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市的貨架上,各式各樣的肥皂琳瑯滿目,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它們形狀各異,有圓潤可愛的圓形,也有規整方正的方形;顏色更是五彩斑斕,從清新淡雅的淺藍、嫩綠,到鮮艷奪目的玫紅、金黃,應有盡有。肥皂的成分也是五花八門,令人難以捉摸。不少人在挑選肥皂時,往往沒了主意,最后干脆跟著肥皂的香味和包裝走。畢竟,那撲鼻而來的芬芳,或是精美別致的包裝,實在是太吸引人了。
很多人每天都離不開肥皂,甚至還有些人圖方便,一塊肥皂既用來洗臉,又用來洗澡、洗手,覺得這樣既干凈又實用。然而,肥皂背后的真相,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得多。近些年來,一些關于肥皂成分與致癌風險的研究數據逐漸浮出水面。雖說截至目前,還沒有哪個國家明確將某類肥皂定性為直接致癌物,但肥皂中的一些核心成分,已經被多個權威機構列入潛在風險名單之中。其中,有四類肥皂最容易讓人“踩雷”。長期使用這四類肥皂,可能會讓我們的皮膚屏障受到損害,某些化學物質還有可能通過皮膚進入體內。在特定條件下,這些物質會干擾細胞的正常代謝,甚至可能引發癌變前期反應。接下來,就讓我們深入了解一下這四類存在潛在風險的肥皂。
## 含三氯生的肥皂:抗菌背后的隱患
曾經,三氯生(Triclosan)在肥皂中極為常見,尤其是那些宣稱具有“抗菌”“抑菌”功效的肥皂,幾乎都會添加這種成分。在很多人的認知里,殺菌效果好的肥皂肯定更值得使用,于是對含三氯生的肥皂青睞有加。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早在2016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就公開禁止在洗手液、沐浴液中使用三氯生。這是因為對于三氯生在人體中的安全性,缺乏長期的研究數據支持。而且,動物實驗發現,三氯生會干擾內分泌系統,破壞甲狀腺功能,甚至與某些類型的乳腺癌細胞增殖存在關聯。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曾開展過一項研究,科研人員在小鼠模型中模擬了三氯生的長期暴露環境。結果顯示,小鼠的肝臟組織出現了氧化損傷加重的情況,細胞再生能力也明顯下降,最終誘導出了類似肝癌前期的病變。研究還指出,三氯生經皮膚吸收后,會在體內逐漸積累,而肝臟和腎臟作為主要的代謝和排泄器官,即便是長期處于低劑量暴露狀態,也存在潛在風險。2021年,中國消費者協會對市面上20種洗護類肥皂進行了成分抽檢。結果發現,有3種樣品明確標明含有三氯生,另外還有1種樣品雖然未在標簽中標明,但檢測出了痕量殘留。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根本無法僅憑肉眼識別肥皂中是否含有三氯生。這也凸顯出加強對成分標簽監管和解讀的必要性,不能僅僅依靠產品宣傳來判斷其安全性。
## 香精含量高且來源不明的肥皂:香味背后的風險
在超市的貨架上,有一種香味型肥皂格外引人注目。這類肥皂數量眾多,尤其是價格相對偏低的那一類,它們顏色鮮艷奪目,味道濃郁撲鼻。常見的有玫瑰香、牛奶香、檸檬清新味等各種誘人的香味。然而,當我們查看它們的成分表時,往往只會看到“香精”二字,至于到底是哪種香料,卻沒有任何說明。實際上,很多香料都是人工合成的,其中包括苯甲醛、苯乙醇、香蘭素等衍生物。在單次使用的情況下,這些物質對皮膚的影響或許不大。但如果高頻率使用,部分人就可能會出現過敏反應,皮膚屏障遭到破壞,角質層也會逐漸變薄。在長期的刺激狀態下,皮膚細胞發生突變的風險也會隨之增加。
特別是某些合成香料中含有的鄰苯二甲酸酯,這一類成分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內分泌干擾物質”。它可以通過皮膚、呼吸道或消化道進入人體,對生殖系統、免疫系統的發育產生影響。有研究在母體羊水和乳汁中檢測出了痕量鄰苯二甲酸酯,這表明這些物質具有一定的生物蓄積性。雖然通過肥皂香味吸收的劑量通常較小,但對于孕婦、兒童等敏感人群來說,這種風險絕不容小覷。
