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時候,熱血沸騰、涉世未深,在閱讀秦末楚漢相爭的這段歷史時,滿眼都只有刀光劍影的英雄對決、兒女情長的英雄氣短、揮斥方遒的英雄氣概……恰青春少年時,總是不自覺地被各種鮮衣怒馬的英雄人物所迷惑。
及至中年,歷經沉浮、熱血褪去,再回首這段輝煌璀璨的歷史時,內心之中則會有許多淡淡的卻又無可消弭的憂傷和余味,總會揮之不去地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總是會復雜糾結的去審視劉邦身上的人情冷暖,還有靜聽漢初三杰傳奇人生的回想……已是中年恍惚間,終究要學會在人性交織的空間中找到自我的影子。
楚漢相爭的故事在中國算是家喻戶曉的了。講的就是貴族出身的西楚霸王項羽和市井出身的平民英雄劉邦爭霸天下,最后,神勇無敵的項羽卻敗給了屢戰屢敗的劉邦。
這樣的故事和劇情,在民間確實相當討喜,因為這種強烈的反差感給人情緒的刺激度和滿足感都是無與倫比的。
但是,我們讀史真的只是為了簡單的情緒快感和虛幻滿足嗎?我們常說要以史為鑒,說歷史一面鏡子可以明得失,說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這就是說,我們讀史是需要從中去汲取更多的經驗和營養以提高自身的認知、增強自身的修為的。若如此,我覺得我們需要更加進一步地去思考歷史的背后和深處!
在歷史的岔路口“三家分晉”后,卿大夫這個階級其實是強行跟自己的上一個階級諸侯融為一體了。相當于卿大夫原本是社會的中層階級,一舉變成了社會的上層階級。但是大家想一想,社會的下沉式發展趨勢是不可阻擋的。卿大夫這個階級已經實現了自己的階級躍升,那緊隨其后的士族階級難道不想努力一下嗎?所以,在數百年的戰國兼并時代,秦并天下是一根明面上的主線,背后還有一根若隱若現的主線,那就是越來越多的士在為自身和階級的命運穿針引線。
這種事情,其實在任何一個時代和社會,都是職場的潛規則。那些有專業技能、有學歷背景的骨干員工,只要公司安排得不是很妥當甚至直接晾一邊,那終歸是要出問題的。他們要么辭職去對手企業反過來揍你,要么心懷怨氣地等著趁你病要你命……通俗一點地講,不給機會和舞臺、妨礙他們的發展,就要做好接受他們報復的準備。蘇秦、張儀、商鞅、范雎、李斯等等歷史知名人物,其實都是這一類人。
打個現實比方,我寒窗苦讀十幾年,好不容易拿了一個大學文憑,結果不包分配了,自由求職也各種碰壁,各種被拒絕,就算艱難入職了,也得到一個相對優越的待遇……想一想,我能做到心如止水嗎?
所以,我們再來看戰國末期的戰國四公子大量豢養門客,很多人都覺得那是戰國四公子在公開立山頭,或者就是找一大幫人陪自己愉快地玩耍。因為我們最后可以看到,戰國四公子豢養的那么多門客,真正實實在在地回報了國家和主公的人并不多,大多數其實就是一幫雞鳴狗盜之徒。平時好吃好喝地被供養著。一旦遇到了什么生死大事了,那就樹倒猢猻散。
但事實真的是那樣嗎?其實戰國四公子都是在替國家養士,因為當時一個諸侯國已經沒有那么多管理崗位編制空缺去安排日益增長的士族了。而這些士一旦得不到妥善安置,他們會不惜攪亂整個社會秩序的。沒辦法,只能讓一些貴族人員出面去搞福利待遇養著他們。
這一點,大家能理解嗎?比如我在你們村辦了你一個企業,結果你們村的村民都要求到我的企業上班,待遇和崗位要求還挺高,我這么一個小企業根本就消化不了呀!怎么辦?我另外安排一個人、一筆資金給那些沒有直接拿到崗位的村民發福利,不需要你們上班、工作,只求你們別添亂、別鬧事……
其實,這也是一種臨時解決問題的穩定局面。大家都過得去嘛,就沒有那么多矛盾和沖突了嘛!
