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2與IS-3重型坦克簡介
約瑟夫·斯大林2型重型坦克(IS-2,俄文:ИС-2,亦稱JS-2,Josef Stalin 2)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研制的著名重型坦克,以蘇聯領導人慈父的名字命名。其誕生背景源于前代KV系列重型坦克已嚴重過時,面對德國新式重型坦克如虎式、豹式等在火力和裝甲方面的威脅顯得力不從心。而IS-1雖然已嘗試改進,但裝備的85毫米主炮依然難以有效擊穿德軍的厚重裝甲,因此不久便被更強力的IS-2所取代。
IS-2裝備一門122毫米的D-25T坦克炮,具備強大的反裝甲與破壞能力,能在中遠距離擊毀德軍主力坦克,同時對堅固防御工事也能造成毀滅性打擊。它在1944年投入戰場,參與了多次重要戰役,并對蘇軍推進至柏林起到了關鍵作用。二戰結束后,IS-2也被出口至同陣營國家。
而作為IS系列的后繼型號,IS-3重型坦克(俄語:ИС-3,開發代號:703工程)則是在戰爭后期設計開發的。該車于1945年在柏林舉行的勝利閱兵中首次公開亮相,以其前所未有的“楔形裝甲”車體正面設計震撼了在場的西方官員。IS-3同樣裝備了122毫米主炮,但在裝甲防護、結構布局、造型設計等方面進行了全面優化,是蘇聯裝甲設計理念轉型的標志性成果。
盡管IS-3于戰爭結束前才剛剛投入生產,未能實際參戰,但它的出現標志著蘇聯戰后坦克發展的新階段。其楔形裝甲設計后來對世界范圍內的坦克防護理念產生了深遠影響。IS-3也被視為蘇聯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戰后重型坦克。
最致命的問題是在游戲中,裝填過于緩慢。非常不適合突擊作戰,進攻時需要有同隊坦克協同。最后一個小問題,這種坦克出現太晚。當戰爭結束,這些重型裝備需要找到合適它們的崗位。如果沒有合適的位置,可能會與其他裝備一樣,拆解回收進入熔爐。
不過IS系列并沒有遭遇部分同行的命運,而是返聘回崗,找到了新位置。由于IS多以大口徑火炮為主,成為半固定或全固定炮塔非常合適。這樣的坦克要比單獨建造混凝土堡壘要簡單,同時成本低時間短。
從一方面來看,遠東戰區一直是蘇聯最優先考慮的戰略方向之一,然而其地理位置的偏遠也始終帶來了巨大的后勤與部署問題。與此同時,蘇聯在這一方向上所面對的主要潛在對手正是東大、美國以及日本。因此,有必要建設一系列的設防區域,而這項工作自1932年起便逐步展開。就在同年,日本也組建了其著名的關東軍,并將其部署在蘇聯邊境,一直持續到1945年8月。
外貝加爾地區第19設防區。
不過,我們現在談論的時期,已是在蘇日戰爭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盡管取得了勝利,但國家的經濟狀況極為糟糕,許多東西都需要重新建設。在這樣的背景下,遠東邊疆的防御依舊必須得到保障。于是,人們采取了最簡單、技術上也最省資源的辦法:不再建設固定的永久性防御據點,而是轉而使用“IS”系列重型坦克,特別是IS-2,以及更新型的IS-3。
舉個例子,在著名的色丹島——一個至今仍是日俄領土爭議焦點的島嶼——蘇聯曾部署了數十輛這樣的坦克,擔負監控海岸、預防敵軍登陸的任務。
此外,在遠東地區,坦克還被用作固定火力點——更準確地說,是只保留炮塔部分,其余部分就不再那么重要了。后來,不僅僅是IS系列重型坦克被納入到海岸防御體系中,像T-54和T-55這樣的中型坦克也參與了這一角色。
不過,在技術狀況良好的情況下,這些裝備一直維持運轉至20世紀80年代末。但隨著蘇聯解體,這些“火力點”也被徹底廢棄,如今它們的“對手”大概只剩自然界了。
令人驚訝的是,這些坦克至今居然無人問津,哪怕是送到博物館保存都沒有人主動去做。別說進博物館了,哪怕是有人想把它們拆解了賣給日本的收藏家,也完全沒有這類行為發生。要知道,在俄羅斯的歐洲部分,這種事情倒是屢見不鮮:過去人們曾試圖通過波羅的海國家出口德制坦克。而遠東這邊的這些蘇聯重型坦克——IS-2與IS-3——即使身處濕度極高、氣候惡劣的環境下,外觀狀況依然相當不錯,甚至看起來比一些博物館展品還要好。
所以,那些曾經攻入柏林、或在遠東戰場浴血奮戰的重型鋼鐵戰士,如今卻無人問津。這其實也是許多“較為常見”戰車所共有的問題。就比如“虎式”坦克,因其在二戰期間屬于小批量生產的傳說級裝備,如今仍然是眾人爭搶的“獵物”;畢竟,它的傳奇地位,決定了它的“身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