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戰,這位在臺灣政壇摸爬滾打幾十年的老將,又一次把兩岸關系的敏感話題推到了風口浪尖。
2018年,他出版了《連戰回憶錄——我的永平之路》,在書里明確表態:支持兩岸通過協商實現統一,但有個硬性前提——大陸得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
這話一出,兩岸的反應都不小。大陸這邊態度冷淡,臺灣內部吵得不可開交,有人覺得他務實,有人說他天真。
那么,連戰到底是怎么想的?他的這個條件背后藏著什么邏輯?
從哪兒來的底氣說這話?
連戰1936年出生在西安,家里背景不簡單,祖籍福建漳州,父親連震東是國民黨的大佬,1949年跟著國民黨退到臺灣后,當過臺灣省政府主席。
連戰從小在政治堆里長大,耳濡目染,對兩岸關系和臺灣的定位自然有自己的思考。
他在臺灣大學讀政治系,后來跑去美國芝加哥大學拿了個政治學博士,學成回來后先在臺大教書,之后才踏進政界。
他的仕途可以用“順風順水”來形容。從“交通部長”干到臺灣省主席,再到“行政院院長”,一步一個腳印。
2000年,他代表國民黨參選臺灣地區領導人,雖然沒選上,但之后當了國民黨主席,影響力一點沒減。
2005年,他帶著國民黨主席的身份訪問大陸,搞了個“破冰之旅”,那時候兩岸關系緩和了不少,他也因此在兩岸對話的歷史上留下了名字。
到了2018年,他已經是國民黨榮譽主席,雖然不直接管事了,但政治圈里誰敢小瞧他?
連戰這人有個特點:他是學者型政治家,喜歡用理性分析問題。
他對兩岸關系的基本態度一直沒變——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又特別強調臺灣的特殊性。他的回憶錄里提到的這個觀點,其實是他幾十年政治生涯和思考的總結,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
所以,他敢說“支持協商統一,但大陸得正視‘中華民國’”,底氣一方面來自他的經歷,另一方面是他對兩岸歷史和現實的理解。
為什么提“正視中華民國”這個條件?
連戰為什么非得把“中華民國”拎出來當條件?這得從歷史和現實兩方面挖一挖。
先說歷史,1949年,國共內戰打完,國民黨敗退臺灣,中華民國政府就這么在臺灣扎了根。大陸這邊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自己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中華民國在國際上慢慢被邊緣化。
1971年,聯合國席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拿走,臺灣的國際空間進一步縮水。
到了1992年,兩岸在香港談了個“九二共識”,算是給交流開了個口子。
這個共識的核心是雙方都認同“一個中國”,但具體啥是中國,各說各話——大陸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說是中華民國。這東西雖然模糊,但好歹讓兩岸能坐下來聊。
連戰在書里特別提到了“九二共識”,他說這是兩岸和平的基礎。他覺得,當年能談成這個共識,就說明雙方有協商的空間。
他回憶1992年的情景,覺得那是個關鍵節點,雖然細節上爭來爭去,但好歹達成了個底線。如果大陸能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他認為這種協商還能再往前走一步,搞出更實質性的結果。
再說現實。臺灣這邊,很多人對“中華民國”有感情,畢竟這套體制在島上運行了70多年,憲法、國旗、軍隊啥的都還在。
連戰2000年競選時,就看到過民眾對“中華民國”的認同感很強。他2005年去大陸時,也在南京的中山陵感慨過兩岸同根,但臺灣人有自己的情感。
這種情感不是隨便能抹掉的。所以他覺得,大陸要是完全不認“中華民國”,臺灣老百姓心里會有疙瘩,統一就更沒戲。
連戰這個條件,其實是想找個平衡點。他認同兩岸最終得統一,但不希望臺灣的特殊性被一筆勾銷。他覺得“中華民國”是個符號,代表臺灣的現狀和民眾的感情。
如果大陸能承認這個符號的存在,哪怕只是形式上的,兩岸的互信就能多幾分,協商起來也更有底氣。
大陸會怎么看這件事?
