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南路上的協作大廈,建成于1995 年,小區內公共設施設備老化嚴重:外墻出現裂縫、屋頂滲漏、玻璃幕墻松動,電梯頻發故障等等,嚴重影響居民的日常生活與安全。更為棘手的是,小區至今尚未成立業主委員會,維修資金賬戶余額早已不足首期籌集金額的30%。
如何徹底解決協作大廈的歷史遺留問題?去年以來,區房管局物業中心聯合半淞園路街道,多次組織居委會、開發商、永協物業及業主代表召開協調會議,深入剖析問題根源,積極探討解決方案,最終制定了 “三步走” 的系統工作方案。
從“缺位”邁向“就位”
開啟業主自治新篇章
業主委員會作為業主大會的執行機構,在小區日常管理中起著關鍵作用。但長期以來,協作大廈缺乏業主大會,小區自我管理主體缺失,社區治理 “三駕馬車”的一車始終缺位。因此,推動協作大廈業主大會的成立,成為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首要任務。
2024年,區房管局物業中心將協作大廈業主大會的組建工作納入年度重點幫扶計劃。一方面,積極指導、協助半淞園路街道,通過市、區兩級城建檔案館等渠道,全面收集組建所需的檔案資料,并對協作大廈的物業管理區域進行重新核定,為后續工作奠定堅實基礎;另一方面,對組建工作的各個環節進行詳細的政策指導。
半淞園路街道也積極行動,街道黨建中心主動聯系開發商,要求其指派代表參與業主大會的籌備工作;街道社工辦則提前介入,收集并完善組建資料,推動業主大會籌備小組成立,指導《三規》的制定以及業主大會召開的各項籌備工作。
西三居委會廣泛發動社區力量,從日常社區活動和志愿服務中,挖掘出一批既有專業能力又有公益心的積極分子,作為業委會候選人。同時,積極配合各職能部門,做好日常協調以及業主大會召開前的統計、發票等工作。經過各方協同努力,2024年8月底,協作大廈業主大會順利成立,第一屆業委會成功組建,小區業主自治邁出了重要一步。
從“缺失”走向“補足”
維修資金成功“歸位”
協作大廈第一屆業主委員會成立后面臨的首要難題,便是維修資金嚴重短缺。經多方調查及前期物業服務企業提供的證據表明,業主繳納的首期維修資金,開發商并未按規定入賬。因此,追討開發商補建維修資金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突破口。然而,開發商主要負責人一直拒絕出面協商,導致追討工作陷入僵局。
2024年11月,區房管局物業中心會同街道城建中心,再次召集協作大廈開發商、業委會、永協物業,就維修資金補建事宜進行協商。經過充分討論,會議明確了補建時間節點、金額及入賬方式等關鍵事項。由于開發商缺席會議,會后將會議紀要及時抄送開發商。區物業中心通過電話多次向開發商進行政策解讀和普法宣傳,物業公司也主動承擔起與開發商的溝通協調工作。
在各方不懈努力下,2025 年2月,開發商終于同意將前期收取的業主專項維修資金轉入維修資金賬戶。為確保補建工作順利完成,區物業中心指導永協物業和業委會,精準核定分攤面積與金額,并詳細說明后續交款流程。街道城建中心也積極與業委會溝通,解讀相關法律法規,解答疑問。3月18 日,隨著維修資金成功入賬,協作大廈的 “生命錢” 終于回到業主的“口袋”中。
多方合力
守護居民 “頭頂大事”
維修資金到賬后,房屋維修工作迅速提上日程。其中,屋頂修繕涉及百余戶居民的切身利益,備受關注。半淞園路街道將其列為 “動真碰硬破難題” 專項行動的重點任務之一,并成立工作專班。此次維修施工推進會,更是將 “動真碰硬” 零距離家園理事會開到了現場,工作專班現場督導,業委會、永協物業、施工方與居民代表面對面交流協商,為加速推進維修工程按下了“快進鍵”。
未來,街道將進一步規范和細化施工流程,充分聽取并統一居民意見。區房管局物業中心也將持續跟進,在維修資金劃轉使用、工程審價、新物業合同簽訂等關鍵環節,與街道緊密聯動,全力推動問題解決,努力為居民交上一份滿意的民生答卷,讓協作大廈的居民生活環境得到切實改善。
老舊小區的煥新不僅是磚瓦的修補,更是治理生態的重塑。當行政理性遇見社區溫度,當法治剛性融合協商柔性,那些曾令人望而生畏的“硬骨頭”,終將化作城市更新的墊腳石。協作大廈的故事,正為上海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寫下生動注腳。
記者 / 王月華
編輯 / 孫沖
圖片 / 區物業中心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黃浦官方微信
黃/浦/進/行/時
1.
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