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丨王清珍老人
前言
“有一個女戰士使我印象至深,她叫王清珍......這個姑娘為了解除戰友的痛苦,幫助傷員排尿,情操之高尚,令人肅然起敬......”在《秦基偉回憶錄》中,有這樣一段的記述。
1951年,15歲的王清珍跟隨部隊來到河北,為前往朝鮮戰場做準備,當時部隊領導考慮她年紀還小,打算讓她留在后方,結果王清珍說什么都不答應,當即哭著向領導爭辯:
“為啥留我?父母親把我交給你們,你們走到哪兒,我就跟到哪兒。”
“你連死都不怕,還怕什么羞?”
王清珍出生于1936年,在14歲的時候就參軍在部隊醫院幫忙,1951年朝鮮戰爭爆發之后,僅僅入伍4個月的王清珍隨軍進入朝鮮。在每一次戰斗打響之后,王清珍都主動要求上前線,當時只有15歲的王清珍身上似乎有使不完的勁。
圖丨王清珍19歲照片
到了戰場上之后,王清珍真正見識到了戰爭的殘酷。她第一次負責護理的三個志愿者傷員,一個被炸斷了雙腿,一個被炸壞了眼睛,一個被炸壞了生殖器。剛見到這幾名赤身裸體的傷員時,王清珍渾身不自在,甚至感覺有些毛骨悚然。
尤其是那一名被炸壞生殖器的傷員,當王清珍要為他包扎傷口的時候,傷員掙扎著不斷用腳踢她,死活不讓她動手,但沒過多長時間,王清珍就克服了這種心理,很快適應了戰場上的環境,那些難為情、不好意思全部被拋之腦后。
1952年10月,上甘嶺戰役打響了,志愿軍和敵軍展開了以坑道為主的陣地防御戰,王清珍負責3個坑道,20多名傷員的護理。給傷員清洗包扎傷口,喂水換藥,都是王清珍一個人來做。
有一次一名傷員全身被燃燒彈燒壞,嘴巴腫得張不開,吃不進任何東西,王清珍便用自己的舌頭舔傷員的嘴唇,慢慢潤開一條縫,再將藥片嚼碎,嘴對嘴用舌尖將藥頂進傷員的嘴里,然后再含一口水,用同樣的方法將水喂進去。傷員感動地對王清珍說:
“我眼睛看不見,我感謝你啊,好妹妹!”
圖丨王清珍正在給傷員喂飯
在護理傷員的過程中,王清珍經常要幫助傷員大小便,有時傷員將大小便拉到了褲子上,王清珍還要幫他們洗干凈。后來王清珍回憶起這一段經歷,坦言當時她想著都是自己的兄弟,也沒什么特別難做的。
有一天夜里王清珍在查看傷員的時候,突然聽到了一陣呻吟聲,她快步走到病床前,發現是下午剛從前線送來,腹部受傷、腸子都被炸出來的一位姓曹的排長。借著昏暗的煤油燈光,王清珍發現曹排長的臉色非常不好,頭上都冒出了細細的汗珠:
“同志,哪地方痛?”
“我,我要......”曹排長張了張口,還是沒能說出自己的想法。王清珍看著他欲言又止的樣子,立刻明白過來,詢問他是不是要解手,曹排長不好意思地小聲說自己想要小解,王清珍轉身將罐頭盒拿來,正要幫曹排長脫褲子的時候,曹排長吃力地推了推她的手:
“這事就讓我自己來吧!”
圖丨《上甘嶺》中王蘭的形象以王清珍為原型
王清珍轉身走到山洞口,只聽到背后的曹排長“哎呦”了一聲,罐頭盒也掉到了地上,王清珍趕忙轉身,快步走到病床前,著急地說:“你連死都不怕,還怕什么羞?還是我幫你吧。”其他的傷員不知何時也醒了過來,紛紛勸說曹排長讓王清珍幫忙,他們好幾個人都是靠王清珍幫忙大小解的。
在眾人七嘴八舌地勸說下,曹排長點了點頭,但他還是不好意思說自己尿不出來,不明就里的王清珍以為曹排長剛才是因為翻身引起傷口疼痛,慢慢解開曹排長的褲子,小心地將罐頭盒接了上去。曹排長再次使勁,還是沒能尿出來,傷口也因此劇烈疼痛,讓他忍不住叫了一聲。
王清珍這時才明白過來,曹排長因腹部受傷,泌尿系統也受到了損害,已經不能自己控制排便。她伸手摸了摸曹排長的小腹,已經脹得圓鼓鼓,顯然已經憋了很長時間,必須馬上排尿,否則將會對身體造成更大的傷害。
圖丨電影《上甘嶺》劇照
王清珍迅速從值班室找來導尿管,不能自理的曹排長也不再推辭,一聲不吭地配合著王清珍。沒想到導尿管插入之后,尿液還是排不出來,需要用注射器吸尿,可王清珍當時并沒有大管的注射器。
眼看著曹排長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不但頭上的汗珠更多,面部表情也越來越痛苦,甚至眼角都疼出了淚水,這名戰士被炮彈炸壞肚子時都很少哼叫,此時卻因為排不出尿而備受折磨。其他傷員見到此情此景急得連連嘆息,王清珍也是心急如焚毫無對策,這時一位傷員滿是歉意地說:
