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公眾號:這里有只米老鼠 (ID: Newtimeskid)
文|米老鼠 編丨Sherry
現在網絡上鋪天蓋地的都是這種求分析的BG。
絕大多數的分析,無非就是泛泛而談的同質化。
相比這些老生常談,我覺得,張一冰老師說得最誠懇,
“我今天帶個頭,講一講我今年親手經歷的爬藤失敗案例。
該名學生REA一所大藤學校,慘遭拒絕,標化接近滿分,GPA全校數一數二,活動方面也是做到了極致,當時的主文書和小文書都是親自操刀的,學生和家長以及我對文書都非常滿意,但最后就是被大藤拒絕了,最后連小藤也沒有進。
在我看來,TA的資質也比我另外一個今年進大藤的學生還要優秀,但最后的錄取結果就是這樣,你要問我什么原因,我講不出來,我不知道哪里出了問題,大藤沒有錄,最后小藤也沒有錄。
我真的是有點懵逼,我只能說,藤校的錄取,多少有點玄學的因素在里面,你永遠無法知道,當招生官把你的材料放在admit 和reject的那一刻,他的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所以,我覺得爬藤,第一點,你要知道你加入的是什么樣的戰局。
在人生中,我們都會有苦苦尋 找自己 伴侶的經歷,當我們找到的時候,我們會稱TA為The One, 言下之意這是我今生唯一的 命中注定。
但事實上,無論從概率論上來說,還是實際經驗上來說,The One遠遠不止一個。
美本也好、英本也好,是一樣的道理,沒有 命中注定這一說,沒有The One。
海外大學釋放了哪些信號?
海外政策對中國學生將產生哪些影響?
4月8日19:00
星河灣雙語學校高中部副校長
升學指導辦公室主任 張力 為你解讀
每天看茫茫多優秀到不像個人的簡歷看到吐的招生官曾經說——
“每年我們拒絕的申請者中,有至少4000人完全具備在哈佛取得成功的能力。”(“There are at least 4000 students we reject each year who are fully capable of succeeding at Harvard.”)
——哈佛招生辦主任William Fitzsimmons
“我們的錄取不是對申請者的終極評判,只是資源有限下的無奈選擇。”
——斯坦福前招生官Jon Reider
“At elite school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dmitted’ and ‘denied’ is often a matter of luck. You could swap the two groups and the class would be just as strong.”(“在頂尖學校,‘錄取’和‘拒絕’的差異常由運氣決定。兩組人互換后,新生群體依然同樣優秀。”)
——教育評論
對于這無厘頭的招生過程,我的好朋友,吳昊老師的經歷,就是最好的詮釋。
八輪面試,二戰牛津上岸。第一次遇上兩位老教授沒要他,第二年又遇上這倆老教授,還是沒要他。幸虧,第二年的第二輪面試,遇到了一位貴人——一位德國教授,也是當年歐洲統計協會會長、牛津統計系的輪值主席,她很喜歡他,面完我之后,跟吳老師說,希望能夠在新年里看到他。
吳老師,本以為這把牛津穩了,結果,等來的不是“Congratulations”,而是三場加試。
之所以要面這么多,bug還是在第一輪面試的兩位老教授那里,他們堅持要給拒信,但這位德國導師對此百思不得其解:為什么這么優秀的年輕人不能被錄取呢?于是她找了幾位大咖朋友聯手研判,最終把吳老師保錄進了牛津。
所以,對于申請頂級大學的孩子來說,你的第一課,應該是彈性,能屈能伸。
爬藤的第二個要素是,你要做一個有靈魂的人。
小D當年去了達特茅斯。
小D所在的學校還是非常多元化的,有印度人、還有腿腳不方便的殘疾人,人群的差異就容易導致不同層面上的歧視;從成績上來講,小D在校排名大約20左右,她前面有成績更突出的學生,但是她覺得一個好學生不應該把分數作為唯一的評定標準,尤其那些精致利己主義者不值得推崇。
這些促使小D會去思考如何面對弱者,比如,在做項目的時候,都找學霸分數肯定好看,那要該如何拒絕那些弱勢群體希望加入合作的請求呢?經過一番心理掙扎,小D還是決定要發揮自己的力量去關心弱勢群體。第一版文書就是這樣一個思路。
雖然內容還是很不錯的,但是對于藤校的文書來說,未免太過普通,看過并不驚艷。在進一步頭腦風暴中,媽媽提到自己是客家人,于是追問,“客家人有什么特點?”“客家人特別能吃苦”,這時媽媽做了一個打開攥著的拳頭、攤平手掌的動作,并說,“散落在世界各地”。這一細節讓人想到了蒲公英,這也給下一版文書提供了靈感。
