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經病證傳變順序:
六經傳變的順序歷代爭論非常大,到底疾病會不會傳變,傳變的順序又是如何?是不是就是按照這樣的順序: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首先,本文不會給出太多似是而非的觀點,應該肯定的是,疾病是會傳變的,按照六經來劃分疾病傳變是非常合適的,至今還不能建立起來更好的疾病傳變模型,至于現代醫學對疾病的傳變研究,還處于摸大象階段,不可同日而語之。
其次,疾病的傳變是有一定的普遍規律的,也就是有定勢的,同時個別案例會存在跳躍性(相對于定勢傳變順序而言)。現在我們就要弄清楚什么樣的傳變規律: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其反序如下: 厥陰→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
這個傳變順序是基于《黃帝內經》《傷寒論》的理解整理出來的。這里我們要給出另外一種傳遞模式,基于五運六氣,傳變規律如下:一年主氣傳遞: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太陰濕土→陽明燥金→太陽寒水,其實就是:厥陰→少陰→少陽→太陰→陽明→太陽。對比上面兩種傳遞規律,一個是地球的主氣:厥陰→少陰→少陽→太陰→陽明→太陽;為地為主,一個是地球的客氣:厥陰→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為天為客,主氣和客氣的排序,就是少陽和太陰,交換了次序。
三陰三陽六經配十二經絡把三陰三陽按照一陰二陰三陰一陽二陽三陽和十二經絡配對如下:一陽:少陽(手少陽三焦,足少陽膽經);二陽:陽明(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經);三陽:太陽(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經);一陰:厥陰(手厥陰心包,足厥陰肝經);二陰:少陰(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三陰:太陰(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其中:少陽、少陰,為樞;太陽、太陰,為開;陽明、厥陰為闔(閉)。
重新解構三陰三陽次序圖解,我們可以按照子午流注中一天十二時辰對應十二經絡作圖如下,為了更好的理解這個次序,我們重構下圖:
按照陽順(順時針)陰逆(逆時針)的原理,依然可以得出一陰二陰三陰,一陽二陽三陽的排序,如下圖:
我們消化了三陰三陽的傳遞原理和次序之后,回到張仲景《傷寒論》理論體系中,以太陽經病為起點,來看待疾病的傳變問題。
第一層傳變關系:1、太陽病可以傳少陽,也可以傳陽明,同屬陽經;2、太陽病,可以傳少陰,互為表里。
第二層傳變關系:1、太陽病傳變厥陰。(1)太陽病傳變到少陽,再傳變到厥陰病;(2)太陽病傳變到少陰,再傳變到厥陰病。2、太陽病傳變太陰。(1)太陽病傳變到陽陽,再傳變到太陰病;(2)太陽病傳變到少陰,再傳變到太陰病。也不排除有其他的傳變方式,這些傳變模型都是為了描述疾病傳變的普遍性規律尋找依據,建立數理關系。
二、六經病證傳變類型
第一種是循經傳。比如,太陽經的邪氣傳經,會傳給陽明或少陽。究竟是傳陽明還是傳少陽,還不能下結論。有人按照太陽、陽明、少陽的順序,認為太陽傳陽明,陽明傳少陽。不能這樣理解循經傳,太教條,這不叫辨證論治,而且邪氣入陽明后不會再傳。在太陽病篇,太陽病既有傳陽明的,也有傳少陽的,有多種可能。
臨床上看,陽明病一般是不會再發生傳變的。不管這個陽明病是從太陽傳來的,還是從少陽傳來的,只要傳到陽明了,屬于陽明病了,那么一般就不會再往其他的病傳變了。一般是這樣。所以,“陽明居中,主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這句話,還是有道理的,比較符合臨床實際。但是,陽明病真的就不會再發生傳變了嗎?
