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抗戰首次大捷,那必定是臺兒莊大捷。
創造臺兒莊大捷的指揮官是誰呢?他便是李宗仁。
那為何此人立下如此大功,卻在1965年的時候,被大將張云逸表示不原諒?
今天就來聊聊李宗仁的故事……
臨沂一戰讓日軍損兵折將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
民族大難當前,李宗仁決定暫時摒棄和蔣介石的恩怨,站出來聯合抗日,李宗仁在廣西盤踞多年,根基深厚,廣西子弟兵也得到李宗仁的召喚,走上抗日戰場。
很快,李宗仁上任第五戰區司令官。
上任后,李宗仁立馬調兵遣將,先是從廣西調來31軍軍長劉毅,下轄的131師,135師,138師,都是作戰頗有心得的悍將,于是李宗仁將其安排在海州,預防敵人登陸。
51軍軍長于學忠,戰斗力很強,李宗仁將其安排在臨沂,阻止日軍前進。
57軍裝備尚可,但是戰斗力欠佳,于是李宗仁將其安排在蘇北一帶。
韓復渠的12軍和55軍則被李宗仁安排在山東境內,隨時關注敵人的動向。
1937年12月,日軍對山東發起了猛烈的攻勢,韓復渠認為自己戰斗不過,于是不戰而退,立馬帶著部隊后撤,日軍輕易的就占領了萊蕪等幾個城市。
1938年1月,日軍輕取大汶口,直逼濟寧、蒙陽一帶。
運河是山東的最后防線了,如果濟寧失守,那么運河也會不保,如果運河丟了,那山東基本上就可以宣布落入日軍之手了。
李宗仁自然知曉,于是下令給韓復渠,讓他必須嚴守運河,強調了運河的重要性,但是韓復渠是個紙老虎,早就被日軍的攻勢嚇蒙了,根本不敢在運河有動作。
不到20天的時間,韓復渠輕易放棄了黃河天險,一退就是幾百里,日軍順利占領了大半個山東,徐州完全暴露在日軍的眼前。
日軍決定,立馬南北兩路對進夾擊徐州,南路的日軍第10師團直逼臺兒莊以西,北路的日軍第5師團,直逼臨沂重地。
李宗仁得知敵軍計劃,也立馬做出對應的作戰計劃,
準備在徐州一帶和敵人展開大規模的會戰,借此來拖住日軍,希望能殲滅其有生力量。
面對強敵,李宗仁知道壓力不小,硬碰硬是一定會吃虧的,于是李宗仁首先下令讓于學忠率領51軍去到淮海,先在淮河利用險要地形對抗敵人。接著讓李品仙率領31軍從明光撤退,畢竟此刻日軍聚集在明光一帶,李品仙不走必落得被吞的下場。
果然,李宗仁的命令下的很及時,日軍撲空了。
2月下旬,日軍再次整裝待發,朝著臺兒莊進發,李宗仁立馬下令軍隊進行攔截,在臨沂一帶展開激烈的戰斗,也揭開了臺兒莊會戰的序幕。
為了在臨沂攔住日軍,李宗仁立馬下令40軍前往臨沂作戰,日軍以1個師團進行作戰,而40軍利用臨沂城墻高大堅固的特點,硬是守住了臨沂。
日軍驚呆了,沒想到40軍居然如此能抗,于是立馬加強攻勢,企圖拿下臨沂。
李宗仁擔心40軍守不住臨沂,于是立馬派出59軍前去增援,
瞬間改變了戰場局勢,我方戰斗力強大,兩軍對著日軍敵人夾攻,配合重型武器激戰,甚至是反復近身肉搏。
到了3月17日,日軍終于決定撤退臨沂,朝著沂水退去,臨沂守住了。
在李宗仁的及時指揮下,臨沂之戰取得了勝利,日軍板垣師團損兵折將,被成功阻攔在津浦路北段,
