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鐵們,猴哥又來了!這次咱聊個有意思的話題——增程式電動車。
講真,三年前我第一次試駕理想ONE時,旁邊坐著的工程師跟我解釋什么“油轉電”的原理,我差點笑出聲:這不就是脫褲子放屁嗎?先燒油發電,再用電驅動,多此一舉啊!
結果現在,我連續測了20多臺純電車和增程車后,不得不承認自己當年真是“膚淺”。前幾天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理想、小鵬、賽力斯這些平時互懟的車企,罕見地達成了一致:增程式很可能是新能源汽車的終極技術路線。
為啥會這樣?且聽猴哥慢慢道來。
真相往往藏在數據里
市場最誠實。2024年增程式車型銷量暴漲63%,賣出118萬臺,算下來平均每分鐘就有2.2臺增程車被開走。更關鍵的是,60%的銷量來自25萬以上的高端市場,徹底打破了“增程=低端”的刻板印象。
我表弟前年買了臺特斯拉Model 3,去年冬天開回老家過年,結果高速服務區充電要排隊3小時,凍得跟狗似的。今年他換成了理想L7,笑著跟我說:“我悟了,比起愣等充電,加油5分鐘快速上路不香嗎?”
這事兒不是個例。據理想汽車劉立國透露,他們的用戶中有42%來自傳統豪華品牌置換。**這幫原來開奔馳寶馬奧迪的主兒,為啥集體“倒戈”去買增程車?**說白了就是:既想體驗電車的靜謐平順,又不想有續航焦慮,這不就是魚和熊掌都想兼得嘛!
三大派系,各顯神通
不同車企對增程技術有不同理解,我姑且把它們分為三派:
理想派:“讓燃油車下崗,但不讓發動機消失”。這幫人夠聰明,讓發動機專注發電這一件事,熱效率直接提升12%。有次我跟理想車主聊天,他告訴我在市區基本不用發動機,全程純電,每月油費不到100塊。這才是增程技術的精髓:日常純電+應急燒油。
深藍派:“充電樁安裝率不到10%就是最大商機”。深藍汽車杜長虹做過一筆賬:用可油可電的增程車,用戶每月能省油費600元。我去,一年就是7200,三年能省出一部iPhone Pro Max啊!啊XX,這不比純電實用多了?
問界派:主打一個“開著像電車,花著油車錢”。通過自研的智能增程系統,問界系列NVH靜音效果比同級燃油車降低8分貝。說人話就是,從菜市場環境直接切換到圖書館。我有個朋友開問界M7,他說最爽的是:充不充電隨心情,加不加油看心情,徹底告別選擇困難癥。
更低價格,更多驚喜
要我說,增程車真正的爆發,還在后頭。北汽研究院副院長張艷青放出猛料:搭載微型磁通電機的增程車已進入路試階段,車價將首次下探至9.68萬元。我去,這意味著什么?一線城市年輕人工作2年就能全款買新能源車啊!
真正的技術革命,一定是讓老百姓用得起的革命。10萬以內的增程車一旦普及,對燃油車的沖擊會比純電大得多。買輛便宜增程車,不用裝充電樁,不用擔心電池衰減,長途出行也不慌,這不就是普通家庭的理想選擇嗎?
增程車也不是完美無缺。清華大學帥石金教授提醒:增程車跑高速時能耗會飆升23%,建議長途出行前預留30%電量。上海交大許敏教授則指出,當前增程技術過度集中在高端市場,“如何讓10萬元級產品保持150公里純電續航,才是普及關鍵”。
猴哥真心話
老實說,理想、小鵬、賽力斯這種競爭對手能在增程路線上達成共識,確實不容易。但我認為,這反映的是一個殘酷現實:當前充電基礎設施和電池技術,還無法完全滿足中國家庭的用車需求
為啥增程會逆襲?因為它既符合政策導向(新能源),又照顧用戶體驗(續航無憂),還能照顧傳統供應鏈就業(發動機不消失)。這不是妥協,而是在現階段最合理的解決方案。
不過話說回來,增程技術固然好,但也要看具體車型和場景。住在有充電樁的小區,短途通勤為主的家庭,純電車依然是最佳選擇;而需要經常跑長途,沒法安裝私樁的用戶,增程車確實更合適。
你現在開的是什么車?如果要換車,會考慮增程式嗎?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用車經歷和想法。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體健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