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李達將軍在開國上將中排行第二,僅在“開國第一上將”蕭克之后。
他是我軍參謀工作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一生先后在紅一師、紅8軍、紅六軍團、紅二軍團、紅二方面軍、援西軍、129師、晉冀魯豫軍區、中原軍區、第二野戰軍、西南軍區、中國人民志愿軍、解放軍總參謀部等單位從事參謀工作,前后在參謀這個職位上工作了40年左右的時間,所以大家說起李達,總是稱呼他一聲“老參謀長”。
王震評價:‘李’者,十八子也,點子多;‘達’者,兼濟天下也,非將帥之才不能如此
1927年2月,李達從西北陸軍第二軍官學校炮兵專業畢業,被分配到馮玉祥的西北軍中工作,30年11月,馮玉祥在中原大戰中失敗后下野,李達所在的部隊被改編為第26路軍。不久后,26路軍被蔣介石派往江西參加對紅軍的圍剿。
此時的李達已經在思考軍閥混戰的本質和國家前途這類的問題了,他認為,蔣介石企圖讓26路軍和紅軍鷸蚌相爭,自己作為漁翁最后得利,這種“一石二鳥”的計策太不光明磊落了,進而認為蔣介石無法引領未來中國的命運。
31年12月,26路軍在董振堂、趙博生、季振同等人的領導下,在共產黨的幫助下毅然舉旗易幟,走向了革命陣營,這就是著名的“寧都起義”。李達多年之后還非常感謝董振堂、趙博生、季振同這三位西北軍前輩,他說“是他們把我領進革命陣營,讓我找到了最終的歸宿。”
1932年,李達被調到形勢復雜的湘贛蘇區工作,擔任紅八軍獨立第一師參謀長,當時一師的政委是王震將軍。
這次擔任參謀長,是李達在人民軍隊中從事參謀工作的開始,他的工作很快得到了王震的認可,王震曾說:“‘李’者,十八子也,點子多;‘達’者,兼濟天下也,非將帥之才不能如此。”這句幽默的評價說明了王震對李達的高度贊許。
也正是這一年,李達在王震將軍和甘泗淇將軍的介紹下光榮入黨,了卻了自己多年的夙愿。
不久后,李達從紅一師參謀長晉升為紅八軍參謀長,成為了紅八軍軍長蕭克的得力助手。蕭克將軍晚年撰寫回憶錄,也曾專門描述過和李達將軍一起工作的歲月,并盛贊在李達的努力下,部隊接受到了正規化的訓練,“軍事技術素養提高了,戰斗力也相應的加強了。”
紅八軍后來被改編為紅六軍團17師,蕭克和李達分別擔任師長和師參謀長,不久后,他們又分別擔任紅六軍團軍團長和軍團參謀長。
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決定組織紅六、七軍團分別向西、向北遠征,“執行中央紅軍長征先遣任務”,為中央紅軍探路,同時也承擔調動敵人兵力的危險任務。
34年7月,紅七軍團(軍團長尋淮州、參謀長粟裕)奉命組成“紅軍北上抗日先鋒隊”,孤軍北進,最終失敗于江西玉山縣境內。
34年8月,紅六軍團(蕭克為軍團長、王震為政委、李達為參謀長)9000多人奉命西征,他們一路轉戰2500余公里,打破了湘、桂、黔三省敵人的重重圍追堵截,最終在貴州與賀龍領導的紅三軍勝利會師。
這一路上,紅六軍團忽東忽西,時南時北,猶如神龍騰空,不可捉摸,可以說,李達作為軍團參謀長,他的貢獻是非常巨大的。
賀龍元帥:林沖是80萬禁軍教頭,你李達比他強10倍!
會師之后的紅三軍很快恢復了紅二軍團的番號,為了增進兩軍的聯系,便于互相指揮,任弼時和李達被調入紅二軍團分別擔任軍團政委和軍團參謀長。同時,經會議決定,今后兩軍的行動由二軍團統一指揮,所以李達實際上成為了兩個軍團的參謀長。
李達協助賀龍制定了湘西攻勢作戰計劃,為開辟湘鄂川黔根據地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兩個軍團的行動給蔣介石帶來了很大的震動,他立刻調集19師、16師、26師等部隊前去圍剿,從而大大緩解了中央紅軍在長征初期的作戰壓力,在戰略上起到了策應、調敵的重要作用。
李達剛到紅二軍團工作時,有很多同志并不理解,認為紅二軍團也有人能勝任這項工作,沒有必要從六軍團調。但李達很快用事實和成績趕走了這些非議。他一到任,就全面充實了二軍團司令部的作戰、偵察、通信、管理各個部門,為二軍團培養出了一支強大的參謀隊伍,賀龍為此曾高興地說:
“林沖是80萬禁軍教頭,你李達是8000紅軍總教官,我看吶,不是林沖強你十倍(應為百),而是你強過他十倍!”
