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逛超市,調料區的鹽架子差點把我看懵了:加碘鹽、無碘鹽、低鈉鹽、海鹽、湖鹽……十幾種鹽堆在一起,價格從幾塊到幾十塊不等。旁邊一位阿姨拿著兩包鹽來回比對,嘀咕著:“現在鹽都這么講究了?到底買哪種好啊?”
這事兒擱十年前,根本不是問題——家家戶戶清一色加碘鹽。但這幾年甲狀腺結節、甲亢的新聞多了,網上“碘鹽致癌”的傳言也跟著滿天飛。連我媽都打電話叮囑:“聽說沿海地區不用吃加碘鹽,你平時海鮮吃得多,下次買無碘的吧!”
到底該聽誰的?我專門跑了趟醫院,找內分泌科醫生聊了聊,又查了國家衛健委的最新數據。這才發現,買鹽這件小事兒,背后藏著不少門道。
一、加碘鹽和無碘鹽,差的不只是“碘”
很多人覺得,加碘鹽就是在普通鹽里撒了點碘。其實遠沒這么簡單。
1. 碘的作用:身體的“小電池”
碘是甲狀腺激素的核心原料,就像手機電池里的鋰。缺碘會導致甲狀腺腫大(大脖子病)、孕婦流產早產、孩子智力發育遲緩。嚴重缺碘的地方,甚至會出現“傻子村”——整村人智力低下,生活不能自理。
2. 加碘鹽的誕生:一場改變中國的“碘革命”
上世紀80年代,我國有4.25億人生活在缺碘地區,4.2%的兒童智力殘疾。1994年,國家強制推行食鹽加碘,2012年又根據不同地區需求調整碘含量。這一政策讓兒童智商平均提高了12分,相當于從小學水平直接跳到初中。
3. 無碘鹽的適用人群:三類人要避開加碘鹽
甲狀腺功能亢進(甲亢)患者:碘會刺激甲狀腺激素分泌,加重病情。
高水碘地區居民:比如河南、山東部分地區,喝水就能補碘,再吃加碘鹽會過量。
對碘過敏者:雖然罕見,但確實存在。
二、沿海地區的人,真的不需要加碘鹽嗎?
這是最大的誤區!
1. 海鮮補碘?量太少!
很多人覺得,沿海地區頓頓吃海鮮,碘肯定夠。但數據打臉了:
一斤海魚的碘含量約200微克,而一包加碘鹽(500克)含碘12.5毫克(12500微克)。
上海、福建等沿海地區調查顯示,居民碘攝入的84.2%來自加碘鹽,海鮮貢獻的碘不足2%。
2. 海南的教訓:停供碘鹽后,孕婦碘缺乏率飆升
2018年,海南部分地區試點停供加碘鹽,結果孕婦碘缺乏率從30%漲到67.5%。專家緊急呼吁恢復加碘鹽供應,因為海南雖然四面環海,但居民吃海鮮的頻率并不高,而且海水碘含量低,海產品本身含碘量有限。
3. 別被“高碘食物”騙了
海帶、紫菜確實含碘高,但干海帶需要泡發才能吃,泡發后碘流失75%;紫菜包飯里的紫菜,一片碘含量不到100微克,還不如半勺加碘鹽(約250微克)。
三、這些人必須吃加碘鹽,別猶豫!
1. 孕婦和哺乳期婦女
孕期碘需求翻倍,每天要攝入230微克碘。
建議:選孕婦專用加碘鹽,每周吃2次海帶(每次10克干海帶含碘1140微克)。
2. 0-3歲嬰幼兒
母乳和奶粉里的碘,足夠0-6個月嬰兒;7個月后輔食里要加碘鹽。
注意:1歲內每天鹽量不超過1克,相當于1/5勺。
3. 兒童和青少年
生長發育快,碘消耗多。
學校食堂要優先供應加碘鹽,避免“隱性缺碘”。
四、買鹽避坑指南,看完秒變專家
看包裝。加碘鹽包裝上有“碘鹽”字樣,無碘鹽標注“未加碘”。
認準“綠色食品”“低鈉鹽”等標識,但別被“深海鹽”“竹鹽”忽悠,這些和碘無關。
選碘含量。普通人群選碘含量25毫克/公斤的鹽,孕婦選30毫克/公斤。
高水碘地區(水碘>100微克/升)選無碘鹽。
儲存和烹飪。碘鹽要避光、密封保存,別放在灶臺邊。炒菜出鍋前放鹽,避免高溫揮發。
謠言:低鈉鹽更健康
真相:低鈉鹽用鉀代替部分鈉,適合高血壓患者,但腎病患者吃了可能高血鉀。
謠言:海鹽比井礦鹽好
真相:海鹽含微量元素,但含量極少,和井礦鹽營養價值差不多。
謠言:無碘鹽更貴更高級
真相:無碘鹽生產成本更低,價格應該更便宜。高價無碘鹽都是智商稅。
謠言:碘鹽吃多了會中毒
真相:成人每天攝入1000微克以上碘才會中毒,按每天5克鹽算,最多攝入150微克碘,遠低于中毒量。
醫生最后提醒:這三類人必須定期查碘
1. 備孕女性:懷孕前3個月要保證碘儲備充足。
2. 長期素食者:植物性食物含碘低,容易缺碘。
3. 經常吃外賣的人:外賣鹽多,但可能用的是無碘鹽。
買鹽這事兒,真不是“隨便抓一包”就行。尤其是家里有孕婦、孩子、甲狀腺病人的,更要上心。下次去超市,記得看看鹽袋子上的碘含量,再摸摸自己的脖子——甲狀腺健康,從選對鹽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