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馮復加(北京)
【盤根錯節老榕樹】
關于繪畫寫生
寫生是美術創作的基礎,這是人所共知的常識。在中國,繪畫寫生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
原始社會,沒有文字,人們在生活和勞動中,要想進行信息和情感交流,只能把自己想表達的事物畫出來 ,以圖畫的方式傳遞出去,或保存下來。要把意思表達清楚,就得對客觀世界仔細觀察,認真描繪。實際上是寫生畫的萌芽。畫的多了,日積月累,總結歸納,約定俗成,便形成了象形文字。所以,我國字畫同源,都是對客觀世界的描摹。只是這種描摹比較簡單,比較粗糙。因為當時使用的是甲骨,獸皮,或在沙灘巖壁上。隨著社會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文字逐步成熟,繪畫的用途也逐步廣泛,加之書畫的材料和用具的不斷改進,書與畫才逐步分開。字離形越來越遠,變成了特定的符號。畫離形越來越近,變得越來越寫實寫真。
隨著繪畫藝術的不斷發展和提高,人們開始對繪畫藝術從理論上進行總結研究。魏晉南北朝時,美術評論家謝赫,在《畫品》中提出六法論。其中“應物象形”是重要一法,強調要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到唐代,彥悰在畫論《后畫錄》中,正式提出寫生這一概念。畫家吳道子為畫嘉陵江,專門遠去嘉陵江現場觀察。到宋代,這種畫風發揚光大。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尤為突出。南宋畫家法常,畫了一批果蔬禽鳥,直接命名《水墨寫生圖》。
元明以后,文人畫興起。文人們以深厚的文化素養,豐富的思想感情入畫。他們不太注重形,而強調意境和書卷氣,使中國畫展現出新的面目。
到了近現代,中外文化交流增多,徐悲鴻,劉海粟等,引進西方繪畫藝術和技法,極大的豐富了中國繪畫的技法。特別是強調要走進大自然,深入實際生活,面對面為寫生作畫。靜物寫生,人物寫生,風景寫生。這種理論,激發了中國畫現實主義傳統的高揚,有力地推動了美術創作發展。李可染,張仃,羅銘等名家身體力行,深入火熱的現實生活,創作出許多優秀作品。各大美術院校,也將寫生列為必修課。
隨著社會發展,現在也出現了許多新的美術思潮,滋生了印象派,抽象派,野獸派,表現主義等許多新流派。任何藝術都要創新發展,大膽探索嘗試研究,都值得肯定。但,有幾條原則不能違背,一,毛主席講的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創作的源泉,創新必須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二,美術要給人美的享受,形式要美,內容也要美,否則不叫美術。三,必須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大家看不懂或不愛看,作品也就達不到預期效果。我想,這是美術創作的基本規律。
下面發幾張2012年春節,我在海南興隆畫的寫生,請朋友們指正。
金葉桃源賓館
橋頭小景
銀湖酒店一角
山丘小區建設忙
石梅灣海濱
子爵賓館之石/菜場對面的枯榮世界
窗外一叢芭蕉樹
窗外一瞥
馮復加簡介:中宣部全國宣傳干部培訓中心副主任,原鐵道兵文化部創作員、鐵道兵《志在四方》主編。
編輯:李武兵/夏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