暫時粉碎了敵人會攻臺兒莊的計劃。
李宗仁取得中國抗戰首次大捷
在臨沂吞下敗績,日軍自然不甘心。
很快,日軍立馬開始朝著南面推進,攜帶著70多門大炮,50多輛戰車,50多架飛機等等,氣勢洶洶的襲來。
比起臨沂之戰,這次更加來勢洶洶,李宗仁知道是場硬仗,于是立馬下令41軍前往滕縣一帶,半路攔截敵人南進。
3月15日,41軍如期到達滕縣,開始攔截敵人,日軍也發起攻勢,利用重型武器進攻41軍,41軍也嚴防死守,雙方你來我往,損失慘重。
李宗仁見狀,立馬下令第20軍團司令湯恩伯前去增援,不過因為半路的行程問題,湯恩伯的主力到達的時候晚了一些。
3月17日,滕縣大戰仍在進行中。
日軍大炮朝著城內瘋狂進攻,負責攔截日軍的王銘章等人,也堅持作戰,
但不幸的是,王銘章還是犧牲了,死在了敵人的子彈下。
李宗仁得知后,也是非常的悲傷,后來在取得臺兒莊大捷后說道:
“若無滕縣之死守,焉有臺兒莊之大捷,是臺兒莊之戰果,實滕縣先烈造成之也。”
只可惜的是,滕縣最終沒有死守成功,3月17日晚日軍還是占領了滕縣。
李宗仁立馬做出部署,下令孫連仲的第2集團軍前往運河布防,扼守臺兒莊的正面陣地,希望能夠提前在臺兒莊設下防線。
日軍贏下滕縣,報了臨沂之仇,正是得意之時,李宗仁利用心理戰術,猜想日軍絕對會狂妄自大,直接朝著臺兒莊前來,以便吞下徐州。
于是李宗仁立馬設下圈套,讓湯恩伯率部在津浦路正面誘敵,將敵人引入臺兒莊防線,然后再回頭擊敵,對敵人包圍殲滅之。
果然,李宗仁猜對了。
日軍狂妄自大,以為贏下滕縣就能連著一起吞下臺兒莊,于是按照李宗仁的設想,果然朝著臺兒莊進攻而來,根本沒有注意周圍布防。
3月23日,日軍來到了臺兒莊北泥溝車站,準備吞下臺兒莊。
3月24日,大戰一觸即發。
日軍準備繼續利用滕縣的戰術,首先先猛攻臺兒莊的防御工事,接著以重型武器進行掩護,企圖先把臺兒莊的外圍攻勢全部破壞。
盡管孫連仲布防的很是周密,但還是被日軍突破進來,孫連仲也立馬與日軍展開巷戰,李宗仁立馬下令湯恩伯率領部隊,增援孫連仲,對日軍進行夾攻。
湯恩伯是個膽小的,仗著有蔣介石撐腰,根本不打算聽李宗仁的,想假裝慢點出發,借此保存實力。
李宗仁當即大怒:
“如再不聽命令,延誤戰機,當以軍閥論處。”
湯恩伯知道李宗仁是來真的,只好立馬前往增援孫連仲。
接連幾天,敵我雙方都是損失慘重,但就是這個時候,臺兒莊戰役才是真正的到了最關鍵的時刻。
李宗仁知道決不能松懈,于是立馬下令孫連仲,改變戰術,深夜偷襲敵人,打破敵人拂曉的進攻計劃,組織敢死隊。
至于參加敢死隊的人,平分10萬元。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很快,孫連仲就組織起敢死隊來,午夜時分朝著敵人進攻而來,日軍完全沒想到血戰多日,竟然還有人在午夜襲來,根本沒有應對之策,只能后撤。
李宗仁高興極了,連夜趕到臺兒莊郊外,準備親自指揮接下來的殲滅戰
很快,李宗仁下令發起反擊。
湯恩伯組織大軍發起進攻,再加上孫連仲以及其他部隊,全線組織兵力朝著敵人進攻前來,日軍被打的連連后撤,只能丟棄輜重逃跑。
臺兒莊會戰,終于勝利了!
