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與周總理,兩人相差5歲,一個在湖南,一個在江蘇,后來又去了沈陽、天津,所以,在兩人的求學生涯中,是很難有交集的。
但是,有一個人卻成為兩人的交集,就是張圣奘,既與周總理作過同學,又與毛主席作過同學。
(圖:右一為張圣奘)
說起來,這位張圣奘也不是普通人,出生于湖北荊州一個名門世家,祖上是明朝首輔張居正,父親是清朝蒙古都統(tǒng),母親是林則徐的孫女,還有個叔叔擔任過北洋政府的教育總長、司法總長。
1916年,張圣奘跟著父親來到天津,進入南開學校讀書,當時,周總理也在這所學校,兩人成為同班同學。
第二年,也就是1917年,兩人從南開學校畢業(yè)后,周總理去了日本求學,張圣奘則去了北京,考入了北京大學。
又過了一年,也就是1918年,毛主席從湖南一師畢業(yè)后,也去了北京,住在北京大學附近的一個學生公寓里,而張圣奘,也住在里面。
張圣奘是一個非常優(yōu)秀的年輕人,毛主席又喜歡廣交朋友,因此,兩人很快就成為了好朋友,經(jīng)常在一起縱論天下,毛主席對歷史和時事的見解,也讓張圣奘對他非常佩服,邀請他報考北京大學,繼續(xù)深造。
但是,毛主席志不在此,因為他的目標是改造天下,而不是去一所大學研究學問,不過,毛主席對北大還是很有興趣的,就想去北大旁聽。
當時,北大是允許社會上的人去旁聽的,但要辦旁聽證,不是隨便什么人都能去,這時候,張圣奘就幫了毛主席的忙。
剛才說了,張圣奘的父親是清朝的蒙古都統(tǒng),其實他的父親還有一個身份,就是翰林院編修,而且,他當年還是與蔡元培一起進入翰林院的,兩人的關系非常好,因此,張圣奘就直接找到北大校長蔡元培,請他給毛主席辦一個旁聽證。
有了這層關系,自然就好辦了,毛主席也順利地進入了北大,雖然是旁聽生,但也算是張圣奘的同學了。
我們都知道,毛主席曾經(jīng)在北大圖書館當過書記員,每月工資八塊大洋,解決了他的生活問題,在很多媒體資料中,都說是他的岳父楊昌濟幫他找的這個工作,其實還有一個說法,就是張圣奘的功勞。
毛主席這次去北京,并沒有得到父親的允許,父親也沒有給他寄生活費,因此,毛主席帶的錢很快就花完了,只好向張圣奘求助。
張圣奘家境優(yōu)越,錢不是問題,就提出自己可以資助毛主席,但毛主席的自尊心很強,不會接受這樣的事,就請張圣奘幫自己找一份工作,可以半工半讀。
張圣奘就找到北大圖書館主任李大釗,請他幫幫忙,李大釗也同意了,就讓毛主席到圖書館當了一個書記員,每月工資八塊大洋,雖然不多,但生活費還是夠的。
當然,毛主席可能不只是找過張圣奘,還找過楊昌濟,可能楊昌濟也向李大釗推薦過他,是在兩人的共同推薦下,毛主席才得到了這份工作。
不管怎么說吧,毛主席借助這個機會認識了李大釗,對他后來信奉共產(chǎn)主義、走上革命道路,是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1919年,毛主席離開北京,回到了湖南,而張圣奘也離開了北京,去了英國留學,兩人從此天各一方。
直到1953年,張圣奘到北京參加一次學術(shù)研討會,見到了周總理,周總理得知他與毛主席的關系后,就帶著他一起去了毛主席家里。
毛主席見到他后,也非常高興,說:“我在北大時,你幫了我很多忙,是有恩于我的人,我們還是同學嘛!”
在新中國時期,張圣奘主要從事文物考古工作,擔任過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主任,曾在四川資陽發(fā)現(xiàn)了“資陽人頭骨”化石,在考古學界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992年,張圣奘與世長辭,比毛主席和周總理多活了16年。
(參考資料:《毛澤東成功之道》《解放軍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