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章哥,房地產從業20年,通曉業內門道,我不做所謂的“專家”,只用二十年實戰經驗幫大家答疑解惑。
一
Q:
請問,我是北京大叔,50歲了還有十年退休(或許12年),單身(離異)無房。目前住單位宿舍(開間筒子樓),退休后必須退房。
手中有錢120萬,三個選擇:
一、買石景山老破小200萬左右的,先出租退休后自住,租金基本能覆蓋月供,但退休金預計到時候也只有5000多,壓力很大。
二、買魯谷的50年公寓,不用貸款,先出租,退休后自住。
三、不買了,退休后住公租房,最后去養老院。
A:
1、退休金預計5000多,是指十年后嗎?如果是這意思,那這貸款就確實有難度了。到時候相當于少了幾千的房租收入,或者說是自己掏租金來住這套老破小。如果到時候利率下降很多還好說,如果不降甚至上漲,那生活費可就基本沒有了。
這只能期待十年后房租明顯上漲+利率下降,這樣能拿到一部分房租,用來補貼自己在其他更便宜地段兒的房租。或者說到時候把這套房賣掉,去買更便宜地段兒的房子居住。
或者這么說吧,以現在情況來說,就算買了這套房到時候也大概率住不上,相當于純投資了。但房價未必還有多高的漲幅,所以如果有其他更穩妥+高息的理財渠道,買不買這套房就沒什么必要了。
2、買公寓就是以收租金為主了,收益率比普宅高的多。但考慮好隱性風險,主要是房產稅+土地出讓金+水電稅等政策方面的。另外這種產品不好賣,稅費也高。所以常規建議是要么就甭買,買了也就輕易甭賣了。
3、房子是用來住的,如果能解決退休后的居住就不用買房唄。這外人不好建議,看自己的情況來選擇。
4、簡單就是這情況。如果是我會選第一個方案,買石景山老房。因為房租是大概率隨工資漲幅上漲的,十年后有可能翻番,而月供不變的可能性比較大,利率很難長期上漲。所以到退休的時候,大概率是有結余租金的,應該能補貼一部分租房+生活費。
僅供參考。
二
Q:
請問,預算1500萬左右,請給分析一下北京西城金城華庭和中信沁園的房子,考慮學區等情況!
A:
1、金城華庭和中信沁園,那從性價比來說肯定是金城華庭的占優啊,這是送分題。
1500萬應該能買中信城90平左右的兩居,租金坪效應該在150左右,租售比上千,至少是1000左右吧。這說明學區溢價有點兒高,居住的性價比就不是太高了。
金城華庭1500萬應該能買80平左右的,這里租金高,但坪效我不太清楚。參考旁邊的西城晶華吧,每平米是200左右。那金城華庭的房齡更新,坪效就應該更高,增加10%吧,在220左右。計算租售比就肯定在1000之內,或者900之內,也就是性價比要比中信城高。
不過這也是因為金城華庭的房齡新,所以更受追捧。如果過些年隨著房齡和設施變老,性價比有可能下降。但至少五年八年不至于,再怎么著也得是西城晶華的程度,也就是就算下降也仍然比中信沁園要高。
2、但加上學區那就只能家長判斷了,從整體學區來講是金融街更強,但金城華庭對口的是話華嘉小學,屬于普通的。而中信城對口八中附小+直升,從概率來講強于金城華庭。
3、簡單就這情況吧,單從房子角度來說肯定是金城華庭的占優,至少房齡新的時候占優。但結合學區只能家長定,外人不好建議。
僅供參考。
三
Q:
請問,我在海淀雙榆樹有個一居室,學區房10萬 一平,但是太小了只有不到40平,所以我想賣了換到天通苑,不添錢能買160平的,居住環境應該改善很多。但現在就是拿不定主意,周圍的人都勸我說不能賣,留著會越來越值錢,想聽聽您的看法。
A:
1、我的看法是房子是用來住的,那為了提升居住體驗就該換就換唄。這都沒必要聽別人的,居住是自己的事情,就跟搞對象結婚似的,自己覺得合適就行。
40平是建面吧?那使用面積也就30多,廚衛陽臺就得小10平米,臥室客廳也就剩20多吧。甚至客廳或許還不好用呢,這種老房的居住體驗都不會太好。換到160平的,這都沒法兒相比,只要自己覺得舒服就換吧。
2、留著會越來越值錢,這怎么說呢?北京的房子其實和20年前相比都是越來越值錢的。當年雙榆樹公房被允許上市的時候也就4000多一平,現在都10萬了。可同時期天通苑也才2650啊,就算是大戶型升值不領先,現在也是10倍左右的漲幅了,都越來越值錢。
錢只有花掉后得到享受了才有價值,否則就是一串數字,在物質上沒有任何價值。如果說沒有改善的想法那就留著,可既然有這需求,又有這能力,那干嘛自己憋屈自己啊?