第二版文書中,小D就把自己比喻成了一個客家的小種子,用擬人的手法讓這粒小種子從潮汕飛到上海。小D把自己的經歷穿插進小種子的四季輪回、生根發芽 -- 從非一線城市轉學到上海的國際學校,一開始英語發音不夠好,也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但是小D就像拼命生發的小植物一樣努力進步,漸漸的英語不但變好了,而且還能去參加辯論比賽,從弱勢群體變成領導者,當自己的處境發生變化之后,還去組建了活動,思考怎么樣照顧到更多的人,向弱勢群體伸出手,帶著大家一起變強。
在這版文書里,小D自己還創造性地添加了“小標題”,用March ,May, July這樣的時間節點,一方面切分了種子按節氣而動的生長過程,也把自己的成長心路歷程做了劃分。
整篇PS雙線有機地進行,語言和文章起伏都宛若童話。
她的附屬文書,也寫得非常精彩。
開篇她說她喜歡《霸王別姬》這個故事,但她關注的不是人物的情感糾葛,而是關注了風云際會的大時代,講到了文GE,從文GE聯系到烏合之眾,在這個時候,插入了2句自己被校園霸凌的事情“So I remembered those days when I was bullied by a crowd。”
看似輕描淡寫卻是神來之筆,最后探討的是如何在人群中保持獨立的思考,又講述了自己2年之后從弱者到強者并愿意為他人伸出援手的故事。
整篇文書 一直 在尋找書跟自己經歷的共鳴 ,始終是把自己的經歷放到歷史框架里進行展開,自己的部分總是四兩撥千斤、感人至深。
小F當年去了約翰霍普金斯。
小F的SAT單次最高分僅有1390,PS里還有一處把“voice”寫成了“vice”,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任誰都不相信她能進入Top10的學校吧!但是她文書精巧程度絕對可以一覽眾山小,約翰霍普金斯的錄取實至名歸。
小F的PS題目是“Discuss an accomplishment, event, or realization that sparked a period of personal growth and a new understanding of yourself or others.”(討論一項成就、事件或是感悟,它們曾激發過你一段時間的個人成長,以及對自己或他人的新的理解。)
這個PS的明線講的是去坦桑尼亞做支教,暗線是父母離異,主旨表現的是在獲知父母離異之后自己的掙扎、理解和成長。
小F上來第一段是坦桑尼亞國家公園的景色描寫,一起筆就能讓人感到她文筆的驚世駭俗,頗有托老遺風,仿佛看到托爾斯泰還魂。這一段寫得好的地方,可以有幾個tips跟大家分享。
一開頭“Darkness, solitude, and echoes of hyenas shrouded me, trapping……”通過景物描寫,刷刷刷地就把一種壓抑沉悶的氛圍烘托出來,而簡短的用詞和排比語式,好像讓人能感到憂傷正踩著“咚咚咚”的腳步向人逼近。
開頭部分小F還用了很多細節來表達場景,這些使人好像能看到她的一舉一動。比如,凌晨3點、3天沒洗頭頭養得像螞蟻爬(millions of ants)、汗水等等。反正一切筆墨,就是要告訴你,有事要發生,而且是字越少事越大的那種。
這么憋悶,小F決定從帳篷里出來去洗頭發。這一段的轉折,受到了《瘋狂原始人》的啟發,主人公小伊要從山洞跑出去,就會失去山洞的保護和她爸爸的保護,就要獨自面對整個世界,所以出去之前做了很多心理建設。
同樣的,小F要走出帳篷洗頭發,其實也是違反安全操作的,帳篷外是很危險的,但是她還是決定要走出去。在這段也進行了景色和心理的描寫,順勢推出了她自己憂心難過的原因“It has been eight days since I discovered that my parents divorced eight years ago.”(8天前獲悉父母8年前離婚了。)
事實上,整篇PS也是模仿了《瘋狂原始人》的敘事方式。
進入到離婚這個話題之后,小F也沒像一般孩子一樣覺得爸爸媽媽是欠自己的,而是筆鋒一轉,說出不一樣的心里話,“作為一個獨生子女,遠在美國,我感到我有責任給大洋彼岸的父母帶去快樂。”在吹了冷風,聽了那么多的動物聲音,小F的內心逐漸平靜下來,“The ongoing sound from the wild was singing‘Hakuna Matata’(no worries).”然后,單獨起了一段說,“out of that tent, I am a kid no more.”這其實也是《瘋狂原始人》的橋段。
個人問題宣泄之后,小F還是非常有責任感地做回自己志愿者的角色,跟非洲的小朋友在一起。這里面描寫了一個細節是非洲小孩叫小F媽媽,她又反思了志愿者的責任和媽媽的責任,并說,“and realized that these kids will always hold a special place in my heart.”