## 含人工染料的鮮艷肥皂:美麗外表下的危險
在市面上,我們常常能看到一些所謂的“水果香皂”“花瓣手工皂”,它們外觀十分好看,色彩鮮艷,仿佛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然而,這些漂亮的顏色并非天然形成,而是靠人工染料調配出來的。在部分劣質產品中,可能會添加偶氮染料。這類物質分解后,有可能釋放出芳香胺。而某些芳香胺已被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列為2B類致癌物,即對人類可能致癌。當我們的皮膚完整時,吸收這些物質的量可能相對較少。但如果皮膚出現破損、患有濕疹,或者角質層功能下降,皮膚的滲透性就會增強,吸收量也會隨之增加。
2020年,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對一批彩色手工香皂進行了抽檢。結果顯示,有2個樣品被檢測出含有禁用偶氮染料殘留。這一結果在行業內其實并不是什么秘密,只是普通消費者根本無法分辨香皂的顏色是如何而來的。廠家在標注成分時,往往不會詳細說明使用了哪種染料,只是籠統地寫“色素”或“CI編號”,消費者即便看到這些字樣,也難以查詢到實際成分。
## 強堿性且未調節pH值的肥皂:清潔力背后的傷害
在一些宣稱“去油強”“潔凈力高”的肥皂品牌中,常常能看到含堿性強且未調節pH值的肥皂。這類肥皂確實適合用來洗衣洗碗,但令人擔憂的是,很多人卻將其用于洗臉洗澡。這種強堿性肥皂的pH值在9以上,對皮膚角質層具有破壞性。長期使用,會使皮脂膜受損,皮膚的水分大量流失,進而導致皮膚干燥、脫皮,變得敏感脆弱。對于本身就有皮膚病史,或者皮膚屏障較為脆弱的人來說,這類肥皂簡直就是慢性刺激源,會讓皮膚長期處于炎癥微環境中。
醫學研究早已發現,皮膚長期處于炎癥狀態,與某些皮膚癌,如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的發生存在相關性。雖然不能絕對地說使用這類肥皂就一定會得癌癥,但讓皮膚長期處于炎癥狀態,無疑為細胞變異提供了“溫床”。一項發表于《皮膚科學雜志》的綜述中提到,強堿性洗滌產品是導致皮膚pH失衡的主要外部因素之一。尤其是洗手過于頻繁、洗澡時間過長,都會使皮膚原本應維持在4.5 - 5.5之間的弱酸性狀態徹底失調。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老人喜歡用一塊肥皂從頭洗到腳。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的皮膚本身就比較薄,再使用這種堿性肥皂,久而久之,就會感覺皮膚又癢又干。反復地搓抓之后,皮膚會逐漸變厚、發紅,甚至出現反黑的情況,最終可能形成慢性皮膚病灶。廣東皮膚病防治研究所的門診數據顯示,在65歲以上因皮膚干裂、瘙癢就診的患者中,超過60%的人有使用強堿性肥皂洗澡的習慣。
肥皂的問題不僅僅出在其成分本身,消費者無法識別風險也是一個大問題。很多肥皂的包裝根本不標注完整成分,有的只列出幾個“主要成分”,有的甚至干脆只寫“表面活性劑、香精、色素”,連具體的化學名稱都沒有。普通消費者又不太懂如何查看成分表,往往只關注肥皂的味道和清潔力。一旦形成使用習慣,可能幾十年都會一直使用同類型的肥皂。這才是真正令人擔憂的地方。
或許有人會問,有沒有哪種肥皂是完全安全的呢?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即便是成分安全的皂基產品,如果使用方法不正確、使用頻率過高,或者不適合個人膚質,同樣可能引發問題。不同的皮膚類型,適用的清潔強度也有所不同。嬰兒、孕婦、老人以及皮膚病患者,都不適合使用香味濃烈、泡沫豐富、堿性強的肥皂。如今市面上一些所謂的“中性肥皂”或“嬰兒皂”,實際上成分并不溫和,只是打著營銷的旗號罷了。
要解決肥皂帶來的這些問題,并非要完全摒棄肥皂,而是要讓日化產品的成分更加透明化,標簽更加標準化,同時普及消費者識別成分的能力。監管機制也不能僅僅關注藥品和食品,對于日用化學品的成分審批和風險提示,也應該有科學依據和分級策略。只有當我們真正重視起“洗個肥皂”這件看似平常的小事,才能讓日常清潔行為真正回歸健康。
【本內容為故事類醫療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內容所出現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為藝術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貶低任何個人、團體或組織。如有雷同,純屬巧合,請理性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