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國畫與書法教學課徒稿是在圖象學符號與象征的基礎上的衍生,是筆墨學內美的外化,亦是繪畫與書法歷史的一部分,將歷史有尊嚴的展開。
中國畫與書法課徒稿教學法在世界藝術門類中是獨特的系統性學習范式,它是中國畫和書法傳承初始階段的最重要手段,傳統書畫豐厚龐復,形成恒定的秩序,難以自行進入。課徒稿引導出路徑,是解讀傳統奧秘的渡津寶筏,是打開門庭的鑰匙。
貢布里希在《藝術與錯覺》中指出“從來沒有一種藝術像中國的藝術,著力于對初始圖式的學習,就是這種初始圖式語匯的學習和經驗,才有可能使人越過紛繁復雜的客觀世界抓住事物本體進行靈感的抒發。”
在中國古代文化傳播前提下,傳統書畫學習大多通過師徒相授,以課徒稿形式將優秀傳統解讀釋化,通過自我的研究,理解消化后系統講解示范出來,為后學者建構理性與情感的認知。五代黃筌為其子所作的《珍禽圖》,古雅精微之致;元代倪云林為其侄所作的樹石課徒稿,蕭疎本色中增綿厚氣韻;清初龔賢的山水課徒稿更為系統,文字與示范相得益彰。課徒稿一方面褪去個體創作的形式面貌,又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個人獨特的筆墨意象與氣息。既是講解傳統,也是自我的表達;既是古典的程式也是當下的再現,將靜態的文本傳統融合了個體心性,以現場示范的行為方式顯現。同時課徒稿也是變動發展的,并不僅是重復過去的經驗和榮耀,而是展現藝術家個人的參悟和精神。藝術家在不同時期因自我筆墨的能力與境界的升華,在課徒稿內在中都有微妙的差異,使傳統程式產生了無限的變化,在內容與筆墨上見出心性和氣象的流露。
中國畫學院教學體系完備,包涵了中國畫、書法、文物保護與修復的多元方向,此次課徒稿展覽的內容題材多樣,形式大不相同。有系統性的課徒稿講義,有課堂即興示范,有研究探索性手稿,有文字思考的記錄,有古物件修復,以冊頁、手卷、立軸、漆器等多種形態充分展現。老一代教師或在傳統古法基礎上深入研究,或參合科學化的分析,使課徒稿出現了新貌。在職教師繪畫形式多元,表達手法理性而自由,為中國畫教學呈現出當下的新氣息。
舉辦課徒稿展是對中國畫學院教學文脈進行梳理,展示出中國畫學院豐厚的歷史積淀,體現教學上貫徹嚴謹研究的風格體系傳承,凸顯出教師創作理念背后的思考和修養。這是藝術與文脈在不斷生長、突破升華的根基,也為未來的教學發展提供價值,啟發年輕的學子從中體會到中國畫與書法、修復的傳承意義,更能感受到藝術探索研究在持久沉浸中的真誠信念。
在流媒體泛濫的21世紀,視覺媒介成為主導觀眾的重要一端,而在這種視覺沖擊下同質化在所難免。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應該充分挖掘天津傳統和現代的美術資源,為發展中國式視覺文化體系提供支持,形成特色典范。
通過對中國畫學院教師群體教學課徒稿的展示,可以清晰的反映出不同時代下書畫藝術風格和形式的發展與轉向。這是對數十年教學工作的成果展示,也是從中國畫教學史中不斷汲取經驗,為下一步的持續發展提供借鑒。
周午生
2025年3月18日
書法作品
段為民 《斗方創作教學》 68cmx68cm 紙本 2025年
周勛君 《草書創作示范》 34cmx68cmx4 紙本 2024年
蕭慶祥 《造像記臨摹示稿》 25cmx38cm 紙本 2024年
王海勇 《漢夏承碑課徒稿》 42cmx72cm 紙本 2025年
楊明遠 《何紹基隸書示范》 50cmx60cm 紙本 2025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