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 美國之所以能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一方面是受益于全球化分工,另一方面則是受益于美元霸權、科技霸權以及軍事霸權。
今天我們簡單說一說美國所謂的七大科技具體的事情,美國七大科技巨頭(Alphabet、亞馬遜、蘋果、Meta、微軟、英偉達和特斯拉)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力已遠超普通企業范疇,其稅收貢獻、就業規模及利潤體量甚至可與國家經濟體量比肩。
2024年美國七大巨頭合計凈利潤超4800億美元。若按美國名義企業稅率21%計算,理論納稅額或超1000億美元。七巨頭合計雇傭超300萬人(如亞馬遜全球員工超150萬,微軟超22萬,Meta超8萬等),且多為高薪技術崗位。
七巨頭通過技術創新和全球化布局成為“超級經濟體”,但其稅收規避、壟斷爭議及就業波動性也引發了全球性的擔憂。
美國在全球發起第一輪關稅戰后,在一眾大國強國中,中國是第一對美展開了反制。歐盟那邊雖然說也要反制,但只是把計劃給亮了出來,還沒有正式實行。根據馮德萊恩此前所說,歐盟針對美國的底牌有很多。比如歐盟可以針對美國一眾科技公司。
中國在美方關稅生效的"下一秒"便甩出反制清單,自2025年4月10日起對所有美國進口商品加征34%關稅,直接覆蓋美國對華出口的100%商品類別,涉及農產品、汽車、半導體等核心領域。
對釤、釓、鋱等7類中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這些材料占美國軍工產業鏈需求的65%,直接影響F-35戰機、核潛艇等關鍵裝備生產。
將16家涉及航空技術、半導體設備的美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名單,同時將11家涉臺軍售企業納入不可靠實體清單,切斷其在中國市場的商業通道。
歐盟對美的反制措施看似氣勢洶洶,實則處處掣肘。原定4月1日啟動的第一階段反制(針對80億歐元美國商品)被推遲到4月中旬統一實施,連加稅清單都從哈雷摩托、波本威士忌悄悄換成蔓越莓、橙汁等無關痛癢的商品。
但是歐盟手里有一張對美反制的王牌,那就是精準打擊美國的七大科技公司。歐盟后續可以啟用《反脅迫工具法案》,可對美國科技企業征收數字服務稅(預計稅率6%)或限制數據跨境流動,針對蘋果、谷歌等公司展開反壟斷調查,威脅拆分其歐洲業務。
上面我們說到,美國的七大科技公司,都是在全球市場上做生意,歐洲日韓市場是他們的大本營。一旦歐盟針對美國的七大科技公司出手,那么美國其實也很被動。
還沒等歐盟出手,美國那邊一眾科技公司就坐不住了,他們決定上門找特朗普商議了。
美國資深科技記者Kara Swisher在社交平臺Threads發文稱,一批來自科技和金融行業知名人士正前往特朗普位于佛羅里達州的海湖莊園,試圖就其推出的稅收政策與其“討論常識”。其表示,“他們(為總統)就職典禮捐出的幾百萬美元,如今正變成數十億、很快可能是數萬億美元的損失。”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也“成了他們的目標之一”。
這些科技金融巨頭曾是特朗普的"金主團",例如2024年大選期間,硅谷企業曾向特朗普就職典禮豪擲數百萬美元3。但如今,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導致科技股暴跌——僅4月3日一天,馬斯克、貝索斯、扎克伯格三人合計損失817億美元,相當于他們捐贈金額的數千倍。這種戲劇性反轉,迫使昔日的支持者不得不以"討債"姿態登門。
換言之,他們對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極度不滿,因為這些科技公司的利益將關稅戰受到大幅沖擊。特朗普計劃將企業稅從21%進一步降至15%-20%,這對蘋果(海外利潤回流)、英偉達(芯片研發稅收抵免)等企業構成直接利好。但若同時實施60%對華關稅,特斯拉等依賴中國供應鏈的企業將面臨
成本暴增300%
的風險。
所以特朗普所謂的全球關稅戰,其實美國內部也存在極大的分歧。而國際資本市場也不看好,因為美國的政治體制就決定了,美國這個國家,注定無法長期實行一項政策。誰知道4年之后,美國新上任的總統,又會鬧出什么新花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