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報道,據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公布的調查顯示,科技工作者平均每日工作時長為8.6小時,最長工作時間每天16小時,其中,博士學歷的科技工作者每日平均工作時間最長,為9.29小時,每周的運動時間不到5小時,明顯少于其他學歷群體的運動時間。
高校青年教師與科研人員看似光鮮亮麗的光環背后,是日復一日的艱辛付出和生命透支。
中山大學青年人類學者夏循祥曾撰文,近距離揭秘高校青年教師的日常:
你以為大學教師工作時間很自由、很輕松?
一個對教學負責并且處于學術成長期的大學教師
最寶貴的就是時間
他們的工作絕不是朝九晚五就可以解決的
而是靠自覺和自我剝削來完善自己
1
和每天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比較起來,中大教師每年220-290學時的工作量,真是少得可憐。然而,內行人都知道,大學教師的工作幾乎是全天候的,尤其是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教學和科研背后都需要大量的隱性時間。“影子工作”指的是消費者使已購商品變為可用物品的任何勞動。這個概念運用到大學教師身上,就包括青年教師成長為好教師、好學者的任何工作和時間。
就我5年的教學經驗來說,備一門新課,每一個教學時間至少需要6-10倍的課程準備。而一門課只有開到3-5次以上,才會成為一門成熟的課程,在教案方面不用大動干戈也能夠講得自圓其說。而認真的教師,依然需要3-6倍的備課時間。也就是說,上述看起來少得可憐的教學時間其實需要3-10倍的“影子工作”。何況,大部分青年教師的年工作量都超過規定工作量一倍以上。
2015年7月-2016年6月的考核年度,我可以計算的工作量已經是198小時,而下學期還有三門課(144學時)和50個學時的論文指導任務(5名本科生畢業論文和5名大三的學年論文)。系里其他同事的工作量也都是嚴重超標,我肯定不是最多的那個。按上述計算法,我這一年的工作量將在392*3-10=1176~3920之間(有一門課對我而言是新課)。而上班族即使不休年假,每年的工作時間大概是1992小時【52周*5天-11天公共假期)*8小時】。
2
此外,科研需要的時間更多。大部分自然科學的學者們需要大量的實驗室工作。而人文社會科學的教師雖然不用被實驗室固定,但要想成為一名好的學者,必須通過持久的大量閱讀、調查以及無時不刻的思考和寫作。閱讀將體現在文獻綜述方面,調查獲得的資料將為這些閱讀和思考賦予生命。也就是說,只有靠近學校和盡可能地呆在學校,大學教師才會更好地利用校園里的實驗室和資料室。我的工作合同要求每年發表一篇CSSCI期刊文章,從寫作到順利發表,所需時間按100小時算并不為過。何況并不是每篇文章都能發表。
除了教學與科研,大學教師們還有一些學校與社會事務,比如作為學生活動的指導教師、評委、評審,以及隨時接受學生(及家長)咨詢。擔任班主任、碩博士導師的教師們雖然有工作量可以計算,但除了少數人,實際工作量基本上都會超標。還有部分教師要擔任行政職務,填表、寫報告、組織會議、排課等決策也需要很多時間。有的教師還會自己利用業余時間組織同學們開讀書會。
3
另外一項很耗時間的事務就是報銷。報銷并不一定意味著“有錢花”,而是大量的實際工作。比如我所在的人類學系,每年都有為期一個月的田野調查,是一門必修課。每個教師負責帶領6-10位同學去全國各地的農村調查,全天候地陪著(指導)學生進行實習并且負責衣食住行的統籌和報銷,并且在事后指導每位學生寫出一份3萬字以上的田野實習報告(論文)。
農村吃住基本上都沒有發票;交通耗時較長但學生們不愿意乘坐硬座(學校只能報銷硬座);還需要“招呼”好當地的“話事人”;向導和翻譯的勞務費也只能打白條;這些都不符合現行的財務制度。所以有社會實踐課程的教師們常常面臨著一個兩難的選擇:一方面自己需要通過實踐課程來教學相長,一方面又要面對著令人絕望的報銷制度。一個不小心,會影響你整年的心情。
2014年我帶的暑期實習,收集到了所有能夠收集的發票,但財務處就是不認可,到現在還沒有處理完,導致這兩年每到年終我的個人賬戶就被封殺。去年底,我還因此被學校白白收回了個人項目的6000多元。今年我只能借用其他同事的賬戶才能報銷其他的差旅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