年5月汛期到來之前,周總理再次來到工地現場,當他看到白河主壩的工作量幾乎比潮河主壩多一倍,而且開工又比潮河那邊晚時,不禁有些擔心無法抵御汛期洪水的到來,他再次向指揮部強調:
“密云水庫是首都人民頭上的一盆水,一旦倒下來,毛主席、黨中央和首都人民的安全就會受到威脅,你們一定要在汛期到來之前,使大壩達到攔洪高度。”
周總理說完沉思了一會,決定再給他們調一萬名解放軍來支援白河工地,務必確保全面攔洪。指揮部的人一聽周總理的提議,立刻喜出望外,他們對于攔洪中的困難同樣清楚,但只是覺得不好再向中央和地方要人。
圖丨密云水庫白河大壩
事實證明周總理的決策是正確的,正是有了一萬名解放軍的加入,才讓大壩順利地建到了48米的攔洪高度,否則汛期到來的時候,白河大壩將成為密云水庫建設中的一大隱患。
“你們這是見物不見人”
修建水庫勢必要涉及到移民工作,周總理在視察過程中,對庫區的移民工作同樣十分關心。1959年春天,為了修建密云水庫,移民搬遷工作正在緊張地進行,庫區內五萬多間房屋被拆除,在汛期到來的時候,來不及拆除的房屋只好推倒。
移民們在指揮部的安排下,成群結隊地向庫區外遷移,就近搬到附近的村子中,和當地的村民合住。為了盡快搬遷,移民們甚至創下了一天搬完一個村子的壯舉。在周總理視察水庫工地時,看到移民按時搬遷十分滿意,贊揚了移民群眾的共產主義精神。
圖丨密云群眾移民
當周總理來到總指揮部,看著滿墻的地形圖和工程圖表,中央還擺著一個很大的水庫沙盤模型,技術人員詳細地給周總理介紹了水庫建成的規模和施工情況。周總理全神貫注地聽著介紹,不時指著沙盤提出一些問題,突然周總理的眉頭皺了皺,嚴肅地問指揮部負責人:
“你們對工程安排得不錯,執行的也很好,但你們的圖標中缺少了一樣很重要的標志,那就是‘人’!你們對水庫這五萬多名移民都做了哪些安排?你們這是見物不見人啊,是一條腿走路。”
一旁的指揮部負責人立刻察覺到他們忽略了這個問題,面對周總理的責問,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周總理接著對他們說,水庫移民是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百姓們離開了他們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又怎能要求他們只做貢獻,而忽略了對他們生活生產的安排呢:
“以后給我做工作匯報,一定要匯報移民工作的情況。”
圖丨周總理發現沙盤中“少了一個重要標志”
隨后周總理對一旁的密云縣委書記說:“你是縣委書記,老鄉的房子蓋了多少?你要趕快蓋,不然老鄉要對我們有意見的。以后我每月都問你,房子要是不蓋好,我就月月催你。”
周總理視察結束之后,仍牽掛著密云水庫的移民們,特地指派了一名國務院副秘書長經常到密云水庫了解移民安置情況。在周總理的關懷下,當地領導抓緊建房,調集了6000多名建筑工人,加快施工進度,很快讓大多數移民住進了寬敞的新房。
次年周總理陪外賓來到密云水庫視察,在向指揮部負責人了解水庫收尾工作的情況時,再次問起了移民的安置情況:
“庫區移民的房子都蓋好了沒有?”
