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標簽和名片,凝聚著古代無數醫者的智慧。
如今,系統性的中醫學習已經逐漸成為相對小眾的圈子,其主流醫學地位也漸漸被西醫所取代。
就算是中西醫結合醫院,中醫的培養也會采取西醫的固定模式,因此民間有人說,隨著西方文化的引進,中國越來越找不到純粹的中醫。
這門博大精深和歷史悠久的學術,曾經在歷史舞臺上熠熠生輝。
從原始部落時代開始,中醫便開始為上層階級服務。
后來的春秋戰國時期以及封建大一統時代,中醫文化都有著不同程度的發展。
從私下教授到官方辦學,中醫的傳承方式也有了一定的創新,古代的醫學知識如何傳承至今?中醫又是怎樣漸漸走向衰落的?
口口相傳,私學興盛
《黃帝內經》,這是我國中醫界的經典著作,從名字上看,有朋友便認為,三皇五帝時期的黃帝,是一位醫學大家。
但隨著歷史研究的深入,這種觀點逐漸被更多的史料所推翻。
據考證,黃帝本人并不像炎帝那樣專注于中醫醫學研究,也沒有過神農嘗百草的經歷,更沒有以身試毒的過往。
嚴格意義上來說,他其實并不懂得醫學。
這本典籍之所以會以黃帝的名字命名,那是因為書中的知識成果,大多來源于黃帝統治的原始部落時期的醫者。
那個時候的醫生,并不是一個專業的職業,更像是人類行走于社會的必備功能和屬性。
每個人都有應對傷寒雜病等諸多日常疾病的方式,在遇到突發狀況時,大家也會有應對的措施。
生長于山林之中的中草藥,每一種都具有特殊的藥性,也針對特定的疾病發揮作用,這些通過實驗而得出的發現,都被記載于經典的醫書之上。
打開《黃帝內經》,你會發現,其中的部分文字并沒有形成系統,對于某一種特定疾病的治療方式,也沒有形成固定的模式。
也就是說,在這一時期,中醫文化僅僅是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現。
春秋戰國時代,中醫文化有了顯著的發展。
那個時候的醫生大多以巫醫的身份行走于社會,他們的主要職能是巫,而不是醫,以巫術治天下,這才是他們的工作職責,治病救人,這只是順帶的事情。
此時此刻,為后人所熟知的中醫文化體系,已經具有一定的基礎。
不過相對于成熟完善的狀態而言,此時的中醫文化顯然還不足以著書立學。
直到秦始皇統一天下,漢王朝推動大一統興盛,以私學為主要形式的中醫文化傳播方式才廣為流行。
要想傳承一門文化,書籍是必不可少的工具,秦漢時期的中醫藥書籍,今時今日依舊被人們奉為寶典。
比如前文提到的《黃帝內經》,它就成書于秦漢時代,再比如與另一位炎帝相關的《神農本草經》,以及治療日常疾病為主的《傷寒雜病論》,它們都是這一時代璀璨的中醫文化成果。
有了書籍,廣大的中醫學子自然就有了學習的藍本,他們通過書籍當中的經典理論來為自己打下基礎,再通過實踐活動來不斷精進自己的醫術。
有人說,每一位具有爐火純青的醫術的醫者,手上都曾沾染過幾條人命,這話絕不是沒有道理。
醫學不同于其他學術,它直接作用于人體,并且與人的生命息息相關。
這是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實踐,可失敗在現實生活中終究無法避免,一旦失敗,病人則需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中醫就這樣在鮮血中淋漓前進,不斷發揚光大。
寫出《傷寒雜病論》的張仲景,他是這一時代的中醫代表,也是整個中醫藥文化的代表人物,是毫無疑問的專家。
如果按內外科的類別劃分,他的主攻方向是內科,他一般會通過調理身體各部分的機能,使整個系統達到平衡,也使人體與自然環境達到平衡。
他認為,一個人的身心健康,離不開對環境的適應,在不同類別的環境當中,人應當采用不同的方式來保持健康。
比如生活在盆地地區的民眾,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更注意除濕,排除濕氣,才能拒絕臃堵。
又比如生活在日照時間相對較長地區的民眾,他們身體內部往往會具有較多的燥氣,所以清熱和降燥,才應當是他們的首選。
因地制宜,這個道理在醫學當中也同樣適用。
他不僅個人成就達到了頂峰,也在醫學教育領域發揮了重要的影響力,他廣收弟子,把自己的畢生所學毫無保留的傳授下去。
從他的事例中,我們能夠看出,秦漢時期的醫學傳授方式通常以私學為主,老師和學生往往通過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方式,進行醫學知識的傳播。
一些相對具有名氣的醫者,他們會招攬許多學子,他們個人需要對整個教育過程負責,而中醫傳授過程也沒能受到明確的官方政府或者法律制度監督。
王莽新政以后,這一狀況發生了明顯的改變。
東漢時期,朝廷當中已經出現了專門的醫官,分為男女兩類。
