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兩會的熱烈討論中,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汝州市金庚康復醫院院長宋兆普的一則提議,如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激起千層浪。他直指當下醫療行業的痛點,犀利指出個別醫療機構已然迷失方向,將經濟利益奉為圭臬,竟把科室獎金、職工晉升以及職稱評定,統統與創收生硬掛鉤。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無疑讓醫療服務的天平嚴重失衡,也讓廣大患者和醫務人員深受其擾。
為此,宋兆普代表鄭重發聲,建議借助立法這一強大武器,清晰界定醫院的公益屬性,嚴格規范醫院與醫生的行為。他著重強調,必須嚴禁醫院向科室和醫務人員下達創收指標,從源頭上掐滅過度醫療的火苗,杜絕為了利益不擇手段的亂象;與此同時,醫務人員的薪酬體系應徹底與業務收入“解綁”,讓醫生能夠心無旁騖,全身心投入到患者的診療工作中,回歸醫療服務救死扶傷的本質。而對于收紅包、拿回扣這類嚴重抹黑醫療行業形象的惡劣行徑,更要秉持零容忍的堅定態度,以雷霆手段嚴厲打擊,全力凈化醫療環境,重塑行業清風正氣。
從患者權益視角審視,一旦這一建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將為患者帶來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福祉。過度醫療的減少,意味著患者不必再為那些不必要的醫療開支買單,能夠以更加合理的費用,獲得精準有效的治療。就拿慢性病患者來說,他們長期與病痛相伴,需要持續服藥和定期檢查,經濟負擔本就沉重。若醫生不再受創收指標的裹挾,就能避免過度檢查和高價藥推薦,這對于慢性病患者而言,無異于卸下了長期背負的沉重枷鎖,經濟壓力將得到極大緩解。
置身醫療行業生態層面考量,這一舉措將如同一場及時雨,潤澤干涸的土地,有助于重塑純凈的醫療行業環境。當醫生擺脫經濟利益的桎梏,便能夠將全部精力聚焦于提升醫療技術、鉆研病情診斷,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服務。醫療行為將重新回歸救死扶傷的初心,醫療行業也將沿著更加專業、純粹的康莊大道穩步前行,進而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身其中,為行業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與動力。
聚焦醫生職業發展維度,打破薪酬與業務收入的關聯,恰似為醫生們營造了一個公平、健康的工作“綠洲”。不再因所在科室創收能力的差異,導致收入天差地別,每個醫生的辛勤付出和專業價值,都能在這片“綠洲”中得到公正的認可與回報。這無疑將極大提升醫生群體的職業滿意度和歸屬感,讓他們能夠在熱愛的崗位上安心耕耘、發光發熱。
事實上,在政策的版圖中,早已為醫療行業的規范發展指明方向。2024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24年重點工作任務》中,就濃墨重彩地提出要深化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其中明確要求,加強對醫院內部分配的指導監督,嚴禁向科室和醫務人員下達創收指標,醫務人員薪酬不得與藥品、衛生材料、檢查、化驗等業務收入掛鉤,進一步落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資政策。同年8月,浙江省衛生健康委發布的《浙江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24年重點工作任務》,也著重強調了這一點,并且提出公立醫院人員支出占業務支出比重力爭達44%,注重醫務人員穩定收入和有效激勵。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有些骨感。“嚴禁向醫務人員下達創收指標”這一規定,盡管多年來三令五申,執行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如今,公開下達硬性創收指標的現象,在輿論監督與政策管控下,確實有所收斂,變得不那么明目張膽。但隱性或軟性的創收關聯,卻如同隱藏在暗處的“幽靈”,依然普遍存在。例如,醫院在發放績效獎時,不少仍依據科室創收多少進行分配,科室對醫務人員的績效分配亦是如此。這種潛在的關聯,如同無形的手,使得“努力創收”的觀念在部分醫院管理者和醫務人員心中根深蒂固。新入職醫生在職業選擇時,往往傾向于創收能力強的眼科、牙科,而兒科、急診科因創收困難遭受冷遇,一些公立醫院中虧損科室被壓縮規模等現象,都是這種隱性掛鉤的直觀體現。
面對這些棘手的挑戰,社會各界并非束手無策。一方面,公共財政部門應切實加大對醫療機構的財政投入力度,特別是向基層醫療機構傾斜,保障其基本運營和長遠發展的需求。就像云南省曲靖市財政局,在經濟下行壓力巨大、財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情況下,依然積極作為,通過確保補助標準落實到位、保障基本公共衛生補助、支持在崗村醫生參加養老保險、落實鄉村醫生家庭簽約服務以及支持鄉村醫生在崗培訓等一系列舉措,為鄉村醫療發展筑牢根基,改善鄉村醫生工作條件和職業環境。
另一方面,衛生健康管理部門需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組織專家團隊,深入調研醫療行業特點和實際情況,精心設計科學合理的薪酬方案。同時,建立起嚴格的監督機制,運用信息化手段、定期檢查與不定期抽查相結合等方式,確保醫療機構嚴格執行新的薪酬制度,對任何形式的變相創收行為都能及時發現、嚴肅處理,絕不姑息遷就。
宋兆普代表關于醫生薪酬與業務收入脫鉤、嚴禁下達創收指標的建議,與過往政策一脈相承,共同勾勒出醫療行業朝著更加規范、公益方向發展的宏偉藍圖。盡管在實施過程中困難重重,猶如逆水行舟,但只要社會各界、醫療機構攜手并肩、齊心協力,隨著立法等手段的持續完善和各項政策的有效落實,醫療服務必將掙脫經濟利益的枷鎖,為廣大群眾送上更加優質、公平、值得信賴的醫療關懷。
臨床醫生那句無奈的心聲——“我們想治病救人,卻被迫逼成了‘銷售員’”,道出了無數醫務工作者的心酸與渴望。小編對此提議舉雙手雙腳贊成,但提出問題只是第一步,更關鍵的是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畢竟,醫務人員也有自己的生活,也需要承擔養家糊口的責任。所以,首當其沖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便是:醫生的收入從哪里來?為了保障醫療的公益性,公共財政理應扛起兜底責任,加大對公立醫院的財政投入,確保醫生基本工資與績效工資穩定,讓醫生能夠毫無后顧之憂地治病救人。
作為同行,您對取消創收指標有何獨到見解?醫生的收入又該如何切實保障?
歡迎暢所欲言,留言參與討論,讓我們共同為醫療行業的美好明天出謀劃策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