連戰的這個想法聽起來挺有道理,但在大陸這邊,基本沒啥回旋余地。
大陸的立場從1949年就定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領土的一部分,“中華民國”早就沒了合法性。
這種態度幾十年沒變過,官方文件、領導人講話里都反復強調這一點。
連戰新書出來后,大陸國臺辦很快就表了態。2018年12月的記者會上,發言人說得明白:“‘一個中國’原則不容挑戰,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臺獨’沒出路。”
這話的意思很清楚,連戰說的“正視中華民國”,在大陸看來就是動搖“一個中國”的底線,根本不可能接受。
大陸的邏輯是,承認“中華民國”就等于承認兩個中國,這跟他們的主權立場完全沖突。
從大陸的角度看,統一是個歷史任務,不是商量著來,而是必須完成的事。他們覺得臺灣的現狀只是暫時的,“中華民國”只是歷史遺留問題,不可能給它正名。
連戰提的這個條件,在大陸眼里可能更像是一種拖延戰術,或者是為臺灣爭取更多籌碼的說法。
所以,盡管連戰2005年訪大陸時雙方聊得還算融洽,但到了2018年這個敏感話題上,大陸的態度冷得像塊冰。
臺灣內部怎么反應?
連戰這話在臺灣內部也炸開了鍋。國民黨這邊,有人覺得他講得有道理,畢竟“中華民國”是他們的根基。
黨內一些老派人物認為,連戰是在用務實的方式保住臺灣的尊嚴,同時又不放棄統一的可能性。但也有人擔心,這話會惹惱大陸,反而讓兩岸關系更僵。
民進黨那邊就不買賬了,他們本來就不認同“九二共識”,覺得連戰這是在向大陸示弱。
民進黨的一些人直接批評,說他提“中華民國”就是在給“臺獨”添亂,因為他們的目標是維持現狀甚至更進一步。
2018年底的“九合一”選舉前,民進黨還拿連戰的言論當靶子,攻擊國民黨“賣臺”,試圖拉攏選民。
臺灣老百姓的看法更是五花八門。有人支持連戰,覺得他說的“正視中華民國”是在為臺灣爭取空間;有人反對,認為統一本身就不靠譜,何必提條件給自己找麻煩。
還有不少人壓根不想管這些,覺得日子過好就行,兩岸的事離他們太遠。
連戰新書發布會后,臺北街頭有人抗議,有人捧場,吵得熱火朝天,但也反映出臺灣社會對兩岸問題的分裂。
這個立場有啥意義和局限?
連戰的這個主張,乍一看挺有想法。他想通過協商解決兩岸分歧,又想保住臺灣的特殊性,這種平衡的思路確實有點新意。
他強調“中華民國”的存在,其實是在提醒大家:臺灣不是白紙一張,有自己的歷史和現實,統一不能光靠強壓,得考慮人心。
他的2005年“破冰之旅”證明了對話的可行性,所以他覺得協商這條路還能走下去。
但這想法的局限也很明顯。首先,大陸不可能接受“正視中華民國”,這不是面子問題,而是原則問題。
1949年后,“中華民國”在國際上基本沒了地位,現在只有十幾個小國還跟臺灣保持“外交關系”。連戰想讓大陸承認這么個現實,等于讓大陸自己打臉,可能性幾乎為零。
其次,臺灣內部的分歧是個大麻煩。連戰想調和統一和“中華民國”的矛盾,但臺灣社會壓根沒統一意見。
支持統一的、支持獨立的、想維持現狀的,各占一塊,誰也不服誰。他的主張雖然有理,但在這種分裂的局面下,很難變成實際政策。
再者,連戰的立場有點理想化。他假設兩岸能坐下來好好談,但現實是,兩岸的互信早就降到了低點。
2016年民進黨上臺后,大陸對臺灣的政策越來越硬,連戰說的協商環境其實已經不太存在了。他的想法可能在1992年或者2005年還有點可行性,但到了2018年,時機早就變了。
雖然連戰的主張落地很難,但他的思路還是有點啟發意義的。第一,他強調協商,這沒錯。兩岸關系再復雜,靠打仗肯定不是出路,坐下來談總比互相瞪眼強。
第二,他提到尊重臺灣的現實,這也是個關鍵點。統一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得考慮臺灣老百姓的感受,不然只會適得其反。
他的條件雖然不現實,但拋出了一個問題:兩岸怎么在“一個中國”的大框架下,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這問題不好解,但值得琢磨。
連戰畢竟是經歷過兩岸從對抗到緩和的人,他的經驗告訴我們,對話比對抗有用,哪怕現在條件不成熟,未來總得往這個方向走。
連戰的政治生涯已經接近尾聲,但他留下的印記不小。
2005年的“破冰之旅”是個高光時刻,2018年的回憶錄又掀起一波討論。他的名字跟“九二共識”、兩岸對話這些關鍵詞綁在一起,算是歷史的一部分。
他退下來后,雖然影響力不如從前,但作為國民黨榮譽主席,他的話還是有人聽。
大陸這邊統一決心很強,連戰的立場可能不會直接改變什么,但至少給后人留了個思路:和平統一得靠協商,協商得有互信,互信得尊重現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