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戰爭中,川軍發揮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這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第一是動員兵力多,四川動員的兵力一共有340萬,占到全國動員的1/4以上;第二是犧牲人數多,川軍傷亡人數居全國之首,累計有64萬人傷亡;第三,是參與戰役廣泛:幾乎所有重要戰役,川軍都參與了;第四是戰功卓著,為抗戰做出了重大貢獻;第五是經濟負擔重,四川為抗戰承擔了4400億元的開支,占到當時總支出的1/3。
正是因為川軍與四川在當時的抗戰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也就流傳著“無川不成軍”的說法,然而這么一支曾經震動全國的川軍,最終為何會在解放戰爭中“銷聲匿跡”?川軍到底去了哪里?他們的最終結局又如何?要了解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川軍到底指的是哪些部隊。這里指的川軍,主要是初期的14個軍,也即軍閥劉湘、楊森、劉文輝以及李家鈺等人的武裝,他們在抗戰中做出了巨大貢獻。
比如說,楊森就率領20軍將士參加了1937年的淞滬會戰,與日軍死戰7晝夜,最終頑強守住陣地,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傷亡,整支部隊減員7200人,其實已經被打殘了。老蔣一向是瞧不起地方部隊的,但面對如此英勇的川軍楊森部,他也是不吝贊美之詞,他在電報中對其進行了褒揚,并承諾將對20軍進行優先補充,提供“最先進的裝備”,還將提拔楊森做第27集團軍的總司令,“獎勵3萬大洋”。
除了楊森的20軍外,孫震的43軍、李家鈺的47軍等川軍也在與日軍的作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比如說,在臺兒莊戰役中,隨處可見身穿草鞋的川軍抱著手榴彈與登上城墻的日軍同歸于盡的場景,這其中既有連名字都沒有留下的普通士兵,也有如122師長王銘章、第122師參謀長趙渭濱等高級將領。可以說,抗戰中川軍打出了中國軍人的精氣神,川軍沒有辜負四川父老的期望。
然而,這么一支血戰不退、英勇頑強的川軍,為何在解放戰爭中卻“籍籍無名”,他們到底去了哪里?川軍的消亡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蔣介石對川軍的“中央化”。劉湘是川軍的元老,1938年劉湘去世之后,導致川軍失去了主心骨,加上蔣介石遷都重慶,一大批中央軍入川,使得川軍逐步失去了其獨立地位。更何況,劉湘去世之后,其部下王陵基、唐式遵也紛紛投靠蔣介石,接受國民政府的改編。
另一方面,蔣軍嫡系對川軍的打壓與收編。其實早在抗戰之前,蔣軍嫡系就看不慣川軍了,一直企圖吞并川軍,或者說,對其進行中央化。在諸如何應欽系、胡宗南系等蔣軍嫡系之間,尚且存在著各種斗爭與矛盾,更何況蔣軍嫡系與川軍之間了,被中央化的川軍其實是“新來的孩子”,遭到打壓,逐步失去其特點與獨立性,也就一點不奇怪了,比如陳誠就將第72軍軍長調離,直接安插自己人,從而控制了這支川軍。
實事求是地講,川軍裝備差,甚至還存在軍閥混戰,但在國難當頭之際,川軍卻為了保家衛國而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至于川軍缺席“解放戰爭”,雖然是被蔣軍“收編”的結果,但難道不也是一種幸運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