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對《》的補充。
一、供應鏈重構與成本傳導1.關鍵設備與材料的進口受限
核心痛點:中國半導體制造環節高度依賴美國設備(如應用材料、Lam Research的刻蝕機、KLA的檢測設備)和材料(陶氏化學的高純度化學品、3M的封裝材料)。加征34%關稅后,國內Fab廠商的設備采購成本可能增加15%-20%,直接影響28nm及以下先進制程的擴產計劃。
數據支撐:2024年中國從美國進口集成電路839億元、半導體設備及零部件319億元、通訊/音像設備及零部件105億元。若關稅長期執行,預計2025年國內晶圓廠設備投資成本將大幅上升。
應對策略:短期內通過保稅區進口、設備租賃(如ASML的二手設備回購計劃)緩解;長期加速國產替代(如北方華創的鍍膜設備、中微半導體的刻蝕設備)。
技術卡點:Synopsys、Cadence、Mentor(西門子EDA)等美國公司占據中國EDA市場90%份額。關稅可能導致軟件授權費隱性上漲(美企通過服務費轉嫁),華為海思、平頭哥等設計企業研發成本增加。
案例:某國產GPU企業反饋,若EDA工具年費上漲20%,其7nm芯片流片成本將增加300-500萬美元,影響產品迭代速度。
突破路徑:通過鑄魂等工程大力自研,整合國產EDA工具(覆蓋14nm以上設計),打造EDA超市。
成本傳導:中國對美加征關稅直接影響iPhone關鍵部件(如村田的射頻模塊、Skyworks的功率放大器)的進口成本。若蘋果選擇將成本轉嫁消費者,預計iPhone 17系列美國售價將上漲8%-12%,可能引發銷量下滑。
產能轉移:富士康鄭州工廠已啟動“印度+越南”雙線備份,立訊可能加速在墨西哥建設工廠以規避關稅。但短期內轉移產能將導致良率下降(通常來講,印度工廠良率低于中國水平),可能拖累蘋果2025年Q4出貨量。
國產存儲窗口期:長江存儲的NAND和長鑫存儲的DRAM產品,有望搶占美國企業被迫退出的中國市場。
RISC-V生態加速:平頭哥玄鐵C930處理器已適配阿里云數據中心,關稅壓力下RISC-V架構在IoT和邊緣計算領域滲透率有望持續提升。
短期替代:國產12英寸硅片良率較高,可滿足成熟制程需求;電子特氣、電子化學品本土供應占比將持續提升。
長期攻堅:光刻膠和量測設備仍需3-5年技術沉淀。
技術路徑:AI時代下先進封裝對GPU等高端芯片十分重要,關稅下美國高端芯片進口受阻,隨著通富微電、長電科技加速布局Chiplet異構集成,可能彌補制程差距。
政策紅利:注冊資本3440億元的大基金三期擬支持Fan-Out、3D堆疊等先進封裝技術研發。
精準打擊:中國加征關稅重點針對美國半導體設備(如應用材料的CVD設備)、汽車電子芯片(如TI的MCU)。
規避漏洞:美國企業可能通過馬來西亞、新加坡的封裝測試廠“洗產地”,需強化原產地認證(如要求芯片晶圓制造環節50%以上價值在美)。
RCEP紅利:利用東盟零關稅政策,將部分封測產能轉移至馬來西亞(通富微電檳城工廠),同時通過中歐投資協定引入ASML的DUV設備維護中心。
技術標準博弈:推動中國主導的半導體標準(如Chiplet接口標準ACC 1.0)與國際接軌,削弱美國主導的UCIe聯盟影響力。
供應鏈管理:建立“中美雙軌”供應商清單,優先采購國產芯片設備材料并預留10%-15%溢價空間。
技術路線調整:成熟制程(28nm及以上)加速導入國產設備,先進制程(14nm及以下)探索“海外代工+國內封裝”模式。
政策合規:關注美國BIS最新管制清單(如對GAAFET技術的出口限制),提前申請許可證或轉向日本/歐洲替代技術。
人才儲備:與高校合作定向培養設備工程師,彌補國產設備操作人才缺口。
如您有問題,請聯系老虎說芯,備注姓名+公司+崗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