“要是我們哪個能動一動就好了,用口吸也不能看著曹排長被尿活活憋死。”
王清珍聽到后頓時眼前一亮,但馬上心里又有些遲疑,作為一個年輕的衛生員,用嘴替異性排尿,自己從來沒做過,甚至連想都沒想過。但看著曹排長痛苦的神情,王清珍一抹心中的疑慮,俯下身子用嘴含住導尿管,使勁一吸,終于將尿吸了出來。
圖丨王清珍(前排右二)與志愿軍在朝鮮合影留念
導完尿之后,曹排長激動得熱淚盈眶,一個勁地感謝王清珍,王清珍回答說:“謝什么,要是在家里,你是你媽的寶貝兒子,我是我媽的寶貝姑娘,現在咱們為著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來了,就應該這樣。”
“真該將那一身血衣保存下來”
抗美援朝中最令王清珍難忘的事情,還是親手為黃繼光烈士整理遺體。黃繼光原名黃積廣,在他犧牲之后,由于向志愿軍總部報告的戰士操持南方口音,總部的通信員未多加核實,以字音記錄寫為“黃繼光”。等搞清楚正確名字的時候,“黃繼光”這個名字已經家喻戶曉,相關部門只好將錯就錯,后來甚至還將他弟弟的名字由“黃積恕”改為“黃繼恕”。
圖丨黃繼光畫像
黃繼光出生于四川省一個小山村中,由于父親早逝,黃繼光在六、七歲的時候就開始給地主干活,1949年家鄉解放之后,黃繼光成為第一批農會會員,不但分到了田地,還成了村里的民兵。朝鮮戰爭爆發之后,部隊到黃繼光的家鄉征兵,黃繼光果斷報了名。
作為第三批入朝的志愿軍,黃繼光被分配到第十五軍擔任連里的通訊員,1952年黃繼光隨部隊到五圣山前沿陣地換防,一心想到前線殺敵立功的黃繼光卻被分配到連隊做后勤,一時間讓黃繼光想不通,甚至還鬧了一段時間情緒。
上甘嶺戰役打響之后,黃繼光被抽調到營部擔任通訊員,當時黃繼光所在的連隊負責依次收復6號、5號、4號和0號陣地,為大部隊打開一條前進的道路,然而殘酷的陣地戰讓黃繼光所在的連隊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拿下前面三個陣地之后,原本有90多名戰士的連隊只剩下十幾個人。
圖丨黃繼光用身軀堵住敵人機槍射口
10月19日凌晨,連長將剩余的十幾個人分成三個小組,對0號陣地上的碉堡展開攻堅爆破,輪番上陣的爆破小組紛紛倒在了敵人的槍口之下,后面大批的志愿軍被阻擋在距離陣地幾十米的山溝中。
眼看著陣地久攻不下,跟隨著參謀長的黃繼光也心急如焚,如果天亮前還不能攻下,將會讓后面的大部隊遭到敵軍飛機轟炸的危險,之前的戰果也將付諸東流。在這緊要關頭,黃繼光和另外兩名通訊員主動請纓,組成爆破組強行向陣地突擊。
眼看著另外兩名通訊員中彈倒下,黃繼光獨自一人爬到距離碉堡十余米遠,扔出了身上最后一顆手雷。眼見著志愿軍的攻擊停止下來,碉堡中的機槍再次瘋狂起來,彈盡糧絕的黃繼光在身中數彈之后,忍著劇痛向碉堡爬去,搖晃著站起身,張開雙臂撲在了敵人的射擊孔上。
當戰友們沖上陣地的時候,發現黃繼光用他矮小的身軀牢牢堵住了敵人的射擊孔,雙手緊緊抓著掩體上的麻袋,努力不讓自己倒下。當時陣地還處在敵我雙方的爭奪階段,如果在20分鐘內不能修筑好工事,敵人還會反撲過來將陣地搶走。
圖丨黃繼光烈士犧牲處
在這種嚴峻的戰斗態勢下,想要將志愿軍烈士的遺體運回變得十分困難,衛生員們幾次嘗試都沒有成功。在黃繼光犧牲了三四天之后,王清珍、官義芝、何成君三名女衛生員,和三名男戰士抓住戰斗間歇,迅速接近已經殘破的碉堡,努力移開黃繼光的遺體,用最快的速度將遺體運回收容所坑道旁的小松樹林里。
當時黃繼光的遺體已經僵硬得像是從冷凍庫里搬出來一樣,雙手仍高舉著,保持著趴在碉堡上的姿態。聽說黃繼光的遺體被搶了回來,有位戰地記者跑了過來,說要給黃繼光的遺體拍張照片,王清珍幾個人將黃繼光僵硬的遺體豎立起來,讓記者拍了照。
在整理黃繼光遺體的時候,大家才發現黃繼光的胸膛前已經被火藥燒黑了,彈洞就像蜂窩似的,后背的脊骨已經被子彈打穿,形成了很大的血洞。他身上背著的手電筒和水壺也布滿了彈孔,衣服上的鮮血已經干了,緊緊沾在黃繼光的身上。
圖丨衛生員給烈士包裹白布