其實不是,只是一般情況下不會再傳變了,但它有時候也會傳變。比如陽明病到了后期,陽氣陰精都已消耗殆盡,陰盡陽脫,就屬于太陰病,屬于四逆加人參湯證了。所以,陽明病后期是有可能傳變為太陰病的。當然,到了這個時候,人就已經瀕危,命懸一線了。
所以,如果患者已經確定傳入陽明病了,那么我們就不用著急了。因為他不會再復雜化了。前期可以用白虎湯系列來解決,后期可以用承氣湯系列來解決。都可以解決。所以有說法,叫做陽明無死癥。話雖這么說,但是陽明病往往病勢比較嚴峻,是不能掉以輕心的。
循經傳多是由于正氣不足,缺少抗邪的力量,哪一經抗邪的力量弱,就容易受到邪氣侵襲。正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如“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太陽傳陽明是由于足陽明胃經的津液不足,而太陽傳少陽往往是由于氣血虧虛,如“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于脅下。
第二種是邪氣在表里兩經之間相傳,也叫表里傳。陽經直接傳到陰經,陰經直接傳到陽經,即太陽與少陰直接互傳,陽明與太陰直接互傳,少陽與厥陰直接互傳。例如,太陽和少陰是表里關系,如果少陰的陽氣不足,就會出現太陽的邪氣傳到少陰。
第三種是不按照三陽三陰的順序,而是越過一經或多經相傳,叫越經傳。
第四種是一得病就出現三陰經的證候,這種傳經形式叫直中。直就是直接,中就是傷中,病邪直接侵襲五臟。直中的原因大多是氣血虛衰,受到較重邪氣的侵襲,邪氣直入臟腑。
直中多見于老年人,經常可以見到老年人剛一感冒就出現脈沉、昏沉欲睡、手指尖發冷等少陰寒證,需要盡快用附子劑,而不能發汗,否則就會把腎氣給拔了,損傷腎氣,出現亡陰或亡陽的情況,這是很危險的情況。這里一定要注意,高齡老人一定不要上來就發汗,要了解清楚平時身體狀況,否則存在危險。醫者殺人不用刀,當慎之又慎!
此外還有合病和并病,合病和并病都不是一經的病,而是兩經或兩經以上的病。合病和并病只限于三陽經的范圍,因此實熱證居多。
在三陽經發病的時候,不是一經一經的傳經形式,而是同時出現兩經或三經的證候,沒有先后次第之分,稱為合病。合病既有二陽合病,如太陽陽明合病、太陽少陽合病,也有三陽合病。如有太陽病的頭項強痛,也有少陽病的胸脅苦滿,或者還有陽明病的口渴喜飲。合病是原發得,其成因往往是邪氣較盛而正氣不衰。如果正氣已衰,可能就出現陰證了。
一經之病未愈,另一經之病又起,在發病上有先后順序,但又像是傳經之邪傳而不盡的樣子,稱為并病。例如,太陽表證沒完全解除,又同時出現胸脅苦滿、心煩喜嘔等少陽證,太陽病在前,少陽病在后,是太陽少陽并病。
萬病不離一個寒字,慢性病的人,一般都是內寒外熱。如何治療?首先去寒。寒,身體之敵,正氣之虛,邪氣必然盤踞陰成形,(陽化氣,陰成形)表現為腫瘤,癌變,膨脹,疼痛(正氣沖擊寒氣)。發燒要掛水,現在一聽掛水就想笑,三陽病雖然又快又猛,但是其實并不重,畢竟寒氣在身體的外層,沒有在內層三陰。
掛水其實就是鹽水加抗生素,消炎的目的就是把寒氣從身體的外層逼到身體的內層,好了以后必然表現出,咳嗽,乏力,食欲減退,睡眠變差的三陰癥狀,三陰癥狀雖然體察不出來,但卻是非常嚴重的,所謂家賊難防,人的身體本來對外層的東西感覺比較敏銳,但是對內臟的感覺就弱了,這也是大自然的規律。
掛水的結果往往讓內層有了寒氣,其實是加重了病情,白血病,糖尿病,高血壓其實都是感冒發燒吃西藥,掛水的結果。長此以往,身體根本就不會發燒,不會御敵了,因為自身的內臟器官全是寒氣,怎么能抵抗外來的寒氣呢?具體怎么用中醫來解釋這些情況呢?中醫給出治療慢性病的綱要,學人自當親身實踐,則還自己一個健康的身體,指日可待!
