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的"李鬼遇李逵"……俄羅斯專家翻出1980年代的論文,聲稱中國量產的"核電池"技術源自蘇聯遺產。
這番表態猶如老鄰居突然上門認親,可惜DNA檢測報告顯示——這孩子真不是他們家的。
俄方引以為傲的"發明",實則是蘇聯時期未能走出實驗室的鎳-63衰變電池方案。這個躺在論文里的構想,發電效率僅0.1微瓦/立方厘米,連電子表都帶不動。
而中國貝塔伏公司量產的BV100型核電池,功率密度達到10毫瓦/立方厘米,足足差了五個數量級。更打臉的是專利記錄:中企在2018年申請的放射性同位素封裝技術專利,與蘇聯方案相似度不足15%。
估計連俄羅斯網友都自嘲:"我們還在用圖紙發電,中國人已經給心臟起搏器裝核能電池了。
"這話不假——西伯利亞核物理所去年展示的鎳-63原型機,體積足有微波爐大,而中國產品已縮小到硬幣尺寸。
更關鍵的是量產能力:中國建成的钷-147提純生產線,純度達到99.99%,成本卻比俄實驗室產品低87%。
南極科考站的最新訂單說明一切:俄羅斯"核能"手電筒報價3200美元,續航3年;中國核電池供電的極地監測站模塊,單價450美元,設計壽命20年。
當德國弗朗霍夫研究所選擇與中國合作開發深海探測器電源時,這場爭論其實已經有了答案。
科技發展史上從不缺"發明權"口水戰,但產業化的腳步從不等候嘴仗的勝負。就像硅谷工程師調侃的:"與其爭論誰第一個畫出蒸汽機草圖,不如看看誰的火車先到站。"中國核電池的列車,此刻正轟鳴著駛向應用藍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