任弼時同志對李達的工作也是非常認可的,后來他在延安曾說過:
“我不是軍事干部出身,必須要有在二、六軍團有影響力的同志來協助我工作。李達同志就是最適合的人選,他在二、六軍團都當過參謀長,和蕭克、賀龍、王震都關系密切。他是我在軍事上的參謀長,事實上也是湘鄂川黔省軍區的參謀長。”
和紅四方面軍會師后,二、六軍團奉命合編為紅二方面軍,賀龍為總指揮,任弼時為政委,李達繼續擔任參謀長。
在和四方面軍會師后,李達表現出了一個優秀共產黨員應有的敏感性和原則性,面對張國燾的錯誤方針,李達堅決地站在了朱德、任弼時、劉伯承、賀龍等人這一邊,共同向張國燾施壓,勸其北上與中央會合。
1937年2月,為了援救西路軍,中央以四方面軍未渡河的部隊為主,組建了援西軍,劉伯承為司令員,張浩為政委,李達為參謀長。這支援西軍就是后來的八路軍129師的前身。
在劉鄧麾下工作的日子,鄧小平:李達是最好的參謀長!
建國后,鄧小平在回顧二野戰史時曾說過:“129師能在華北堅持下來,是因為我們有一個比日軍更精干的參謀班子。”這句話無疑是對以李達為首的129師參謀人員的最高評價。
1993年7月,李達將軍病逝后,鄧小平專門委托夫人卓琳去參加了李達的追悼會,并捎去一句話:“李達同志是最好的參謀長。”這短短的一句話,體現了鄧小平對李達的高度認可。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129師迅速組建,劉伯承為師長,徐向前為副師長,張浩為政委,倪志亮為師參謀長,李達為師參謀處處長,但倪志亮因工作原因未能到任,李達實際上承擔的是129師參謀長的職務。到1938年12月,李達正式成為129師參謀長,這算是名正言順了。
李達將軍一生輔佐過6位開國元帥,他們分別是彭德懷(抗美援朝期間)、賀龍、劉伯承、徐向前、陳毅、葉劍英。其中,他和劉伯承元帥合作時間最長,關系也最為密切。劉伯承在建國后接受軍史工作者采訪時曾說:“129師能堅持好持久抗戰,李達是費了大心思的。”能被具有超高軍事素養的“軍神”劉伯承認可,這無疑和李達細致的工作作風分不開。
開國少將楊國宇曾回憶:“鄧小平要求極嚴,但從未見他批評過李達;劉伯承要求極高,但對李達最放手。”
李達曾協助劉伯承、徐向前打破“用兵不復”的慣例,在七亙村兩次設伏,殲滅日軍700余人;長生口戰斗、神頭嶺戰斗、長樂村戰斗等等一系列精彩的手筆背后,我們也都能看到李達這位參謀長的身影。
(左起)李達、鄧小平、劉伯承、蔡樹藩
1943年8月,李達曾統一指揮13個團發起林南戰役,殲滅日偽7000余人,解放人口40多萬。9月,劉伯承前去延安參加七大,李達實際上承擔起了129師的軍事工作。10月,李達離開129師司令部,兼任太行軍區司令員直到抗戰勝利,這期間他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驕人的成績,獲得了上級和同事的一致認可,李達卻說:“西漢初年,丞相蕭何離職后,曹參繼任,一切都按照蕭何的既定方法辦,人稱蕭規曹隨。現在我也只不過是按照劉伯承同志的既定方法辦罷了,是劉規李隨而已。”
李達在工作上的突出表現很快引起了軍委總參謀長葉劍英的注意,葉劍英在看到李達《響應葉參謀長“實行軍事教育革命”的號召》一文后,曾欣慰地說:“吾道不孤,我看,李達算得上是129師參謀之父!”在加強參謀工作的交流上,李達和葉劍英元帥惺惺相惜,彼此敬重,這讓他們成為了摯友。
抗戰勝利后,晉冀魯豫軍區成立,李達再次出任參謀長。當時毛澤東正在重慶和蔣介石談判,而上黨一邊卻陰云密布,為了打退閻錫山在上黨地區布下的重兵,李達協助劉伯承制定了上黨戰役的作戰計劃,一舉殲滅閻錫山部三萬余人,讓毛澤東在重慶的談判桌上獲得了很多的主動權。上黨戰役不僅是劉鄧大軍戰史上的得意之筆,也是李達軍事生涯中的最閃耀的部分之一。
在隨后的平漢戰役中,李達奉命穿越封鎖線,前去和國民黨新八軍軍長高樹勛商定起義事宜,并成功促成該部起義。1989年11月,鄧小平在和二野老同志談話時盛贊李達在此事中表現出來的彌天大勇:
“平漢戰役主要是政治仗打得好,爭取了高樹勛起義。為了打好這個政治仗,我們下了不小的本錢,參謀長李達親自到馬頭鎮他們的司令部去做工作。這件事你們好多人可能不知道。”