打了足足一個多月,在李宗仁的指揮下,利用并不精良的武器對付敵人兩個最精銳的師團主力,殲滅敵人1.6萬余人,創造了中國抗戰首次大捷。
創造指揮該次戰役的李宗仁,贏得了全中國人民的尊重,成為了抗日名將!
李宗仁下令用游擊戰進行擴大戰果
臺兒莊慘敗,日軍知道了徐州不是那么好吞下的。
于是日軍再次重新進行部署,從四面八方調來部隊,組織了差不多13個師團,大約30萬人的兵力,準備再次對徐州進行包圍。
李宗仁仔細思考,目前第五戰區以及增援部隊總兵力,大約有60萬人,倒是壓倒性優勢,但是決不能打成消耗戰。
于是,李宗仁立馬指揮60萬大軍開始突圍撤退,有了上次淞滬會戰撤退時的失敗經驗,這次李宗仁有條不紊,讓大軍安全撤退,找到山區和湖沼就立馬撤去。
李宗仁,打算利用游擊戰的方式進行再一次的進攻。
果然,游擊戰的方式,再一次刷新了日軍的作戰思考,他們沒想到中國軍隊居然還有這種戰術,根本沒有反應過來。
于是,李宗仁下令大軍與日軍進行游擊戰,消耗了日軍1個多月。
當然,實際情況來說,我軍60萬大軍畢竟是要逃出敵人的包圍,目標龐大,本就不易,所以最后還是不得已放棄了徐州。
但是就在這樣的游擊消耗戰中,李宗仁指揮部隊成功的殲敵大約2.6萬余人,可以說,游擊戰又狠狠的咬了一口日軍敵人。
縱觀整個徐州會戰,李宗仁面對敵人南北夾擊的兩路師團,利用5個多月的時間,和敵人展開周旋作戰,不僅粉碎了敵人打通津浦線的企圖,還贏得了臺兒莊會戰這樣的大捷。
除此之外,也為中國軍隊在武漢的集結和布防,贏得了時間。
其實眾人都非常驚嘆,為何李宗仁能創造如此大捷?
作為這次徐州會戰的最高指揮官,李宗仁雖然是與蔣介石合作,從而指揮作戰的,但其實在早前并未與日軍作戰的時候,李宗仁就思考過如何抵御外敵的問題。
中國是一個古老龐大的國家,如何面對外敵的侵略,李宗仁進行過研究。
在戰略方面,進行陣地戰的話,那么敵人將會占據優勢,而我們會比較劣勢;所以在作戰中,一定要利用天險山川等等自然條件,作為消耗敵人的長期消耗戰。等敵人被引到天險之中,我們進行堅壁清野和游擊戰,讓敵人疲于奔命。
不難看出,李宗仁深有研究。
當初在1937年10月的時候,上海已經失守,南京也危在旦夕,李宗仁當時就已經猜測,接下來津浦線將會是敵人攻擊的目標。
事實證明,李宗仁的猜想完全正確。
南京失守后,敵人果然朝著徐州夾攻而來,沿著津浦線前進,企圖打通津浦線,形成包圍態勢。
而李宗仁也早早的明白,要是與敵人硬碰硬,是絕對沒有好下場的,于是全程都在使用運動戰,先是提前攔截布防,接著利用敵人驕狂弱點,對敵人進行進攻和偷襲。
徐州會戰,雖然未能徹底殲滅敵軍,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是三大戰術的合體:
陣地戰、運動戰、游擊戰。
李宗仁完美結合這三種戰術,通過主動殲敵達到防御的目的,比起南京國軍政府的消極防御,臺兒莊一戰,完全是積極防御的轉變。
有句古話說得很好:
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御。
徐州會戰結束后,李宗仁自然要立馬投入到接下來的武漢會戰,在運動中,李宗仁為武漢會戰爭取了時間,使得中國軍隊有了一定的時間進行休整。
看來,接下來又是一場硬仗。
大將張云逸表示不愿意原諒李宗仁
武漢會戰,拉開帷幕。
