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和新美術館學研究中心共同策劃推出的以跨學科方法的實驗性研究展——“我們的目光:藝術、人類學與亞洲映像”在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美術館開幕,這是第二屆泛東南亞三年展系列展覽的首展。展覽邀請了在中國和東南亞工作的12位藝術家和人類學家以參與式策展方式進行合作對話,通過他們長期在地創作的影像作品,呈現單向度的被觀看的亞洲敘事之外,還有一些以往未曾顧及的微觀世界或個體聲音。結合不同的情境裝置帶來微妙的具身感受,呈現山海、島嶼、雨林、港口、社區、村落和其間人群“映像”的對照與交疊。本展覽嘗試探討影像及其藝術如何作為一種“平等媒介”,連接起不同文化、歷史與社會背景下的個體與群體。
■第二屆泛東南亞三年展首展展覽現場。
除了影像作品,本次策展設計還在展廳中部呈現了這次策展過程的討論中值得分享的觀點,并提供給觀眾加入進來繼續討論的媒介,這種參與式策展方法為對這些話題感興趣的更多的“我們”創造了臨時的團結空間和時間。
廣州美術學院副院長蔡擁華表示,本屆三年展以“熱帶”為紐帶,串聯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記憶,探索跨文明對話的新路徑。未來,廣美將持續深化泛東南亞藝術研究,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藝術人才,并推動三年展成為大灣區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標識。
廣美美術館常務副館長陳曉陽介紹,本次展覽延續“展覽流”模式,推動跨學科合作與區域藝術交流。“熱帶眼”不僅關照東南亞,更希望通過藝術實踐探索全球藝術中的未知世界。參展的人類學家代表鮑江則說,本次參展,不僅是人類學家對美術館邀請的熱忱回應,也是順應數字人文時代的實驗性探索。
廣州美術學院新美術館學研究中心主任王璜生稱,這個展覽試圖回答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我們是誰?我們的目光是什么?”通過藝術與人類學的跨學科對話,本次展覽探討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東南亞的文化、歷史與身份如何通過視覺表達和藝術創作相互交織,并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他者”與“自我”的反思與認知。
展覽將持續至5月11日結束。
新快報記者 梁志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