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張松濤 通訊員 張衛華
3月30日9時,南樂縣烈士陵園的晨霧尚未散盡,松柏在微風中輕晃。
莊嚴的國歌聲響徹整座陵園,伴隨著五星紅旗迎風搖曳,志愿者曹瑞濤雙手捧著一個被紅布包裹著的玻璃箱,緩步走到武改印面前,鄭重地將遺物交還給烈士后人。一陣微風拂過,紅布掀開一角,一雙布面泛黃、鞋底磨損的布鞋靜靜躺在透明展盒中——鞋底針腳細密,鞋面線痕交錯,像是被歲月撕開的傷口,鐫刻著那些戰火紛飛的斑駁記憶。這雙鞋是由武同考的母親親手縫制,后武同考轉贈予他當時的指導員徐邦禮。
徐邦禮,1950年11月跟隨部隊入朝作戰,1951年8月負傷回國。戰斗中他榮獲二級戰斗英雄稱號,所在連隊榮獲集體一等功。70年后,徐邦禮鄭重委托老戰友孫廣付、房來廷、楊培善,后又轉托戰友曹家麟之孫曹瑞濤,將這雙他珍藏了70年的布鞋,送還給了烈士后人。武改印手捧遺物,眼眶含淚,雙手微微顫抖。這場特殊的儀式,不僅是一次遺物的歸還,更揭開了塵封多年的戰場記憶——關于犧牲、承諾與漫長的尋找和等待。
終生遺憾
——武同考沒能與鄰居同回
(楊培善給少先隊員們講述長津湖戰役歷史)
“那年是我經歷過最冷的冬天,長津湖的雪有半人高,氣溫達到零下40多攝氏度。”儀式上,95歲志愿軍老兵房來廷拖著年邁的聲音,緩緩講述著1950年到1951年之間發生在長津湖畔的經歷,“我們77師是從山里的小路穿過去的,78師是從湖西面穿過去的,山很陡……”觸目驚心的回憶仿佛又把人拉回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月。彼時的朝鮮戰場,物資極度匱乏。一雙布鞋或許能多換一條命。徐邦禮曾穿著這雙布鞋拼殺于戰場,而武同考卻在后來的敵機轟炸中犧牲,年僅29歲。
據曾與武同考并肩作戰的鄰居回憶,他們一起離開家鄉,一起奔赴戰場。但后來只有鄰居回來了,武同考沒有回來。長津湖戰役期間,在華川阻擊戰中,武同考給前線戰士送飯時,遭遇美軍飛機轟炸。鄰居眼睜睜看著武同考倒在眼前:“救不了,也帶不回來。”
武改印說,奶奶直到離世,也沒能等到兒子回家。武同考是武改印的二伯,武改印卻從未見過武同考。關于武同考唯一存在過的痕跡,就是家里僅存的一張革命烈士證書。在奶奶和鄰居的講述中,他對武同考有一個模糊的印象。武同考,1922年出生于南樂縣元村鎮操守村,1947年參軍,經歷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1951年4月,時為中國人民志愿軍20軍58師172團1營6連炊事員的武同考犧牲于朝鮮戰場。
巨大欣喜
——英雄遺物榮歸故里
多年來,從武改印的奶奶到父親、再到兒子武瑞峰,武家人一直有一個心愿,希望能迎回武同考的遺骸,讓烈士得以落葉歸根。然而武同考沒有留下任何遺訊和遺物,安葬的具體位置也無從知曉。每每看到電視里播放志愿軍遺骸歸國的新聞,武改印總是懷著期盼的心情,卻始終沒看到名單里出現“武同考”這個名字。
(烈士遺物 武同考送給徐邦禮的布鞋)
三年前,武瑞峰把尋找烈士的信息告訴了濮陽風鈴尋親團隊等志愿者團隊。曹瑞濤在志愿軍尋親服務團、志愿軍老兵幫扶計劃提供的眾多線索中,發現老英雄徐邦禮與武同考同屬一個部隊。在得知烈士家屬尋親后,徐邦禮鄭重囑托山東抗美援朝老兵孫廣付、房來廷、楊培善、曹家麟、曹瑞濤等人,希望將這雙鞋從北京送回武同考的家鄉濮陽,讓他的親人有個念想。
(曹瑞濤將烈士遺物送還給武改印)
今年3月,濮陽風鈴尋親團隊等志愿者團隊積極策劃多方協調,在征得參與方同意后,終于鋪好了這條烈士遺物的“返鄉路”。曹瑞濤受托護送烈士遺物回家,房來廷、楊培善兩位抗美援朝老兵一起來到了捐贈現場。
“徐邦禮老英雄回憶,當時作戰條件很差,冰天雪地,自己的腳受傷了,武同考曾送給他一雙布鞋,徐邦禮保存了70多年,而今這雙鞋又回到烈士故里。”曹瑞濤說,“這雙鞋代表了烈士的寄托,代表了深厚的戰友情和母子情。”
數十年的日夜期盼,幾代人的辛苦找尋,終于在這一刻得到了告慰。這雙曾經陪伴過武同考和徐邦禮的布鞋,記載著長津湖畔的足跡,承載著歲月與感情的沉淀,回到了它的起點——濮陽。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仿佛親人重回家鄉,好似烈士榮歸故里。
深度思考
——誰才是最可愛的人
武改印雙手接過遺物,嘴角微微抽動:“二大伯,70多年了,您終于回來了。我們來接您了!”
老英雄房來廷帶來了在朝鮮戰場上繳獲的美軍戰利品,這是足以讓他驕傲一生的戰績。在老英雄楊培善的腰間,也掛著一個布袋,取出里面的東西,是一個白瓷茶缸,清晰地印著一行字——贈最可愛的人。
儀式現場,觀禮的人們莊嚴肅穆,退伍軍人腰背筆挺,志愿者心懷敬仰,少先隊員圍坐在兩位老者身邊,聽他們講述英雄的故事。“現在的幸福來之不易,來之不易……”老英雄楊培善緩緩地抒發著心中的感慨。
儀式結束了,武改印將布鞋交予南樂縣烈士陵園紀念館收藏。臨別時,已近晌午,陽光在地上投下每個人厚重的身影,如同一樁心事終于落地。武改印看著陳列在紀念館里的布鞋,輕聲說道:“走了70多年才到家,您辛苦了,明年清明再來看您吧!”
風吹過樹梢,發出簌簌的聲音,仿佛有人在輕聲應答。
記者手記:一雙布鞋跋涉70年光陰,跨越硝煙與和平,終于重回故土。針腳間凝結著母親的不舍、戰友的托付和四代人的守望。當泛黃的布鞋靜靜躺在紀念館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戰士的足跡,更是一個民族對英雄的集體致敬。歷史不會忘記,那雙穿越戰火與時光的布鞋,正以最樸素的姿態訴說著:忠魂歸處是故鄉。
審核:張松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