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東升
不到沾化,你絕對感受不到撲面而來的冬棗文化氣息;不進農家,你根本體會不到“房前屋后,三棵棗樹”的獨特景致。沾化冬棗獨一無二的品質,贏得了“天上八月蟠桃美,人間九月冬棗香”的美譽。
有一年金秋時節,筆者到沾化公干。一個天朗氣清的午后,在一處古樸、雅致的農家小院里,圍坐在一棵綴滿瑪瑙般冬棗的老棗樹下,濃濃的棗香氤氳著。一位儒雅的老人,一邊請客人品嘗著甜脆的冬棗,一邊娓娓講述著沾化冬棗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地理優勢,以及棗花飄香、果滿枝頭的醉人景色。
老人告訴我,這里的百姓自古就有種植冬棗的傳統,因而民間流傳著“先有冬棗樹,后有沾化縣”之說。歷經幾百年的經驗累積,成熟后的沾化冬棗色澤艷麗,有點紅、片紅、全紅之分。
每年6月,家家戶戶棗花盛開,芬芳醉人。青翠碧綠的棗葉間,米粒般大小的棗花開滿枝頭,一朵朵,一簇簇,掩映在一片翠綠之中,有一種嫩黃的朦朧,有一層乳白的素潔,還有一抹青蔥的淡雅。一時間,棵棵棗樹披金涌翠,大街小巷香甜彌漫。若是趕上微風細雨的日子,站在棗樹下,那雨也變得甜絲絲的,可謂“濃濃棗花香,沁人心脾長”。成群結隊的蜜蜂,“嗡嗡”地穿梭在低空中,構成了一幅棗花飄香、人勤蜂忙的鄉村畫卷……老人詩情畫意的描述令我心馳神往。
有道是:“早知沾化冬棗美,何須策馬傳荔枝?!倍瑮椀纳视纱渚G漸變為鵝黃的時候,沾化也便有了秋天的味道;若是再潑灑上一抹赭色的紅,也就迎來了采摘的季節。清爽的秋風中,艷陽的加持下,乒乓球般大小的棗兒先是星星的點紅,繼而暈染為片紅,再到泛著亮光的全紅。家家戶戶呈現出一派瑪瑙綴滿庭院樹、樹上樹下采摘忙的豐收場景。沾化的秋天,處處棗香醉人……聽著老人繪聲繪色的講述,我禁不住抬頭望了一眼院中那幾棵果實累累的冬棗樹,不難想象到,生活在這物華天寶的黃河岸邊,日子過得有多甜。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同樣的道理,一方水土育一種果。沾化之所以能夠讓冬棗孕育出獨具特色的果實,這完全得益于黃河的恩賜,老人難掩悅色地說道,這里地處黃河三角洲,屬黃河沖擊平原,富含有機質,土壤肥沃,疏松透氣,涵養適宜,加之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光照充足,氣候獨特,是得天獨厚的風水寶地。特別有意思的是,這片土地上栽種別的樹木都不適合,連最潑辣的白蠟樹也生長不好,可偏偏對冬棗情有獨鐘,而且只有沾化能種這個樹結這種果,別的地方要么光長樹不結果,要么結出果子也不好吃……
近二十年過去了,那位和善的老人是否依然安康?那家小院的冬棗是否依然茂盛?
(本文作者任職于中共寧陽縣委黨史研究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