王清珍用剪子將衣服剪成一個個小塊,用熱水慢慢潤著撕下來,在給黃繼光換新衣服時,他高舉的雙手難倒了眾人,怎么弄都弄不下來。王清珍和其他幾名衛生員一合計,決定用汽油桶燒熱水,用熱毛巾捂黃繼光的手臂。
這個辦法對水溫的要求比較高,水溫太高會造成皮膚的損傷,水溫太低則毛巾一出水就涼了,王清珍和另外兩名衛生員就用溫度適宜的毛巾整整捂了兩天,終于在第二天雙臂有了一點點活動,到第三天黃繼光的雙臂和整個身子都軟了下來,四肢都可以活動,這才得以換上嶄新的志愿軍軍服,裝進棺材里。
當時后方的衛生員都是這樣整理志愿軍遺體,在給黃繼光整理遺體時,大家并不知道黃繼光會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因為在上甘嶺的戰場上,像黃繼光這樣的烈士還有很多,有些人甚至都被炸得粉身碎骨,連遺體都找不到。
圖丨王清珍在上甘嶺戰役結束后榮立二等功
1997年10月,王清珍原先的收容所教導員請活下來的衛生員聚一聚,王清珍、官義芝等人如期到達,當時大家已經40多年沒有見過面,一見面就抱在一起激動痛哭。當回憶起當年整理黃繼光遺體的經過時,大家無不遺憾地說:
“當時我們要有先知先覺多好,如果能夠把他的那一身血衣保存下來,那也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啊!”
“我只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情”
上甘嶺戰役結束之后,王清珍榮獲二等功,被授予二級戰士榮譽勛章。1953年10月,在志愿軍赴朝作戰三周年之際,王清珍和丈夫劉煥杰在上甘嶺戰場附近舉行了結婚儀式,據說這也是志愿軍某師在朝鮮戰場上特批的第一對婚姻。
圖丨王清珍夫婦
1954年,林杉在創作完《上甘嶺》的劇本之后,特地在劇本最后的頁碼上注明:衛生員王蘭的原型就是王清珍。王清珍回國之后還受到了胡耀邦的接見,胡耀邦見到她之后握著她的手高興地說:
“聽說你就是《上甘嶺》中的王蘭,好哇,在戰場上是英雄,回到地方當模范。”
1958年王清珍響應部隊號召回到老家之后,在醫療器械廠當了一名普通的工人,幾個月之后,在全廠干部職工的推薦下,王清珍出席了全國青年積極分子代表大會。1960年3月8日,在慶祝國際婦女節50周年的大會上,王清珍還受到了朱德、周總理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1966年,王清珍根據中央軍委的通知,第二次穿上了軍裝,為部隊的醫療衛生建設做了大量的工作,1982年王清珍正式從軍衛生處副處長的崗位上退休,但她哪能閑得住,很多中醫絕活在她的晚年繼續發揮余熱。
圖丨退休后的王清珍過著簡樸的生活
得知志愿軍特等功臣趙毛臣的老伴因病臥床不起,王清珍上門對其精心照顧了近兩個月時間,終于使其生活起居都能自理。軍需處一位老干部因腦梗不能說話不能吃飯,在王清珍一個多月的治療下,病情得到了好轉。多年來,王清珍經常為地方上的特殊患者上門義診,將自己的一份熱情送進了許多家庭。
1992年以來,王清珍和另外兩名上甘嶺英雄,前往孝感各個機關單位,甚至下到農村,作了上百場報告,聽眾達到了數十萬人,同時王清珍還被孝感多所學校聘為校外輔導員,用自己的經歷教育孩子們什么叫做“上甘嶺精神”。
1997年國慶節,王清珍作為《上甘嶺》電影中女衛生員王蘭的原型,和來自全國各地的十名老英雄模范相聚北京,一起登上了天安門觀禮臺,并受到張萬年和遲浩田的接見。遲浩田緊緊握著王清珍的手說:
“你在朝鮮上甘嶺戰役救傷員的崇高精神永遠值得學習。”
圖丨王清珍(左三)接受張萬年接見
同年,多家電視臺先后報道了王清珍的故事,讓大家更加了解當年王清珍在戰場上做出的事跡,然而王清珍卻不以為然,她認為《上甘嶺》中王蘭的形象,不是創作者憑空想象出來的,而是從真實的生活中提煉、升華出來的,“王蘭”的形象不單單是指她個人,而是對所有參加上甘嶺戰役的醫務工作者的藝術概括:
“在上甘嶺陣地,有許多跟我一樣的女衛生員,她們都做得很好,她們都是王蘭的原型。英雄是老百姓創造出來的,我只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