前者主要負責為王侯將相和官僚治病,他最珍貴的服務對象自然是至高無上的皇帝,而后者則主要為皇宮當中的妃嬪,以及貴族階層的女子服務。
朝廷對于中醫文化的重視,逐漸帶來了民間對于這一文化體系的向往。
所以在這以后,越來越多的學子投入到中醫學習的領域,這也算是他們“曲線救國”的一種方式。
到了魏晉南北朝,口口相傳的教學方式仍然沒有本質上的改變。
一個普通人想要學習中醫,還是需要到民間尋找德高望重的老師,投入師者門下,這才能開始自己的學習之路。
不過隨著隋唐時代的到來,中醫私學的教授體系逐漸演變為了官學。
開辦官學,漸成體系
從隋朝開始,專業的中醫官方學校便已經出現。
史書對這一時期的太醫署有著這樣的描述:“主藥二人,醫師二百人,藥園師兩人,醫博士二人,助教二人。”
在一個固定的教學結構中,學校一般會提供兩位主管者,再配備相應的醫師,藥師,醫學博士和助教。
上下分明的結構,為中醫學子提供了全方位的教育保障。
從老師的名稱當中也能看出,隋朝統治者已經具有相當先進的意識,將中醫區分為了醫學和藥學兩大板塊。
醫學主要是認識人體的經脈,了解各大不同的穴位,明確對癥下藥的方式,也能通過望聞問切等手段判斷病人的病癥。
而藥學則主要針對中醫藥發起研究,每一種藥材具有怎樣的性質,不同特點的藥材會應用到怎樣的病癥治療當中,藥材與藥材之間有著怎樣的組合搭配,這都是具體的細分學科需要學習的內容。
有了配套的教育體系和完善的教育制度安排,中醫藥文化在這一時期迎來了黃金發展,也為了唐朝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唐朝時,皇帝對中央和地方兩大部分作出了區分。
中央的官方中醫學校,仍然像之前一樣開設,并且把學科從兩門變成了四門,從中央學校畢業的學子,極有可能直接進入宮廷體系,為上層統治者所服務。
至于地方的中醫學校,其重視程度自然不會有中央那么高,他們能夠得到的教育資源和各類資源都很有限,但他們也在有限的條件內盡全力培養人才。
行走江湖的郎中,著名的中醫藥堂坐班大夫,以及一些打出了個人招牌的老中醫,他們都有可能接受過地方中醫學校的教育。
官學的開辦,為中醫教育創造了全方位的有利條件。
朝廷有主管的官員專門負責學校監管,學校內部也會有具體的負責人以及各個學科的傳授者,甚至還會為學生開展后勤保障工作。
就算以現代人的視角來看,當時的教育體系也絕不過時。
而且,中醫學子并不是進入中醫學校后便能高枕無憂,他們就像在常規學校中學習那樣,每年接受考核。
只有通過考核的人,才有資格繼續享受教育資源。否則,學生將會被踢出教育體系之外。
如果沒有辦法尋求官學教育途徑,那也就只能延續若干年前的方式,在民間尋找私人師傅。
到了宋朝和元朝,中意文化不僅沒有衰落,反而迎來了進一步的發展。
宋朝是一個相當重視文化傳播的朝代,由于造紙業和印刷術的發展,宋朝在中醫典籍的傳承方面有著不容忽視的貢獻。
統治者帶頭號召國家印刷大量中醫典籍,并且將之推向民間,引發了民間學子學習中醫的浪潮。
在沒有辦法通過科舉考試改變命運時,許多學子也會退而求其次,選擇學習中醫。
至于元朝,這是一個少數民族統治的時代,他們在中醫方面沒有特別突出的貢獻,但是也基本維持了前朝的發展成果。
走向衰落,必經之路
在醫學發展不那么發達的時代,貴族階層對這一資源看不上眼,他們只會成為中醫服務的對象,而不會成為中醫的踐行者。
但是當中醫文化逐漸成為社會潮流時,他們便會橫插一腳,利用手中的特權來壟斷中醫教育資源。
這就導致明朝時期,中醫學習有了門第的門檻。
寒門學子很難通過個人的努力獲得足夠充分的中醫教育資源,而貴族子弟卻能夠輕而易舉的站在別人的人生終點。
隨著資源的進一步壟斷,愿意學習中醫,或者說有條件接觸到中醫教育的人,自然會越來越少,久而久之,中醫文化也開始走向下坡路。
如果說明朝時期是一個轉折點,那么到了清朝,中醫則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
滿族人對中醫文化知之甚少,對漢族的文化整體又帶有排斥心理,所以在清朝統治下,中醫的學習科目逐漸減少,人才培養更是青黃不接。
清朝晚期,西醫的治療方式傳入中國,更是對中醫造成了巨大的沖擊。
結語:
發展和傳承了幾千年的中醫文化,是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瑰寶,也是每一個中國人應當保護和弘揚的民族名片。
弘揚傳統文化,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了解中醫,保護中醫,捍護中醫文化,這也是我們作為當代中華兒女的責任。
參考資料:
《中醫藥發展歷程》
《黃帝內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