可是,關鍵時刻,秦并天下的步伐已經不可阻擋了。公元221年,秦滅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了。這下事情就變得相當有趣了。
首先,秦國吞并山東六國之后,打散了原來的邦國格局,建立了“郡縣制”的大一統局面。相當于把天下原來的七個獨立公司變成了一個獨資公司。雖然秦朝的管理崗相對于原先的秦國來說,一定會多出不少,但至少會比原先的七國之和要少了許多。這是機構精簡的必然結果。那么相當于有大量的貴族和士卿要重新競聘上崗或者直接失業。
其次,從人才的地域性優勢來講,老秦國原體系內的人才一定是優先安排的,山東六國的舊貴族會被直接領取政治犯待遇的,而山東六國的士卿也是必須在思想改造和政治審查之后才能被重新安排工作。比如祖上幾代都是韓國國相的張良就沒能在秦朝混個一官半職。又比如蕭何、曹參這樣的楚國人才,最開始也只是擔任沛縣的主吏掾和獄掾,是吏非官;還比如著名的兵仙韓信早年間連基本生活保障都難以滿足,就是一個無業游民嘛。
最后,大家再仔細去思考一下,秦并天下之后,原來包括但不限于被戰國四公子豢養起來的大量游士,他們又將何去何從呢?很顯然,秦朝是不會對他們敞開懷抱的,因為人家秦朝是憑實力吞并六國的,沒有理由要去接盤六國的所有不良資產。比如發動大澤鄉起義的陳勝其實應該是楚國一個極不得志的士,還有早年間曾寄身于信陵君魏無忌門下的盧綰就長時間混跡于市井了,當然這一類人中也包括早年間仗劍走天涯后來成為沛縣著名街頭混混的劉邦,劉邦后面是通過關系運作才混了個泗水亭亭長的編外公務員崗位的。
這些事情,如果有些朋友經歷過企業重組或者并購,基本上就是一點就透。
所以秦始皇能夠打開上帝視角,就能非常精準地找到給秦朝延年益壽的途徑,那就是一統天下之后,立馬休養生息把歷經戰亂的天下百姓那顆厭戰的心給安穩下來;然后兩個方面有節制性地發力,像大興土木那種消耗型項目要控制規模、找準對象,主要用以消耗戰犯、政治頑固分子嘛,相當于勞動改造。另外要多搞一些國家建設性項目去創造出一些管理崗、就業崗,不能讓那些六國士族絕大多數都處于失業狀態或者無奈地潛伏在社會底層。
很遺憾,秦始皇畢竟不是真正的穿越者,盡管他是千古一帝,終究達不到現代的思維高度。他只是本能地把上述的第二條往極端方向去做了。結果導致幾乎所有的社會階級都對秦朝產生巨大的不滿和怨恨。
人性之中,什么是最可怕的?其實是蓄意報復。在你無可抵擋的時候,我可以茍且偷生地隱忍待發。但我不相信你沒有虛弱的時候、沒有人人喊打的時候、沒有行差踏錯的時候,逮到機會,我就要振臂一呼號召廣大受苦受難的同志來共同報復你。輸了,我認!贏了,我賺大發了。
我們都知道秦崩的導火索是陳勝吳廣發起的大澤鄉起義,但陳勝號召起義的那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真的是替農民兄弟吶喊出來的嗎?其實在大多數農民兄弟的心中,王侯將相確實是有種的。陳勝喊出這種影響歷史幾千年的口號,其實是替那些意難平的士族階級喊出來的。因為他們才會認為自己可以成為王侯將相但并沒有成為王侯將相的機會,所以要以另一種極端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只是,陳勝、吳廣也頂多能算個勇氣可嘉的人,他們是吹哨人、是殉道者,但也僅此而已。
隨著陳勝吳廣吹響了反抗暴秦的號角,那些與秦朝新秩序的利益取向不一致的勢力紛紛揭竿而起。聰明的老流氓劉邦審時度勢,響應了時代潮流;英武的楚霸王項羽橫空出世,合上了暴秦的棺材蓋。最后,老流氓人老成精,將項羽玩得沒脾氣,最終獲取了勝利果實,定鼎江山,建立大漢。
但這些僅僅也只是歷史的表象而已,楚漢相爭的到底在講什么東西依然是云山霧罩的。比如相爭的雙方主體各是什么性質呢?他們之間的勝負邏輯又是什么呢?輸了的項羽為什么被千古懷念?而贏了的劉邦卻總會被人調侃?
大家想一想,秦朝為什么迅速被推翻?是不是因為秦始皇構建的大一統皇帝集權的模式不符合大多數階級的利益?那么,秦朝被推翻之后,當時的群雄領袖項羽是不是也要平衡好這個矛盾才能迅速地穩定局面?
項羽推翻秦朝之后,在汲取秦朝敗亡經驗的基礎上,繼續采用所謂的分封制,只不過項羽的分封制其實是改良的分封制。他自封為西楚霸王之后,分封的十八路諸侯王具體如下:
劉邦:封為漢王,統治巴、蜀、漢中,建都南鄭(今陜西漢中);章邯:封為雍王,統治咸陽以西,建都廢丘(今陜西興平);司馬欣:封為塞王,統治咸陽以東至黃河,建都櫟陽(今陜西富平)。董翳:封為翟王,統治上郡,建都高奴(今陜西延安北);魏豹:封為西魏王,統治河東,建都平陽(今山西臨汾);申陽:封為河南王,統治河南,建都洛陽;韓成:封為韓王,統治韓地,建都陽翟(今河南禹州);司馬卬:封為殷王,統治河內,建都朝歌(今河南淇縣);趙歇:封為代王,統治代地,建都代縣(今河北蔚縣);張耳:封為常山王,統治趙地,建都襄國(今河北邢臺);英布:封為九江王,統治淮南,建都六縣(今安徽六安);吳芮:封為衡山王,統治長沙,建都邾縣(今湖北黃岡);共敖:封為臨江王,統治南郡,建都江陵(今湖北荊州);韓廣:封為遼東王,統治遼東,建都無終(今天津薊縣);臧荼:封為燕王,統治燕地,建都薊縣(今北京西南);田巿:封為膠東王,統治膠東,建都即墨(今山東平度);田都:封為齊王,統治齊地,建都臨淄(今山東淄博);田安:封為濟北王,統治濟北,建都博陽(今山東泰安)。
項羽的分封制相對于傳統的分封制有什么改良的地方呢?