“只蓋好了一部分,還有一部分沒有蓋好。”
聽到這里周總理的眉頭頓時皺了起來,生氣地對指揮部負責人說:“你們的確是見物不見人啊!你們再不把移民的房子蓋好,我再也不來了,什么時候蓋好了,給我打個電話,我要親自來看的。”
圖丨移民新村
就在周總理即將上車離開時,還叮囑指揮部的負責人,要盡快將移民的房子蓋好,讓他們的生活和生產,盡快超過修水庫以前的水平。周總理離開之后,市委連續三次召開會議,討論密云水庫移民安置問題,強調“一定要把移民工作做好”。
到了1962年底,移民的房子基本全部蓋好,為修建密云水庫做出貢獻的移民們歡歡喜喜地搬進了新家。在周總理去世之后,移民們還總是會回想起周總理生前關心水庫移民的往事。
“要堅持兩條腿走路”
“以民為本”是周總理的一貫思想,他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沒有人民,我們將一事無成。”每次周總理視察工地,都不忘詢問民工們的生活和健康情況,多次指示要注意民工勞逸結合。
圖丨周總理在工地上詢問施工情況
一次周總理來到白河大壩指揮棚,坐在木板釘成的簡易板凳上,將民工帶隊的干部招呼在一起,詢問民工們的勞動和生活情況。首先周總理詢問了民工每天吃多少糧食,有沒有菜,供應好不好,并囑咐身邊的支隊干部:
“要保證民工的身體健康,有病及時治療。”
緊接著周總理又詢問民工一天要工作幾個小時,從住的地方走到工地需要走多遠的路程,多長時間,當聽說民工們每天往來工地加上吃飯需要15個小時左右時,周總理立刻從板凳上站了起來:
“那怎么行呢?勞動時間太長了,民工得不到很好的休息,應當實行三班制嘛!”
圖丨在水庫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婦女們
問完了生活和工作的情況,周總理又問大家民工能不能看到電影,多久能看一次。這個問題頓時問得大家啞口無言,由于當時工期緊張,指揮部還沒有考慮到給民工放電影的事情,因此只好如實回答,周總理聽到這些情況后囑咐說:
“還是要堅持兩條腿走路,既要看到物,更要看到人。”
說到民工每天每個人只有4毛錢的飯費補助時,周總理直說“太少了”,民工除了每天吃飯,會抽煙的還要買煙葉和火柴,不想吃食堂的飯菜,還要到小館子吃,離家久了總得給家里寫封信,還要花錢買郵票:
“一定得發些零用錢,要把民工生活當作一件大事來抓,要讓民工知道每人每天補助多少,并把錢發到民工手中,防止任何人克扣。”
圖丨水庫建設者熱火朝天的勞動
周總理的一席話讓指揮部的負責人頓時感到慚愧,他們只看到了群眾的熱情,卻忽略了愛護和鞏固群眾的熱情。在周總理走了之后,指揮部按照周總理的意見進行了詳細的核算,除了伙食補貼以外,每個月給每人增發9元的零用錢。
1959年9月攔洪以后,周總理再次來到工地,和各民工支隊的負責人一起商量,先撤一部分人回去,將農業生產搞上去,請大家發表意見。結果好久都沒有人吭聲,周總理再次開口說了自己的想法,讓離得遠的民工先回去,離得近的最后回去,然后還風趣地問大家這么做是否合理。
聽到大家齊聲回答“合理”。周總理又問大家需不需要和縣委商量一下,和家里打個招呼,大家都說不用了,就按照總理的指示辦。周總理連忙說:
“不能叫指示,這是跟大家商量嘛。”
在周總理的建議下,準備留下的民工先休息幾天,讓準備撤走的民工再堅持一下,等休假的人回來再走。這樣周到的安排,既保證了農業生產,又完成了水利工程,大家紛紛表示同意。
圖丨周總理夫婦陪同斯諾參觀建成的密云水庫
1960年9月密云水庫建成,前后只用了兩年的時間,創造了我國水利建設史上的奇跡。在這兩年中,周總理先后十多次到工地視察,可以說潮白河兩岸到處都有周總理的足跡,密云水庫的每一滴水都凝聚著周總理的心血。
在上世紀60年代以后,北京出現了干旱現象,作為主要水源的官廳水庫供水量也逐漸減少,所幸密云水庫完成之后,補充了官廳水庫的不足,將官廳、密云兩大水庫的水送進了北京城的千家萬戶,徹底做到了周總理口中的“變水害為水利”:
“北京水利建設的成就,是周總理親手樹起的偉大豐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