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河北日報
3月20日,市民在河北師范大學博物館參觀。本報記者 楊明靜攝
“這臺高顏值望遠鏡曾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立下‘戰功’,如今仍能捕捉宇宙微光。”“這只栩栩如生的北極熊標本是學校老師和同學們親手制作的,旁邊的北極狐標本還獲過大獎呢。”3月20日,走進河北師范大學博物館,豐富多樣的展品令人目不暇接。在志愿者講解下,一些硬核藏品讓人驚嘆不已。
“河北師范大學博物館是集校史、文物、藝術、宇宙、地球、生命科學于一體的綜合博物館。生命科學館2萬余件動植物標本中,既展現地球生物繁衍生息的演變過程,也包含河北物種的生態圖譜;天地科學館運用全息投影技術,將宇宙演化與燕趙地質變遷生動呈現出來;文物館收藏了從舊石器時代到民國期間的歷史文物2000余件(套),許多文物有較高藝術和歷史研究價值……”談起該館館藏,河北師范大學博物館副館長朱紹華如數家珍。
依托高校學術背景資源,大學博物館往往有自己獨特的館藏內容,其中不乏一些硬核館藏。河北經貿大學發票博物館藏有明嘉靖以來兩萬余件經濟票據,包含商業發票、田房地契等多種類型,是國內首家反映中國發票悠久文化歷史的專題博物館;河北農業大學農業博物館依托現代農業體驗中心建設的教學和科普資源平臺,在2460平方米展區內,展現了河北農業、土壤巖礦、植物旅程、森林資源等豐富內容……
與省市級博物館相比,高校博物館雖然體量不大,但具有小而精的館藏特色,涵蓋歷史類、藝術類、科學與技術類、綜合類等多種類型。
“學術+科普”的雙重屬性,形成高校博物館的特有賽道,不僅成為高校學生科研社交的好去處,更成為公眾科普熱門打卡地。
“孩子對動物演化特別感興趣,之前還想帶他到外地博物館參觀,沒想到身邊的高校就有這么棒的資源,真是太方便了。”3月20日,來自石家莊市長安區的程書華專程帶兒子程子昊到河北師范大學博物館參觀,父子二人帶著科普書一邊觀展一邊討論,收獲頗豐。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我省各高校積極整合校內資源,進行數字化升級,實現科普開放。河北經貿大學發票博物館設置互動設備和電子數據庫,通過開放式設計,讓參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和觸摸歷史,更好地了解中國發票的發展軌跡;河北農業大學農業博物館對館藏資源進行深度數字化,開發了全景VR展示系統,實現館藏資源“線上+線下”兩種路徑同步展示,方便市民參觀。
依托豐富的館藏內容和科研優勢,高校博物館還積極舉辦形式多樣的展覽、研學等活動,向公眾敞開懷抱,吸引市民進校參觀。
“北極熊的生活習慣是怎樣的?如何保護北極熊的生存環境?”不久前,一場主題為“從北極熊到萬物生靈,共赴保護之約”的科普活動在河北師范大學博物館舉行。工作人員精心籌備了北極熊科普研學、云手工制作、知識盲盒問答等活動,邀請到館市民一同探索北極熊的世界,了解它們的生存現狀。
“我們精心設計了一系列研學活動,希望通過寓教于樂的形式,讓大家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收獲知識和樂趣。”朱紹華介紹,這些活動覆蓋了從天文地理到生物萬象的廣泛知識領域,巧妙地將知識普及與動手實踐相結合。
“我們依托學校的教學與科研優勢,積極向社會公眾開放,尤其注重面向中小學生開展農業科普教育。博物館連續承接河北省高校科學營活動,創新推出‘農業大偵探’系列科普活動等。”河北農業大學實驗實訓中心副主任史崢介紹,去年該校博物館開展科普活動41場,涵蓋科普研學、社會實踐、農業培訓等多種形式,接待中小學研學15000余人次。“今年我們還會繼續豐富活動形式和內容,進一步擴大博物館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史崢說。
這個春天,讓我們循著知識的脈絡,一起開啟高校博物館尋寶之旅,讓探尋文明的種子在校園里萌芽。(記者楊明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