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zhàn)爭進入第2年之后,國軍對解放區(qū)的進攻方式發(fā)生了變化,在此之前,是全面進攻,而在1947年之后,國軍的攻勢變?yōu)榱酥鞴リ儽薄⑸綎|的重點進攻。那么問題來了,當時中共的解放區(qū)那么多,為何國軍卻偏偏挑選這兩個解放區(qū)?甚至因而放棄了戰(zhàn)略價值更高的東北解放區(qū),這到底是為了什么?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國軍的確曾經與我黨爭奪過東北。比如說,1946年3月,為了爭奪東北,國軍就派出了27萬人,由大將杜聿明統(tǒng)帥,而當時我黨也在積極爭奪東北,從各大解放區(qū)抽調了精銳前往東北,除了11萬子弟兵之外,還有2萬多干部,在指揮方面,更是林總掛帥,還有羅榮桓、蕭勁光、劉亞樓等一干帥才、將才。可見當時國軍并非沒有爭奪過東北,且國軍還一度還占據了優(yōu)勢,比我黨初入東北的兵力多出1倍以上。
其次,國軍之所以后來沒有重點攻打東北,主要是因為國軍最終被我軍逆襲,失去了在東北的主動權。國共兩軍初入東北,國軍兵力占優(yōu)、裝備占優(yōu),所以能夠相繼占領四平、沈陽、長春等大城市,將我軍擠壓到了農村和山區(qū),但后來在林總和當地干部的合作下,東北軍很快就生根發(fā)芽,并最終重創(chuàng)國軍新1軍、給予52軍滅頂打擊,并殲滅13軍的1個師,最終東北軍兵力以38萬之眾,反超了國軍加保安部隊的36萬。
第三,進入1947年之后,國軍已經在東北地區(qū)喪失了主動權,而東北軍越發(fā)強大,此時再增兵爭奪東北,其實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相反,反而會損失掉其他地區(qū)防守的兵力,這種“長途奔襲”很可能會被東北軍“肥拖廋,瘦拖死”。而當時的山東解放區(qū)是我黨的模范解放區(qū),當地的膠東兵工廠對于解放軍非常重要,且距離國軍主力也更近,所以當時的國軍主要是遠守近攻,東北守而山東攻。
第四,在沒有奪取山東及其附近解放區(qū)之前,倉促增兵東北,很可能會被東野與華野、華中野給包餃子。這就像是劉邦西進入關,不能在后背留一個隱患,必須要一個個攻克過去,最終進入咸陽。如果在首奪東北失利的情況下,還要繼續(xù)增兵爭奪,無疑只能走海路,而山東及其附近的解放區(qū)勢必與東野兩邊夾攻,到時候不等三大戰(zhàn)役,恐怕國軍的主力就會報銷在這片黑土地上。
因此,當時的國軍也并非沒有審時度勢,其士兵也并非不勇敢,說白了,還是因為“喪失民心”,所以其軍隊是軍閥性質的,是“雇傭軍”性質的,是為了錢打仗,而解放軍是為了捍衛(wèi)自己新獲得的土地,是一支有信仰的軍隊,他們在人民的支持下,自然無往而不利,也才能不斷發(fā)動群眾 ,實現由弱到強,并最終擊敗國軍,結束蔣介石對中國大陸的獨裁統(tǒng)治,建立人民專政的新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