PS最后講到自己回到美國,決定剃光頭,剪下來的頭發用于給癌癥中心的小孩籌款。結尾用了一句雙關,“Likewise, the heart that has been broken before will be more steadfast and independent.”這里的寓意,就是自己的心被傷過,但是傷過的心可以讓人更強大,由此及彼更有愛人之心。
如果單拿某一件事來講,其實也都沒什么大驚小怪的,離婚也不是很特殊,剃發捐助癌癥中心小朋友也不算絕對小眾的事件。但是通過《瘋狂原始人》式的陳述,就感人肺腑。
我雖然講的是兩篇文書,但我想說的是,文書只是一種展示,你的文書老師可以給你精妙的結構和文采芳華,但是TA給不了你文書的調性、故事和思考。
創世記2:7里說,上帝用塵土塑造了第一個男人亞當,并將“生命的氣息”吹入他的鼻孔,使他成為“有靈的活人”。
文書老師可以幫你重塑金身,但這口“氣”,能成為有靈魂的人,靠得終究是孩子過去17、18年得經歷和思考。
第三,先講科學再談玄學。
在平時接待家長的時候,我經常遇到有家長這么說:
哎呀,爬藤不是我們普通人家的事,都要家世這樣那樣的......
哎呀,我們家孩子普通孩子了,不敢想不敢想......
我們家孩子很好的,就是青春期,想干的事都能干得很好的,上好大學沒問題......
大陸學生沒機會的,都是人家美高娃的......
領導力影響力,我們家孩子沒有的,她不是那樣的孩子,我們就基于我們現在的真實的做自己,申申就行了......
我覺得,這些態度都大可不必,想要的就大聲說想要,努力去追逐,沒做好的部分態度端正去做,入局游戲就一定要按照規則來,等你能制定規則的時候,再談我想怎么樣。
做每件事情都有底層邏輯,按部就班去做,是成功的必要過程。
爬藤也好,上頂級大學的門檻,成績肯定是必須的。好好學習,一個全A的成績單,是必須的。標化也要好好準備,現在越來越多的大學恢復了標化要求。 我也說過很多次了,上大學不考試,純屬耍流氓。不要還沒走好,就總想著要跑。
活動是分層次的,講motivation的,不是說你砸了大價錢,就一定能做出來好活動。真正的好活動,可能未必花很多錢(某些賽道除外),或者是體現你撬動資源杠桿的。用心用腦、花時間、投入精力、熱愛,才是關鍵。
沒有隨隨便便成功,只有200%努力之后,再加一點運氣。因為排在你前面的人太多了。
總之,先把該做的做了,才能談機會。
聽勸的美本Top40總能有, 聽勸+有點努力的Top35, 聽勸+非常努力的Top28, 聽勸+非常努力+有天賦的Top20, 聽勸+非常努力+極具天賦的爬藤/Top10。
4月8日19:00
星河灣雙語學校高中部副校長
升學指導辦公室主任 張力
從數據趨勢、政策影響到教育規劃
為大家帶來一份“以終為始”的成長指南
作者招募&投稿 |tbeducation@daznet.cn
提供內容線索 |微信:waitan2022
轉載&合作 |微信:waitan202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