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局勢這兩日進展迅猛,隨著俄羅斯在庫爾斯克圍殲戰的落幕,俄方進入全面反攻階段。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消息,4月4日,俄羅斯又攻克了頓涅茨克的兩處據點。
俄軍拿下頓涅茨克這兩處戰略要地并非偶然,這是俄軍“溫水煮青蛙”式推進的必然成果。自2024年起至今,俄軍達成了日均推進0.8公里的“精準推進”,這個速度差不多相當于每日突破烏軍一個機械化連的防線。
相較而言,烏軍的戰略預備隊和戰略儲備均已告罄。缺乏戰略預備隊和輪換兵力,就無法構建梯次防御,戰線的變化會比預期快很多。如今的烏克蘭頗有些二戰末期德國的情形,武器供應匱乏,兵員補充不上,有限兵員的素質也十分令人擔憂,上了戰場除了充當炮灰沒什么別的作用。
與此同時,對烏克蘭極為關鍵的西方軍事援助也基本斷絕。以前澤連斯基到歐洲其他國家巡回演講一次,就能獲取上百億美元的援助。現在美國撒手不管了,歐洲每次給個十億八億敷衍了事,而且還不一定能到賬,還得在國會扯皮,大概要等到俄軍再次打進基輔才會有結果。
從國家實力和韌性來講,這場戰爭原本不應有任何意外結果。如今俄羅斯每月能輸送3.2萬兵員,這還是在宣傳有限征兵的情況下,是烏克蘭強制征兵數量的2.3倍;烏拉爾機車廠每72小時就能生產出1輛T - 90坦克,其他的T - 72/80坦克更是持續不斷地生產。這種“以鋼鐵淹沒對手”的模式,與烏克蘭依賴星鏈信號校準炮彈的困窘狀況形成了鮮明對比。
更為要命的是,俄軍憑借能源出口和糧食自給構建起“制裁防火墻”,將西方的經濟制裁手段轉化為自身的戰略資本。西方制裁來制裁去,只是把自己的工業能源價格搞得崩潰了,俄羅斯卻“毫發無損”。
除了俄羅斯自身實力強硬之外,美西方在俄烏沖突中的態度更是搖擺不定,史密斯專員肆意妄為,簡直把烏克蘭賣了個精光。美國對烏軍援同比銳減78%,五角大樓切斷了70%的衛星情報共享,迫使烏軍指揮官依靠谷歌地圖指揮作戰。歐洲的“團結”更像是一種黑色幽默:法國承諾的100輛坦克僅交付12輛,德國豹2A7單價漲到3800萬歐元,這是什么概念呢?在俄烏沖突之前,豹2的單價約為800萬美元。當波蘭農民用拖拉機封鎖邊境抗議烏克蘭糧食傾銷,當匈牙利堅決阻撓歐盟援烏議案時,所謂的“價值觀同盟”已經徹底瓦解。
戰場的潰敗必然導致政治上的全面失敗,俄羅斯的戰后布局清晰可辨,烏克蘭的未來已被俄羅斯掌控。保守估計,戰后俄羅斯將在哈爾科夫至敖德薩建立縱深300公里的“安全帶”,部署射程覆蓋東歐的伊斯坎德爾 - M導彈;同時強制烏克蘭加入盧布結算體系,用扎波羅熱核電站供電權抵償戰爭賠款。至于烏克蘭人民的未來會怎樣,說實話,在當前的混亂局勢下,戰爭結束后還能剩下多少真正的烏克蘭人都不好說。
俄烏戰爭的終局,本質上是舊世界秩序的終結。美國利用“礦產協議”收拾殘局,歐洲在能源危機中覺醒,俄羅斯收復蘇聯解體后失控的領土,中國在亞太地區和全球南方國家中成為主導者。烏克蘭的悲劇,終將成為所有中等國家的一面鏡子:是放棄一邊倒政策,擁抱多極化世界和新的世界秩序,還是繼續給美西方當傀儡,最終被歷史車輪無情碾壓,烏克蘭已經用自身做出了“示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