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春風里,山東東營的1500名師生踏著青草走向烈士陵園,寧夏固原的學生們用三十年的腳步丈量著百里的紅色土地。當祭奠英烈的儀式從靜默的鞠躬變?yōu)樾凶叩倪祮枺颊逃谏眢w的震顫中找到了新的打開方式。這不是簡單的戶外實踐,而是一場關于精神傳承的深刻革命。
從灌輸?shù)襟w悟,行走重構了教育認知。傳統(tǒng)思政教育常常陷入“教師講、學生記”的窠臼,知識停留在課本與試卷之間。而徒步祭英烈的實踐,讓“新三中心論”的教育哲學得到生動詮釋。當少年們的雙腳踩過雨后泥濘的山路,汗水浸透校服時,他們才真正理解“長征精神”四個字的分量。寧夏固原的學生在百里跋涉中磨出水泡,這比任何課堂講述都更能詮釋革命年代的艱辛。身體記憶的編碼方式,讓抽象的精神有了可觸摸的溫度。
行走的儀式創(chuàng)造了一種時空折疊的奇妙體驗,腳步丈量著集體記憶。當現(xiàn)代少年走過烈士曾經(jīng)戰(zhàn)斗過的土地,腳下的砂石、路旁的野花都在訴說著往事。師生隊伍綿延數(shù)里的行進畫面,與歷史影像中的革命隊伍形成跨時空對話。這種群體性行走構筑的儀式場域,讓個人記憶與集體記憶產(chǎn)生共振,每一步都是對歷史的重訪與重構。
在固原持續(xù)三十年的徒步中,有個動人的細節(jié):曾經(jīng)的學生如今帶著自己的孩子繼續(xù)行走。這印證了盧梭的教育觀:“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訓而在于實踐”。當年輕人在烈士墓前擦拭墓碑時,指尖觸及的不僅是冰涼的石頭,更是滾燙的精神血脈。這種身體力行的傳承,讓價值觀教育完成了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內(nèi)化的蛻變。教育部《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強調(diào)的“沉浸式、體驗式教育”,在此得到完美詮釋。
當城市少年在行走中丈量出“五公里”與“長征路”的差異,當山區(qū)的孩子在百里跋涉中讀懂“堅持”二字的真諦,“行走的思政課”正在重塑新時代的精神圖譜。這不僅是教育方式的創(chuàng)新,更是對教育本質(zhì)的回歸——讓知識穿過大腦抵達心靈,讓精神跨越時空完成傳承。在行走的震顫中,英烈們的精神火種正在新一代的血液里重新燃燒。(大眾新聞記者 余俊)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