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春福建福鼎茶區紀行之二
◆《日本華僑報》總主筆 蔣豐
中國福建省的福鼎市,不僅是一座被山海偏愛的城市,更是白茶的故鄉。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的饋贈,讓這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水豐沛而溫柔。3月29日下午,在“多聊茶”創始人、日本中國茶研究所所長楊多杰和福鼎的茶山子弟周義科的帶領下,我們乘車在蜿蜒的山路上盤旋。透過車窗,我看見福鼎的丘陵如翠浪般起伏,層層疊疊的茶園里,采茶人星星點點的頭巾在霧中若隱若現,恍若宋徽宗《文會圖》里走出的點茶仕女。沿途經過的村莊,家家屋檐下晾著茶青,竹匾里躺著嫩生生的芽尖,空氣中彌漫著草木初生的青澀與陽光烘焙的暖香。
轉過一道山彎,忽見前方云霧繚繞處,一塊平躺在地的基石上寫著“翁溪村”三個字,而旁邊高高豎立的石碑上則赫然寫著“福鼎大毫茶發源地”八個燙金大字,附近還有一塊咖啡底色白字指示牌——大毫茶母樹園(前方200米)。此刻,空氣突然變得粘稠起來。茶香不再是若有若無的絲縷,而是凝成實體在鼻腔里游走。
我們下車步行,村里修建的青石小徑蜿蜒入林,兩旁茶樹低矮而茂密,葉間綴滿白毫。越往里走,茶香愈濃,那是一種深沉而復雜的香氣,既有新葉的鮮嫩,又有老樹的滄桑,好像能穿透時光,把人帶回百年前那個春日的午后。
穿過重重茶壟,眼前豁然開朗。一株古茶樹煢然獨立于天地間,若非樹根處青石碑上“福鼎大毫母樹”六個朱紅楷字灼灼其華,怕是要教人錯認了這份歷經滄桑的質樸。
駐足凝望,這株被歲月雕琢的老樹,不似黃山迎客松那般張揚,倒像王羲之《快雪時晴帖》里的字,鐵畫銀鉤中藏著圓融。枝干虬曲如龍,鐵色蒼勁,皸裂的樹皮溝壑縱橫,恍若披甲老將滿身戰功。樹冠也不似尋常茶樹那般云蓋垂蔭,卻自有一番風骨——新芽層疊而上,白毫細密如星子散落,在細雨中閃爍著珍珠母貝般溫潤的光澤。雨絲如輕紗籠罩,更襯得那些銀白毫尖若隱若現,恍若仙人遺落的珠璣。
據《福鼎縣志》記載,清光緒六年(1880年),點頭鎮翁溪村的茶人林圣松,在太姥山麓偶然發現一株芽壯葉厚的野茶,移植回鄉,精心培育,這便是大毫茶的起源。百年間,這株“茶王”歷經分株、壓條,繁衍出如今的母樹園。清末民初,林圣松更是用這茶樹制作的白毫銀針,香氣清冽,滋味醇厚,一經問世便轟動茶界,成為海上絲綢之路上的“軟黃金”。
漫步園中,又看見幾位采茶人正輕掐芽尖,動作嫻熟如繡娘穿針。她們頭戴斗笠,腰間竹簍盛著晨露未晞的嫩芽,指尖翻飛間,新茶的生命便被封存在這一芽一葉之中。我蹲下身,細看那芽頭,肥壯飽滿,白毫如銀絲纏繞,輕輕一嗅,清香沁脾,仿佛能聽見百年前林圣松發現這株奇茶時的驚嘆。同行人摘片茶葉遞給我:“嘗嘗,這是會呼吸的茶。”葉片入口微澀,轉瞬卻化作清泉般的甘冽,仿佛吞下了整個濕潤的春天。我突然明白《茶經》里說的“啜苦咽甘”,原是生命最本真的況味。
楊多杰告訴我,福鼎白茶的制作,是福鼎茶人代代相傳的技藝。萎凋時,茶葉要在通風處自然失水,既不能暴曬,也不能悶堆,全憑制茶師的經驗把控溫濕度。每一步都如雕琢璞玉,稍有不慎便前功盡棄。老師傅說過:“制茶如做人,要耐得住性子。”我在想,這話,何嘗不是福鼎白茶百年傳承的精髓?!不知為什么,我這個時候,又突然想起日本京都建仁寺的枯山水,沙紋的走勢也要應和四季流轉。原來,茶道本無定法,正如《大觀茶論》所言:“采擇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造其極。”
我們進入一座已經成為工廠的昔日小學校,主人送上來的是白琳工夫紅茶。茶湯清澈如泉,入口甘甜滑潤,喉間回甘綿長,仿佛能滌盡塵世煩惱。其實,在福鼎白茶紅火起來之前,福鼎地區的茶農大多是以制紅茶為生的。他們的技術也是杠杠的。再看看架子上擺放著一塊匾牌,書有“福鼎大毫茶母樹守護人(2023年度)紀孔玉”的字樣。由此可以想見,被視為“茶中神圣”的大毫茶樹,不僅是自然的饋贈,更是匠心的結晶,是時光沉淀的韻味。在這方寸茶園間,每一片葉子都承載著茶人的堅守與傳承,每一口茶湯都訴說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信步踱出庭院,斑駁的青磚墻垣驀然映入眼簾,恍若一卷未展的古籍靜候知音。駐足細觀,但見墨痕淋漓處,薛宗碧先生所書《大毫茶母樹賦》氣韻生動,尤其開篇數語,如晨鐘暮鼓,叩擊心弦:“天下之大兮,幾處未聞福鼎白茶?白茶之妙兮,誰人得以窮究其奧?然則,白茶之制,何茶最宜?求其正,溯其源,非福鼎大好茶莫屬焉。”把福鼎白茶置于天地經緯之間,其聲威浩蕩,令人頓生“茶冠天下”之慨。而“求其正,溯其源”六字,如老茶人執壺輕點,將千年茶史凝于一瞬,道盡大毫茶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宗脈氣象。我很是喜歡此賦,凝墻默誦,但覺墨香與茶香氤氳交織,感覺筆鋒帶起的不只是松煙墨韻,更有太姥山間的云霧清露。
暮色漸濃,我們依依不舍地離開母樹園。回望那片細雨蒙蒙中的茶園,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我一邊默誦著陸游的“晴窗細乳戲分茶”,一邊感受這次茶旅不僅領略到了大毫茶的魅力,更深刻體會到了中華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未來的日子里,我還將帶著這份感悟,繼續探索茶的奧秘,追尋那些散落在歷史長河中的茶香記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