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美兩國陷入了歷史上規模較大的貿易對抗。特朗普政府宣布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征高額關稅,中國政府迅速發布了反制措施清單。這一輪貿易較量的背后,是新興經濟體與傳統經濟體在全球供應鏈中地位的變化。面對美國挑起的這場貿易風波,中國展現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應有的戰略定力。
鋼材征稅只是中國反制清單里的一項舉措。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將16家涉軍美國企業列入出口管制名單,對11家美企實施不可靠實體清單制裁,暫停6家美國農企產品輸華資質。商務部門發起對美產CT球管的反傾銷調查,科技部啟動稀土出口管控機制,海關總署還向WTO提起訴訟。這一系列反制措施形成組合拳,精準打擊了美國高科技產業和農業利益集團。
跨境貿易商群體的擔憂是有現實原因的。根據2024年海關數據,中美3674億美元農產品貿易額的絕大部分可能會消失,470億美元的機械產品跨境流動也會陷入困境。不過,這種影響是雙向的。中國對美汽車零配件加稅直接影響到福特、通用在密歇根州的裝配線,半導體材料出口限制會重創亞利桑那州的芯片產業園。美國企圖通過極限施壓讓中國外貿崩潰的想法,早已被2000億美元雙向貿易利益鏈條所打破。
如果只關注貿易數字的增減,就會誤判這場貿易較量的本質。美國真正的目的,是要重塑全球產業版圖,通過關稅壁壘迫使跨國企業把產業鏈遷回美國。這也是特朗普對德國汽車業、東南亞電子產業征稅的根本原因。那些試圖通過單方面讓步來換取美國諒解的國家,最后都會發現這是個無底洞。就像墨西哥同意重簽北美自貿協定時,等來的卻是白宮再次提高鋼鐵關稅。
1930年斯姆特-霍利關稅法的教訓,如今在太平洋兩岸再次上演。當時美國大幅提高20000多種商品的關稅,引發全球62個國家報復性征稅,導致世界貿易額大幅縮水。而中國采取了新型應對策略,聯合歐盟建立平行關稅框架,與東盟打造零壁壘貿易區,同拉美國家簽署本幣結算協議。這種用多邊主義破解單邊主義的方法,正在動搖美元霸權的基礎。
中國市場對全球資本有很大的吸引力,這是中國抗衡美國的重要優勢。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實現了95%供應鏈本地化,波音在華訂單占全球總量的四成,空客天津總裝線每年交付量突破三位數。當白宮威脅對37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稅時,美國化工巨頭杜邦卻宣布追加在華投資28億美元。這種產業結構的高度互補性,讓任何單方面的經貿脫鉤都只是政治作秀。
在日內瓦湖畔的WTO總部,中國的訴訟團隊正在收集美方違背最惠國待遇的證據。從航空補貼到芯片禁令,從農產品配額到數字稅爭議,美方近五年累計違反國際貿易規則達47次。這場法律戰的勝負不僅關系到具體產業利益,更影響著自由經貿秩序的未來走向。中國積極應對,實際上是在為所有新興經濟體爭取生存空間。
當紐約港的貨輪開始改變航線,當慕尼黑的機器人產線向渤海灣轉移,世界正在經歷一場經濟秩序的大重組。在這場沒有硝煙的貿易戰爭中,真正的競爭不是關稅數字的變化,而是誰能構建更有吸引力的全球合作網絡。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和完備的產業鏈,正在書寫多極化時代的新型經貿規則。
照片由Pexels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