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某沿海城市駐軍部隊的一級上士王強(化名)在服役滿16年后,順利通過考核延期兩年。這本是件喜事,但他卻陷入糾結——妻子和5歲的孩子仍在老家,兩地分居的問題始終懸在心頭。他在后臺留言問:“延期后,家屬能隨軍嗎?”這短短一句話,背后是無數軍士家庭的現實困境。
王強的疑問并非孤例。近年來,隨著軍隊職業化改革推進,軍士延期服役政策逐漸常態化,但配套的家屬隨軍政策卻未完全同步。一位西藏邊防部隊的一級上士曾坦言,自己符合艱苦地區隨軍條件,卻因父母年邁、孩子教育等問題放棄隨軍;而更多在內陸城市服役的軍士,即便軍齡累積至18年,仍卡在“三級軍士長以上”的硬門檻前,“想團聚的夠不著條件,夠條件的又因現實壓力難落地”。
這種矛盾,折射出政策與需求的錯位。根據2022年國務院與中央軍委聯合發布的《關于調整規范軍人家屬隨軍及落戶有關政策意見》,軍士家屬隨軍需滿足“三級軍士長以上”或“駐艱苦邊遠地區、三類島嶼、西藏部隊的一級上士”條件。政策本意是為解決軍人后顧之憂,但在執行中,一級上士即便通過延期將軍齡拉長至18年(接近三級軍士長年限),若未晉升軍銜或不在特殊地區,仍被擋在門外。
政策的“剛性”與現實的“彈性”如何平衡?遼寧葫蘆島市的做法提供了參考。該市修訂《隨軍家屬就業安置實施意見》,明確“軍嫂隨軍后原則上保留原職業崗位,編制不足時可調劑至相近崗位”,并每年預留公務員和事業編崗位定向安置。這種“硬條文+軟執行”的模式,既守住政策底線,又注入人文溫度。反觀王強的案例,他所在的內陸城市若能將“延期至18年的一級上士”視同三級軍士長待遇,或允許特殊服役年限折算,矛盾或可迎刃而解。
更深層的問題,在于軍士職業化進程中家庭權益保障的滯后。軍官家屬隨軍早已取消軍銜門檻,而軍士群體仍在“軍銜年限雙軌制”中掙扎。一位退役軍士直言:“同樣是服役18年,軍官家屬能團聚,軍士家屬卻要看‘指標’,這公平嗎?”當前,軍隊正推動“戰斗力保障力一體化”,若家庭穩定問題不破局,長期服役的吸引力難免打折扣。
解決問題的鑰匙,或許藏在政策細節中。2023年軍屬優待新規已釋放信號:隨軍戶口可遷入駐地享受購房資格、子女優先入學、未就業配偶享社保接續等舉措,體現出國家將軍人家庭福祉納入強軍大局的視野。若能在此基礎上,對延期服役軍士的“貢獻值”進行量化——例如將軍齡、立功受獎、艱苦地區服役等因素折算為隨軍積分,或參照公務員“職級并行”改革,將軍銜與年限雙重認定標準柔性結合,既能守住門檻,又能激活政策善意。
王強的故事還在繼續。他所在部隊的政治工作部最近傳來風聲:上級正調研軍士延期服役配套政策,家屬隨軍門檻調整已被納入討論。一位參與政策咨詢的專家透露,未來可能推行“軍齡主導型”隨軍標準,即在內陸地區服役滿一定年限(如17-18年)的一級上士,可參照三級軍士長待遇。若此改革落地,像王強這樣的“老軍士”將不再困于“想留隊就要承受分離”的單選題。
軍人的槍桿子要硬,后方的家院子更要暖。當我們在熱議“延期服役提升戰斗力”時,不能忘記,那些默默支撐著鋼盔的柔軟力量。政策的每一次校準,都是對“最可愛的人”的鄭重回應——他們為祖國站崗,祖國也該為他們的團圓護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