雖然武漢會戰,李宗仁還是輸了,但是日軍企圖逼迫國民政府屈服的目的并未達成,戰爭也并未結束。
自此,中國抗日戰爭正式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再此后,李宗仁繼續進行抗日作戰,指揮了棗宜會戰、豫南會戰等等重大抗日會戰,成為了戰功顯赫的抗日名將。
李宗仁在抗日戰爭中立下的赫赫戰功,瞬間讓蔣介石感受到了壓力,畢竟李宗仁的名氣越來越大,對蔣介石的權利自然也有影響。
于是蔣介石開始微操,對李宗仁進行有意無意的排擠,在一些重大決策的時候,蔣介石拒絕讓李宗仁參加,防止著李宗仁勢力的壯大。
1943年的時候,蔣介石下令調離李宗仁,讓其擔任了一個不咸不淡的軍職,明升暗降,徹底削去了李宗仁的勢力。
到了1945年,抗戰終于勝利了。
如何處理國民黨和共產黨的關系,蔣介石和李宗仁有許多不同的觀點,蔣介石生氣不已,再次微操調離李宗仁,讓他擔任了一個沒有實權的行轅主任。
到了1947年年底,李宗仁三次拒絕指揮東北戰事,并且還參選國民黨政府副總統,企圖和蔣介石展開斗法。
1948年,李宗仁成功當選副總統一職。
到了1949年,隨著三大戰役——淮海戰役、遼沈戰役、平津戰役的相繼勝利,
國民黨處于徹底的劣勢,再沒有對抗能力,李宗仁也借此終于站上了蔣介石之上,擔任代總統一職。
很快,和談開始。
毛主席拿出十足的誠意,希望能夠進行和談,甚至做出了讓步,但是李宗仁還是希望可以依仗著長江天險,有抗衡人民解放軍的能力。
和談自然失敗。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李宗仁也不再參與黨爭,而是前往中國香港休養身體,并于12月的時候,攜帶妻子兒子飛往美國紐約定居。
在1956年和1965年期間,李宗仁也先后派程思遠前往北京,與周總理會見,表達了自己希望回國生活,落葉歸根的想法,周總理也表示歡迎。
1965年7月20日,李宗仁一家終于正式回國了!
為了表示對李宗仁的歡迎,中央也下令,眾多的領導人親自前去機場迎接李宗仁的回歸,開國大將張云逸也接到中央指示,要求前往機場迎接李宗仁。
但是,張云逸面露難色,
表示不愿意去,并且他不會原諒李宗仁的。
不過張云逸大將到底是心境澄明,還是決定服從中央的安排,友好的前往機場迎接李宗仁,并且也邀請了李宗仁來家中做客,只是私交上,張云逸并不想原諒他。
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原來,當年革命戰爭初期,在百色起義時期的時候,張云逸曾和李宗仁在廣西百色進行過作戰,當時李宗仁的實力比較強悍,所以對張云逸率領的部隊造成了非常大的傷亡,讓許多士兵犧牲在百色。
盡管后來李宗仁在抗日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是中國的功臣,但是張云逸在個人情感上,還是不愿意原諒李宗仁,不希望私交上有來往。
李宗仁自然也明白張云逸內心的芥蒂,于是找了一天時間,親自登門張云逸的家中,對著張云逸進行了鞠躬道歉,表示當年作戰,實為彼此陣營作戰,絕不代表本人想法,希望張云逸能夠諒解。
張云逸也是心境澄明之人,也看出了李宗仁的誠意,于是接受了李宗仁的致歉。
這也是一段,化干戈為玉帛的佳話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