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葉黃素,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能護眼、緩解視疲勞。但最近,8歲男童吃葉黃素軟糖患干眼癥的微博熱搜,卻讓人慌了神。
新聞中說杭州一位8歲男孩因眼睛干澀發癢到醫院就診,被診斷為干眼癥。醫生詢問病史后發現,男孩平時愛吃葉黃素軟糖,家長也認為葉黃素對眼睛好,便沒有過多干預。
這個事情讓不少人非常疑惑:葉黃素不是護眼嗎?怎么還會吃出干眼癥?
先說結論:葉黃素并不會導致干眼癥。
干眼癥的主要原因是淚液分泌不足或蒸發過快,與用眼習慣、環境干燥、激素變化、某些疾病或藥物等因素相關,8歲男童患干眼癥可能跟用眼習慣不衛生也有很大關系,如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葉黃素有助于延緩老年性黃斑變性(AMD)等眼部退行性疾病,并不能緩解視疲勞、預防近視。葉黃素軟糖也并不是補充葉黃素最好的來源,不推薦經常給孩子吃,多吃蔬菜水果蛋黃也可以獲得足夠的葉黃素。
葉黃素會導致干眼癥嗎?
案例中的孩子經常吃葉黃素軟糖,所以就說是因為葉黃素導致的干眼癥,這種推論屬于張冠李戴。
干眼癥(Dry eye syndrome,DES),又名干性角結膜炎(Keratoconjunctivitis sicca,KCS),是一種眼睛干澀的狀態。干眼癥的主要原因是淚液分泌不足或蒸發過快,與用眼習慣、環境干燥、激素變化、某些疾病或藥物等因素相關,目前并沒有證據顯示吃葉黃素會導致干眼癥的。
案例中8歲男童出現干眼癥,可能是因為自己用眼習慣,比如他不注意洗手就揉眼睛,或者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可能導致眨眼減少,淚膜不穩定,進而導致干眼癥。這個問題現在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比較常見,尤其需要注意。
葉黃素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葉黃素(Lutein)是一種天然的類胡蘿卜素,天然存在于視網膜黃斑區,是構成視網膜色素的重要成分。
人體無法自主合成葉黃素,需通過飲食攝入。葉黃素主要存在于深綠色蔬菜(如菠菜、羽衣甘藍)、蛋黃、玉米、柑橘等食物中,所以只要平時飲食注意多吃深綠色蔬菜、玉米、胡蘿卜,吃雞蛋不要丟蛋黃,也可以獲得足夠的葉黃素。
“長期使用電子產品的人及時補充葉黃素,有助于眼睛吸收藍光,緩解視疲勞。”這是網絡上一些商家兜售葉黃素片的噱頭,甚至還有說它能預防近視的。
其實這些說法也都是缺乏科學證據的。
葉黃素有很好的抗氧化能力,具有抗氧化和過濾藍光的作用。它對我們眼睛的健康益處主要有兩點:
-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過濾高能量藍光,減少氧化對視網膜的損傷。
- 維持視覺健康:提高黃斑色素密度,延緩老年性黃斑變性(AMD)等退行性疾病。
雖然葉黃素可以保護眼睛免受藍光的危害,但是對于緩解視疲勞的作用有限。
很多人視疲勞的主要原因是長期看電子屏幕、眨眼頻率、近距離用眼、長期使用度數不匹配的眼鏡等。如果長時間看電子屏幕感覺視力疲勞了,大家應該做的是停止用眼、好好休息,而不是依賴吃點葉黃素,這是治標不治本。
緩解視疲勞,主要還是要依靠配鏡矯正、保持良好的用眼習慣等方法,比如正確的姿勢、良好的光線等,長時間連續用眼者,要注意適當休息或遠眺,使眼睛得到放松。
至于預防近視,葉黃素不能控制近視發展速度,對預防、延緩或治療近視并不具有直接的作用。如果吃葉黃素就可以很容易地預防近視,家長們也就不用這么擔心孩子的近視問題了。
預防近視最有效的方式是良好的用眼習慣和增加戶外活動。減少近距離用眼時間,書寫、閱讀時保證適宜的照明度,桌椅高度合適,使眼與讀物保持適當的距離;同時每天2小時的戶外活動,沐浴在陽光中遠眺綠色風景等,讓眼睛處于放松狀態,這才是最有效也最經濟的防控近視的方法。
如何科學補充葉黃素?
1
優先靠食物獲得
深綠色蔬菜(菠菜、甘藍、西蘭花)、蛋黃、玉米、南瓜、木瓜、柑橘類水果都含有豐富的葉黃素,平時飲食注意多吃點這些食物,讓自己能獲得足夠的葉黃素。
2
謹慎使用補充劑
通常情況下,我們正常飲食每天可以獲得6~10mg葉黃素,完全可以滿足正常人的需要,不用額外去吃補充劑。
但如果孩子平時比較挑食,水果蔬菜攝入比較少,可以適當補充葉黃素。部分葉黃素軟糖味道很甜,有不少糖分,小孩子經常吃可能增加齲齒的風險,還可能進一步導致挑食等不良飲食習慣,不建議孩子經常吃葉黃素軟糖。
最好在醫生或者營養師指導下選擇合適的產品,同時避免過量。因為過量服用葉黃素也不利健康,過量補充葉黃素會導致皮膚發黃、胃腸不適等問題。
3
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
良好的用眼習慣對眼睛健康影響很大。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做起:
- 避免長時間近距離用眼。近距離用眼被公認為是影響近視發生發展的重要危險因素,用眼一段時間后注意遠眺。
- 采光照明:讀寫應在采光良好、照明充足的環境中進行,不在光線過暗或過強的環境下看書寫字,以避免眩光和視疲勞等。
- 每天注意充足的戶外活動,學生最好每天能有2個小時戶外,上班族也注意盡量給自己多一些休息的時間。
- 保證睡眠時間,不要長時間熬夜。
- 控制使用電子屏幕時間。過多和不科學使用電子產品也會增加視力疲勞、近視等健康風險。
(來源:科普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