首先就是原來的戰國七雄中除了楚國外,其余六國的勢力都被削弱了。比如齊國和秦國兩個大國都被一分為三了,趙魏韓燕四國的王室代表都被減少地盤或者調離原地了。
其次就是很多跟著項羽打天下的武裝代表和地方首領被分封為王了。比如英布、吳芮、共敖、張耳、司馬卬等人都是如此。
最后,重點是漢王劉邦這一股特別的勢力。因為這一股勢力其實大多是由新生士族構成的,而且劉邦還是第一個進入關中奪取咸陽的,滅秦明面上的功勞他最大。所以他是有資格和項羽爭奪天下共主或者第一諸侯王的位置的。
有些人說,項羽實施分封制是開歷史倒車,是稀里糊涂的選擇。其實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慎重看待,客觀地講,項羽的選擇是合理的,考慮也是相當周到的。比如他就把潛在的最大競爭對手劉邦給分封到巴蜀之地去了,一開始就連漢中那塊黃金地盤也不打算給劉邦,是張良幫劉邦爭取到手的。秦川之間的出入問題是極度艱難的,把劉邦分封到巴蜀,其實已經是對劉邦一種極其厲害的制裁了。還有他切割其他諸侯國的勢力,安插了大量軍功戰將上位,這也是很合理的操作。
項羽的分封制有沒有問題呢?當然是有的!比如他在親己和異己勢力的分封安排上就有待商榷,你這么能打,就應該把那些不服的人安排到自己旁邊,敢冒頭就一鞭子抽過去,他們敢不老實嗎?比如把劉邦放在楚國旁邊,劉邦敢在不打齊地的時候還定三秦、背后捅刀嗎?
咱們后面會逐步說到項羽在政治上的欠缺之處,但總體上可以說,項羽不是不聰明、不是不懂政治,他的核心問題是他太年輕了,對人性的險惡和復雜沒有清晰和深刻的認識。他其實是不太明白人在巨大利益的誘惑之下所有的負面情緒都會極致放大的。
比如齊國的田榮,項羽的叔叔項梁對他是有救助之情的,但他以怨報德地拒絕對項梁提供火力支持,項梁的死他是有責任的。而且他也沒有追隨項羽入關,并不是滅秦的核心功臣。就是因為沒有被項羽封王,后面是第一個跳出來反項羽的。
比如陳馀也是如此,他的邏輯是什么呢?是他跟被項羽封王的張耳最初的地位和級別差不多,因為張耳被封王了,所以他覺得自己也應該封王。而且他和張耳這對曾經的好兄弟已經鬧翻了,結果張耳封王了而自己只被封了三縣之地,這讓他覺得很沒面子。所以,在田榮鬧起來之后,也跟著起兵造項羽的反了。
總之,希望大家明白,只要是牽涉到重大利益分配,就沒有一種方案是能夠讓所有人滿意的,我們能做的永遠是在處理矛盾關系的問題上去避重就輕、抓大放小。
項羽這種看似很合理的安排,背后還隱藏了一個巨大的BUG,那就是他沒有注意到劉邦集團的巨大威脅性。推翻秦朝其實是六國貴族和六國士族的聯合作業,而士族從三家分晉之后經過幾百年的不斷闖關,他們對自己的階級前途充滿了更大的欲望,如果你項羽真的能一力降十會地穩住局面,劉邦是會很安心地在漢中當一個富貴王爺的。可是既然還有人不服并率先跳出來鬧事了,說不定我真的可以單車變摩托呢?劉邦對項羽的反殺,其實符合所有的賭徒邏輯。
所以,講了這么多,希望大家能夠明白一點,其實所謂的楚漢相爭就是兩個階級爭奪最終話語權和利益分配權的斗爭。
項羽最后確實是輸了,劉邦最后確實是贏了,但大家真的覺得這是項羽和劉邦個人之間的輸贏嗎?
所以,很多時候在解讀歷史的時候,會有一種深深的“曲士不足語道”的感覺。成功者全盤通吃、失敗者扛下所有,在這樣的歷史觀之下,很多歷史的真諦是真的很難聊明白的。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世人都說項羽有眼無珠、狂妄自大,不知道重用韓信。咱不多說,就換作你是項羽,在自己本身就是當時最好的軍事指揮家而韓信沒有任何軍事業績的情況下,把軍事指揮權交給韓信嗎?
最后,簡單地說一句,歷史的主旋律是什么?是階級斗爭、階級矛盾。如果不能清晰地了解這一點,讀盡史書也枉然。楚漢相爭其實就是貴族階級和士族階級之間相生相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富二代和職業經理人之間的斗爭。它既是項羽等舊貴族的最后挽歌,也是劉邦等新士族的時代贊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