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開春以來,央視接連推出四部被觀眾稱為“沒有最爛只有更爛”的劇集,從年代劇到行業劇全線翻車。這些打著“央視品質”旗號的作品,卻因劇情懸浮、選角混亂等問題引發全民吐槽。本文梳理真實存在的四部爭議劇集,帶你揭開“爛劇”背后的創作迷思。
一、《六姊妹》:三代戲骨撐不起流水賬劇情
作為央視開年大戲,《六姊妹》匯聚梅婷、鄔君梅、吳倩等老中青三代演員,卻因“全員年齡錯位”遭群嘲。49歲的梅婷與59歲的鄔君梅演繹母女,現實中僅相差10歲的兩人同框毫無代際感,而飾演父親的劉鈞僅比“女兒”梅婷大4歲。
劇情本應展現六姐妹的奮斗史詩,卻陷入“早餐吃油條還是包子”的瑣碎日常。更讓觀眾難以接受的是結局強行大團圓——身患白血病的小妹突然獲得全家諒解,被批“用絕癥綁架親情邏輯”。
二、《駐站》:茅獎IP被魔改成家庭倫理劇
改編自茅盾文學獎作品的《駐站》,本應聚焦鐵路警察群體,卻將60%篇幅用于刻畫男主郭京飛的婚姻危機。劇中硬塞入“女大學生倒追已婚警察”的狗血支線,王冬雨這個角色被觀眾銳評“刪掉全劇反而更流暢”。
郭京飛挺著啤酒肚飾演一線干警的造型引發爭議,網友調侃:“這體型追得上小偷?”選角混亂同樣致命——40歲的孫藝洲強行出演警校畢業生,陳數的“科技臉”在年代劇中格外突兀。
三、《北上》:年代劇淪為北京創業偶像劇
頂著“茅獎改編”光環的《北上》,把原著中橫跨百年的運河史詩,魔改成白鹿、歐豪的北京創業愛情片。劇中90年代運河人家場景本獲好評,但濾鏡過度使用導致畫面昏暗,被觀眾吐槽“隔著屏幕聞到發霉味”。
原著中承載文化記憶的運河符號,在劇中淪為背景板。主角團打著“北上”旗號,實則在798藝術區談戀愛,時代厚重感被偶像劇套路消解殆盡。
四、《大河之水》:稅務稽查拍成警匪大片
楊蓉、聶遠主演的《大河之水》試圖創新行業劇,卻把稅務稽查拍得比緝毒還驚險。劇中稅務干部持槍追捕、飛車圍堵等橋段,被真·稅務工作者留言打假:“我們日常是查賬不是玩命”。
該劇雖在“偷稅金額”等專業細節上較嚴謹,但過分戲劇化的處理讓觀眾產生認知割裂。當主演在爆炸火光中高舉賬本時,熒幕內外只剩尷尬。
爛劇扎堆背后:創作初心去哪兒了?
這四部劇的集體翻車,暴露出現實主義創作的三大頑疾:
- 數據算法替代生活觀察:為迎合年輕觀眾強行加入戀愛線,反而丟失核心受眾
- IP改編陷入形式主義:掛著名著頭銜卻魔改內核,把文化符號當營銷噱頭
- 選角邏輯背離藝術規律:資本裹挾下的演員陣容,讓年代劇變成“科技臉”展覽館
正如觀眾在《北上》彈幕中的質問:“當我們吐槽爛劇時,其實是在懷念《大宅門》《闖關東》那個尊重觀眾的年代。”央視作為國家電視臺,理應成為影視創作的質量守門人,而非隨波逐流的“爛劇生產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