3、總之沒必要聽別人的意見,甚至就算換了都沒必要告訴別人。房子跟老婆一樣都是只能自己用的,反正也不能共享。
僅供參考。
四
Q:
請問,明明央企就是國企,那你們為什么非要單獨說?央企無非是歸中央管理的,但和歸省里市里管理的有本質區別嗎?都是國企而已,有必要分三六九等嗎?
A:
1、莫名其妙,歪嘴吹火柴,哪兒來的邪火兒啊?如果抬杠的話,那央企國企確實沒有本質的區別。但這有意義嗎?所有的企業在本質上都一樣,何必還分成國企+民企+合資外企啊?
2、另外央企也不是歸“中央”管理的,而是歸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委托給國資委管理的。而且也不是所有央企都歸國資委,“鐵郵煙荒”四大企業就歸財政部,至于為什么您直接咨詢國務院吧。還有幾大行也不歸國資委,而是有的歸匯金,有的歸財政部,也有共同管理的。
3、總之這沒什么意思,985和211+普本都算大學,而且211還包括所有的985。但人家孩子如果考上清華北大了,您非得說這其實不過是個211,有意思嗎?
另外企業里所有人都算員工,單獨分出來領導有本質區別嗎?這種杠抬起來沒完,愿意承認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就承認,不愿意承認也無所謂,但存在即合理,就看自己認不認了……
五
Q:
請問,我打算把東城的一套國中大廈的賣掉,預計4萬一平能賣300萬。然后在海淀再買一套,目的是為孩子上學能落戶的。
考慮是:
1、海淀位置不限,不用考慮學區。
2、總價最好在400之內,或者算上貸款500。
3、希望持有個2、3年,再出手時好賣,租金高且保值。請問有推薦么。
A:
1、國中大廈,是燈市口25中和景山學校附近的那個嗎?50年的公寓是吧?
2、為孩子上學落戶,那為什么不考慮位置和學區啊?只是為了跨區中考嗎?那就買學院路東邊這幾個溢價低的學區吧,300多萬就能買到,不用貸款。總價低的流動性強,用完了學位就可以賣。
3、如果只是為了學位,那為什么要持有2/3年啊?我建議是過了明年入學高峰期就看行情吧,如果溢價率繼續下跌就索性出手,沒必要非得跟大趨勢對賭,贏的可能性不大。也就是溢價部分是不太可能再增加的,除非是學區內的成績大幅提升,或者有政策支持。但這種可能性很小,沒必要賭。
4、租金高不到哪兒去,畢竟所有海淀的房子都有學區溢價,市區的至少在10-15%。這部分價值是沒人給租金的,除非有人單獨租學位。所以學區房的租金只可能在本區內相對高,但肯定低于北京平均值。
保值是基礎部分肯定沒問題,必定跟隨大盤漲跌。但溢價部分說不好,過了明年的人口趨勢拐點再看吧。所以一般建議就是用完了學位看行情,不合適就賣,相當于用稅費成本買了個學位,等同于沒有學區房年代的擇校費。
5、推薦房子找當地中介吧,學院路,北太平莊和花園路等學區的溢價都不算高,300多萬不難買到。
僅供參考。
關注“章哥說買房”公共號,有房產相關問題可以向我提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