李達的“圖上功夫”在我軍指戰員中堪稱一流,劉鄧曾多次夸贊李達為“活地圖”。1947年,晉冀魯豫野戰軍挺進大別山,途中經過黃泛區,李達率參謀為全軍先鋒,劉鄧在后跟進。結果李達安營扎寨后,卻失去了劉鄧的聯系,李達拿出地圖一看,隨即給身邊的參謀指了一條路,讓他們到某某莊去接兩位首長。參謀遵命而去,不久后果然找到。
回來后,劉伯承問李達怎么知道自己的位置,李達說這個莊子在地圖上重名了,兩個莊子一東一西,所以我判斷一定在那里迷路了,劉伯承聽后高興地說:“李達真是個活地圖。”
李達在隨鄧小平、李先念堅持大別山的內線斗爭時,有一次夜行軍,前衛部隊連續三次走錯路,都被李達及時發現并糾正,才沒有發生問題。
48年5月,中原軍區重組,晉冀魯豫野戰軍改稱中原野戰軍,劉伯承為司令員、鄧小平為政委、陳毅為第一副司令員(同時兼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政委),李達為參謀長。此后,李達協助劉、鄧、陳三位首長指揮宛西、宛東、鄭州等戰役。
為了能確保總部的命令及時且準確地到達各作戰部隊,李達當時成天守在電話機旁,陳毅因此風趣地評價李達為“抱著電話機子睡覺的參謀長”。
49年2月,中野改稱二野,李達繼續擔任參謀長,同時還兼任了特種兵縱隊司令員和政委。此后他協助指揮渡江戰役,并在賀龍等部的配合下,向大西南進軍,解放了四川、云南、貴州、西康。西南軍區成立后,賀龍擔任司令員,鄧小平為政委,李達為副司令員兼參謀長。
毛澤東:抗美援朝也應該讓李達參謀一下!
1953年春,抗美援朝戰役大局已定,毛澤東想到了李達,他說:“李達在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都做過參謀長,抗美援朝也應該讓他參謀一下,不然對李達是一樁憾事。”于是李達就任志愿軍總參謀長,參與指揮了抗美援朝戰役的后期作戰。
李達將軍的女兒李彤妍說:“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是我父親指揮戰斗的一大特點,抗美援朝的時候,父親作為志愿軍參謀長,曾親自到上甘嶺、下甘嶺、五圣山勘察工事和地形,提出了很多獨到的建議,被志愿軍代司令員的鄧華同志贊譽為‘諸葛先生’。”另外一位志愿軍司令員楊勇后來也多次以“活諸葛”來稱贊李達將軍。
回國之后,李達先后擔任國防部副部長,解放軍訓練總監部副部長兼計劃和監察部部長。55年9月27日,李達將軍被授予開國上將銜。
1972年,軍隊的很多問題和工作都亟待解決,葉劍英、劉伯承這兩位老首長、老前輩再次想起了李達。當時李達正在北戴河療養,葉劍英辦公室突然打來了電話,接電話的人是李達的兒子李迪民,葉帥開門見山地說:“我是北京,葉副主席辦公室,請你父親接電話,葉副主席要和他通話。”
李達拿起電話后,葉劍英在電話那頭問道:“我是葉劍英,你出院后身體恢復得怎么樣?你現在寫字手發不發抖?”
這顯然是一個“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問題,李達果斷回答:“一點也不抖。”
“不抖就好,我打電話是想征求你的意見,你想不想回部隊工作?”
李達一生戎馬,對部隊的感情太深了,他怎么會不愿意呢?李達說自己當然愿意回去,但又害怕自己離開部隊太久,對部隊的工作不熟悉。他最后對葉帥說:“我聽從組織安排。”
就這樣,67歲的李達很快在葉劍英的保薦下出任了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主管軍訓、外事等工作。他又在這個崗位上發光發熱,一直工作到1980年才退居二線。
晚年正式退休后,李達以極大的熱情和深情撰寫了一系列的回憶文章,如《抗日戰爭中的八路軍129師》、《回顧淮海戰役中的中原野戰軍》、《回憶百團大戰》等。
1993年7月12日,一代名將李達在北京病逝,享年88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