萬病不離一個寒字,慢性病的人,一般都是內寒外熱。這表現在容易上火,特別是牙齒會痛,口紅,頭發白黃,口臭,腳氣,冬天怕冷,夏天怕熱,四肢無力,特別握拳沒有放射的力量感,給人的感覺就是萎靡不振,這就是中醫上所謂的陽虛,整個人沒有活力,氣短聲低。
而目前,人們都是看到了外熱的情況,認為要降火清熱,其實僅僅看到了外熱的表面現象。其實外熱是因為內臟的寒氣太重,把熱的元氣逼到外面,元氣本來深藏在腎中,元氣越充足的人,越收藏的很深,很牢固。不充足,自然被寒氣逼,放散到身體的外層。即所謂元陽外越。
寒氣就是邪氣,可能是外邪盤踞在身體的正氣虛弱之處,也可能是西藥,比如點滴把寒邪之氣從身體的外層太陽壓到太陰肺脾,導致咳嗽,食欲不振,進一步壓到腎經,導致失眠,尿毒癥,再壓,就會到骨髓,奇經八脈,比如白血病就是如此得的,到達于此,已經病入膏肓,非重灸不可排除深層寒氣,寒氣如同敵人入侵,到達腎臟,基本上身體國土淪陷,正氣不能對敵,只能往外跑,表現為身體外層的熱,此熱乃易位的正氣,如果再清熱,最后的一點正氣無存,身體如同鬼體,陰寒如同冰窟,將不日而亡。
如何治療?首先去寒。寒去元氣自回,元氣被比喻為龍,龍要回巢是身體自然的現象,去寒當用熱:四逆湯去腎寒,附子理中湯去脾之寒,小青龍湯去肺寒,烏梅丸,當歸四逆湯去肝臟之寒,桂枝干姜湯,白通湯,去心腎之寒,這些寒氣被熱化變成水,好像冰化為水一樣。
如何去水?剛開始用十棗湯,這個藥比較狠,叫做決堤行水,還有溫柔一點的苓桂術甘湯,真武湯,小青龍湯都是溫陽化水配合,一邊溫陽,一邊行水,一般都是后期要做的事情。
寒氣一方面化成水,一方面奪路而逃,逃跑的路線是從內到外,從腎到脾到肺到胃再到最外太陽。逃到脾用附子理中,逃到肺,用柴胡桂枝干姜湯,逃到陽明胃用葛根湯,逃到太陽,用麻黃湯,桂枝湯。越往外,身體的感覺越明顯,也最難受,這個是身體自然的機理。但是吃藥的時間反而成反比,去腎寒至少3個月,脾也要1個月,后面就快了,太陽只要幾副藥就夠了。
寒邪出逃大致路線:厥陰-少陰-太陰 -少陽-陽明-太陽
寒在厥陰,上熱下寒,精氣血虛,惡夢連連,治也緩之,去寒補血,烏梅丸,當歸四逆所屬,治后寒退至太少二陰。寒在少陰,睡眠質量不好,想睡睡不著,起來仍疲憊,元氣外散,陰盛格陽,外強中干,治憑脈象,四逆湯,白通湯,回陽飲。治后寒退太陰。
寒在太陰,運化不力,肥胖,腹瀉(因為陽明大腸有寒氣,而陽明太陰相表里,葛根湯所主),咳吐清痰(手太陰肺有寒,小青龍湯之所主),太陰統用附子理中,兼少陽癥用柴胡桂枝干姜湯,水邪濕邪,上面用苓桂術甘湯,下面用真武湯(少陰太陰合癥),可見太陰癥變化多端,土火,土水,土金,土木合癥隨意治之。治后,寒邪基本從少陽陽明撤退。
寒在少陽,初用柴胡桂枝干姜湯,降少陽火兼治太陰,純熱象不多,治后寒出陽明太陽。寒在陽明,陽明多氣多血,寒邪在此化為熱邪,但是陽明太陰表里,通常不會太熱,多是寒熱交替,表現為大便前硬后軟,嚴重的經年腹瀉,葛根湯之所主,幾付就可,實在爽,陽明太陽合病,多肌肉酸痛,高熱,葛根麻黃湯主之,一副就行,陽明寒不容易退,因為陽明為土,土不容易變遷,陽明寒退,九五之尊,全身寒邪十去八九,只待太陽關口。
寒在太陽,氣化不利,小便不暢,感冒發燒,溫度越高,寒邪出的越多,桂枝湯,麻黃湯所屬,一付就行,以防亢龍有悔。太陽寒出,痛苦不堪,然而是黎明之黑暗,如果沒有此步,說明體內寒邪還沒有排出,行百里半九十,打擊寒邪必要全殲,不能姑息養奸。
好了,寒氣去了,水也化干凈了,身體就會有變化了。你會發現,牙齦重新長出來了,口不紅了,舌體靈活了,耳朵靈敏了,眼睛亮了,頭發黑了,手有力氣了,耐力加強了,聲音洪亮了,喜歡唱歌了,能喝酒了,不暈車了,獲得了速度、力量和耐力。身體機能全面提升。
最后說一下太陽陽明合病必下利。很簡單,少陰太陽表里,陽明太陰表里,如果服用四逆理中之類排少陰太陰寒邪者,必然里寒出表,從少陰到太陽則表被閉住,水不能外排,從太陰到陽明,則陽明寒氣重,陽明乃大腸,這樣,寒氣夾水氣從大便而出,必然下利,治療很簡單,麻黃附子細辛少陰太陽表里雙解或者桂枝加葛根湯幾付解太陽陽明,下利必除。此過程有可能有反復,循環,總之隨癥而治,三陰基礎打好,三陽就容易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